世界NO.1的脆弱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船舶,反思,韩国
  • 发布时间:2014-09-03 12:58

  中国造船业迟早要为疯狂买单,在经历上一轮烈火烹油的牛市后,造船业驶向了低谷。

  就在中国造船业的阵痛期,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2012年,中国造船企业的出口总额为392亿美元,超越韩国的378亿美元。坐上世界出口第一的位置,2013年新船订单量也跃居世界第一。不过在短暂的兴奋后,整个造船业又陷入了深刻的反思——就和其他工业领域一样,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但依旧没有执牛耳的能力。尽管已经是世界最大,但主要以规模支持的中国造船业仍旧“大而不强”。

  “世界NO.1”名号的背后折射的是另一种尴尬。

  规模、成本、劳动力、技术、资金是决定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关键五要素。尽管中国在规模、成本和资金等竞争要素方面略优于韩国,但在关键的技术竞争要素上较韩国存在明显差距,韩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仍处于最强位置,中国次之,日本随后。

  “相比韩国主要造船企业,我们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高技术船型比例相对较低;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有所欠缺;以及产品研发方面,真正能够引领市场需求船型产品并不多。”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向《英才》记者指出。

  与韩国相比,中国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而韩国主要发力海工装备和天然气运输船(LNG)等高附加值的船型。以2012年为例,韩国造船企业收到LNG运输船全部订单中的73%(共24艘船,价值约49亿美元),以及全部演练船舶订单的67%(共26艘船,价值约93亿美元),这足以显示韩国企业在高附加值船舶方面的竞争力;而中国能夺取2013年订单头名,也与韩国、日本退出散货船等低端船型市场有关。

  从集中程度上似乎能做一番解释,目前国内船企数量约800家,与韩国仅20家船企相比,国内船企的数量是韩国船企的40倍。

  “韩国的集中程度很高,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和STX造船这四大船舶企业占据其国内产能的70%,而中国的船舶工业资源过于分散,行业集中程度可能不到20%。”国内将近有70%的企业集中在“红海”厮杀,一位企业人士表示。

  行业寒冬期,不少大型船企开始进军海洋装备等相对高端领域,但囿于制造技术、船工经验,中国船企还需要走相当长一段路。

  “刚开始造高端船舶,肯定会亏损,只能压低价格抢订单,而且船东对我们没有信任,国际船东还有权力指定设备供货商。”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中国企业“转高端”尚非易事。

  整体来看,中国造船业似乎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更有激进的分析认为,“中国的造船业与其说是造船业不如说是焊接业,中国最强大的就是拥有庞大的中厚板厂家,还有就是大量的熟练焊工,但除了船体,几乎所有关键部件都依赖进口。而实际上中国90%的工业领域都是如此。”

  比如,船舶内部最关键的引擎,全球只有三家公司能够设计并制造。2012年,低速引擎中德国MANDIESEL市场占有率高达80%,芬兰瓦锡兰占18%,日本三菱占2%;中速引擎市场,瓦锡兰占48%,MANDIESEL占23%,美国卡特彼勒的子公司MAK市场占有率9%,其余则是欧洲和日韩企业。而船舶电气设备基上被ABB垄断。

  韩国企业经过40多年的韧性发展,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头号造船强国。受经济危机影响,从规模来看,韩国造船业难以再有更大飞跃,因此他们把重心放在高附加值的船舶上。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欧美日国家掌握了控制系统、传感等核心技术,属于上游垄断;韩国企业掌控了中游的制造技术,而中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粗放式的集成阶段。中国船企扮演的角色多是市场追随者,而非市场引领者。

  文|本刊记者 谢泽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