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镜头里的民国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荷兰人
  • 发布时间:2010-05-07 09:31
  农妇

  她是在秋收时出生的,田里缺人手,母亲只好在下地的时候也把她带到田里。从春天到秋天,她的幼年都是在田里度过的,而在寒冷的冬天,她则坐在屋里纺织。

  这个地方的人几乎与世隔绝。村子很小,没有火车经过。所以,对她来说,嫁到一个很远的村落也算是件不得了的事情。她是坐着红轿子被抬到夫家的,之前从来没见过自己的丈夫。

  不过,她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变,只是现在要跟着新的家庭到新的田里干活。她也生了孩子,其中也有一个是秋收时生的,她在干活的时候也把他带到了田里。

  她看起来没什么表情,你可能甚至在想她到底有没有灵魂或者感情——她是好是坏!那你不如去问问土地是好是坏,问问落下来的雨,或者长在地上的树。

  童养媳

  在中国,有些贫穷的家庭甚至在儿子长大之后就没钱说媳妇儿。这样,他们只能在儿子才10岁左右的时候,买下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儿给他做童养媳,一起养大,然后让两人结婚。

  陈秀就是这样一个童养媳。她的父母是洪灾和饥荒时逃难在外的灾民,为了攒足回乡的路费,23个大洋把她卖给了她的婆家。婆婆待她很好,她也很快乐,而且她的小丈夫一有空就跟她一起玩捉迷藏。虽然只有10岁,他已经在邮局当起了小邮差,每个月能赚上5个大洋,俨然一副严谨、自强自立的小大人模样。

  陈秀学着扫地、洗碗,甚至开始学一点缝纫活儿,不过她还太小,还没法儿学煮饭和织布。为了让她以后能成为一个有教养、讨人喜欢的媳妇儿,她的婆婆还教她唱歌和跳舞。

  陈秀很喜欢丈夫和婆婆,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她已经4岁了,再过10年,她就会和丈夫结婚。

  人力车夫

  每当在上海的街道上等待他的外国雇主,他都梦想着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名老师。小时候,他在村里的学校上过几年学,但日子实在太艰难,父母无力继续供他上学,他不得不顶着稚嫩的肩膀随父母去田里干农活。随后他来到上海,成为一名织布工。有那么几年他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抽出点儿时间去一所夜校上学。他甚至还学了点儿英语,而且他会利用同工厂外方主管交谈的机会练习英语,主管很喜欢这个求学若渴、聪明伶俐的年轻人。但后来这家工厂在世界危机中倒闭了,工人们很快都被解雇。这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返乡务农,要么再找份工作。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城里,这样他才有可能再次获得学习的机会。但造化弄人,此时的上海挤满了失业工人,他们或是靠在大街上摆菜摊儿艰难度日,或是靠拉黄包车勉强糊口。但他仍不想沦落到生活的最底层。朋友告诉他政府打算在南京新开一家铸币厂,于是他便来到了当时的首都南京,并在长江的小河船上找了一份做苦力的差事。不过,他又听说这家铸币厂明年可能就会关掉,不得已他又回到了上海。带着一身疲惫和沮丧,他找到了自己惟一的外国朋友——那家工厂原来的主管……

  小贩

  坐在典型的中国房子里,透过糊着纸的窗户,你可以看到一座美丽的院子,四周石墙环绕,把房子与外界隔离开。不过从石墙外面,白天晚上都会有各样的声音响起,传到你的耳朵里:有叫唱的声音,有叮当响的声音,有尖刺的声音,有发闷的声音……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沿街叫卖的小贩的声音,他们走街串巷,叫卖自己的货物。贩卖不同货物的小贩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快听!这是补鞋匠的声音。他的肩膀上挂着铁鞋楦,上面系着一个小锤子,发出悦耳的声音。你可以清楚地听到这种声音随着补鞋匠的步伐渐渐远去。然后,你又听到了声音悠长的喇叭声,这是磨刀匠的声音。今天刮胡子了吗?不用着急,有走街串巷的理发匠呢,他们带着齐全的工具。你听,听到那种清脆、尖利的声音了吗?这是由一根铁丝连在一起的两片铁钳碰撞发出的声音,正是理发匠的声音。听到两个小铜钵碰撞的声音就知道是烟贩走过来了。而贩卖糖果的则敲打着一面大铜锣,很多小顾客可是一天到晚盼着他们来,好换几颗糖果吃。卖水车发出的声音是吱吱的尖促的声音。水贩在中国可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中国人的房子里是没有供水的,甚至整个村落都没有,好在有流动的水贩……

  (朱海军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平表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