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贸易背后的无形之“手”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军火贸易
  • 发布时间:2010-07-30 11:00
  军火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自由买卖的。其交易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

  1982年5月4日上午,南大西洋西南海域天高云淡。这时,两架战斗机以40米至50米的高度和每小时900公里的速度偷偷地向远方一艘大型驱逐舰冲去。由于飞机飞得几乎贴近海面并关闭了机载雷达,使军舰无法发现它们。当飞机距离军舰约45公里时,飞机向军舰发射了“飞鱼”导弹。导弹以距海平面仅2米至3米的高度呼啸着向军舰扑去。当军舰士兵发现导弹后惊呼:“有导弹袭击了!有导弹袭击了!”但为时已晚,“飞鱼”导弹击中了军舰的电子火控室,引发大火,最终导致该军舰沉没。

  这不是电子游戏中的情节,而是英国与阿根廷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的一个真实镜头。阿空军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后,本可以乘胜打击英军,可是从法国购得的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飞鱼”导弹已经打光了。当阿政府向法国提出再购买该型号导弹时,法方迫于英国和美国政府的压力而拒绝了阿国的请求。最后,阿军因没有先进的武器等原因,只好眼睁睁走向失败继而投降。人们在战后普遍认为,阿军的失败与法方不卖给阿方“飞鱼”导弹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武器。

  实际上,在国际军火贸易中,即便交了订金、签了合同也同样不一定能买到武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准备购买以色列的预警机。中方与以方签订了购买合同,中方还向以方交了订金。美国窥探到这一消息后,便向以色列施加压力,逼迫以方取消向中方售卖预警机的合同。结果,以色列不顾国际贸易的规则和信誉,撕毁了合同,退回了订金,致使中国购买预警机的想法成为泡影。后来,以方的预警机卖给了印度,使印度的预警能力比中国有了更早的发展。不难看出,在国际市场上,军火贸易与其他商品的交易是不一样的,它无法自由交易。

  长期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两个死对头国家。为了控制南亚,美国通过武器售卖来影响印度与巴基斯坦。冷战时期,印度与前苏联结成了盟友关系,美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联盟关系。美国通过向巴基斯坦出售武器装备来对抗印度与前苏联。

  前苏联解体后,美国向印度不断伸出橄榄枝。印度则心领神会,不断向美国靠拢。当然,美国控制其他国家的惯常手段是“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在印巴问题上也同样使出此招。美国一方面继续向巴基斯坦售卖武器,同时也向印度出售先进的武器装备。美国在南亚玩起了“武器杠杆”:一方面保持向印、巴两国出售武器装备的“平衡”,另一方面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武器装备上都有求于美国。所以,在南亚的军火市场上,美国无形的“黑手”在发挥着作用。美国这样做,实际上一方面要挣印巴两国的军火钱,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南亚的“武器平衡”,以取得有利于美国的局面。

  最近,美国对我国台湾的军售问题已经闹得很僵了。其实,这也是美国“玩”台海两岸“武器平衡”的又一个舞台。从中美两国建交后美国售台武器来看,每当大陆的武器装备水平有了提高,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技术水平就有一个升级。随着大陆武器技术水平周期性地提高,中国与美国关于对台军售问题的斗争也周期性地进行着。可以预料,在大陆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与美国处于同一等级之前,美国是不会放弃向台湾出售武器装备的。

  (陈蓉摘自《读者·原创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