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变·破局·共荣 一个资深媒体人眼中的《楼市》十年

  • 来源:楼市
  • 关键字:房地产,楼市
  • 发布时间:2014-09-27 15:02

  作为一本专业的房地产圈层杂志,作为一家影响杭州房地产的行业媒体,过去十年来,《楼市》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一本杂志与一个行业最恰当的关系?

  十余年的媒体从业生涯中,两件事情令我至今记忆尤深。

  还记得当年刚到《楼市》时,就职于杂志发行部。有期杂志出刊不久,我接到一位来自乌鲁木齐订户的电话,反映杂志迟迟未收到。坦率说,当时我有点吃惊——在此之前,笔者已涉足杭州媒体圈多年,在报业也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从未想过杭州纸媒能覆盖到这么边远地区。

  后来经过交谈得知,杂志订户是温州人,在乌鲁木齐做生意,一直通过《楼市》关注杭州地产动态。彼时恰逢杭州楼市方兴未艾、逐浪正酣之际,也是温州炒房客的时代,他所订阅的《楼市》杂志一直在当地的温州朋友圈中广为传阅,尽管身份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标签:通过《楼市》把脉市场的置业者。

  另有一次,杭州春江花月的业主未能如期收到杂志,打电话到发行部咨询,表示该小区9位订户都已收到杂志,担心自己被遗漏。通过这两次“投诉”,我反而意识到了《楼市》的行业内影响力以及对市场的指导意义,或许要远高于本身的预期。

  事实上,相对于如今“圈层营销”、“渠道营销”等行销手段蔚然成风,当时楼市的营销模式,无非是楼盘信息的广而告之,房地产广告的主力阵地停留于传统纸媒,开发商只要盖出房子就不愁没市场,媒体也热衷于楼盘信息的简单罗列。在这样的背景下,《楼市》杂志以观察者、思考者的身份登场,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行业长久缺失的话语角色。

  从传播学角度看,阅读的价值来自于受众,只有实现对市场主体持续有效的行业舆论影响力,方能使得行业产生共鸣,并对企业个体产生价值,进而推动行业发展。十年间,《楼市》以自己的坚守,见证着行业的前行,而长达10年的时间跨度,更积淀了其作为专业媒体的影响力,这才是《楼市》“内容为王”真正的内在逻辑。

  思变:营销术与购房观

  梳理过去十年《楼市》价值模型的转变,我们发现这其实也是杭州房地产发展的缩影。

  其中,“移动互联”成为贯穿整个情节的一条关键线索。以前衡量一家媒体的影响力主要看发行量,现在则是以流量为“指标”。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十年前入职《楼市》,杂志社仅分为采编部、市场部、发行部三个主体部门。时至今日,已经建立了包括新媒体事业部、活动部、培训部、商业地产部等参差多态的传媒格式,并孵化出《城市》《世家》等新产品。其对应的是,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行业日益艰涩的营销需求。

  回首过去这十年,行业的基本面、市场行情在变,调控政策在变,买方心态在变,卖方策略在变,《楼市》也同样在思变求新。简单来说,媒体需要一种多元化的市场观念,不再将单一的“硬广”视为主旋律,并作为衡量业绩的唯一尺度。

  近年来,面对全行业增速放缓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地产商热衷于线上的电商平台,并从线下走渠道、走圈子。事实上,早在数年前,《楼市》就已经精准洞见某些可能出现在市场的隐忧与机遇——开发商传统的运作模式已经独木难支,多元化转型将成为一种潮流。这也是《楼市》新媒体事业部、活动部等职能部门在供应端获得的雏形和灵感。

  而对于购房者来说,随着新媒体的高度繁荣,原来买卖双方信息极不相称的问题逐渐解决,而线上线下广告量的剧增,其副作用是受众耐受度的升高,营销效果逐年耗散。此外,更多的外来大鳄、更快速的开发周期,更多的产品选择,更低的价格让利,让行业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而购房者的消费心态和价值考量,也日趋成熟和理性。

  作为行业媒体,《楼市》以传统纸媒的专业话语权为原点,以创新思变的多元传播渠道为路径,从中穿针引线,为买卖双方构建一个高效平台。十年铿锵的行业发展步伐中,变反映的是市场的心态,不变反映的是专业的特性。

  破局:渠道与圈子

  电商是个好想法,但光有平台和概念是不够的。

  回顾这两年杭州楼市,线下活动,线上团购的市场活动层出不穷,但不少开发商的难言之隐是,在营销手段上无论如何上下求索仍有黔驴技穷之感。而在消费者一方,以行业、阶层、年龄段划分形成的圈层购买力,远未到自觉自发的程度,也没有意识到可能获得的便捷与实惠。

  事实上,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说法不复存在,现在巷子都不深,关键是如何做好产品的定位、包装。我们经常发现,每个特定的楼盘背后总有一个特定的人群作为需求主力,一旦把这些需求细分归类,统一整理,有序组织起来与靠谱的楼盘走到一起,于开发商和圈层购房者而言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而早从2010年开始,《楼市》就尝试“移动互联”化,并整合一切集群内的传媒资源,细分市场,如今已建成包括杂志、网站、微信、新型电商平台等各色载体,并接手碧桂园广告代理,获得淘宝页面广告授权,使得真正有效的客群资源从多管道汇入《楼市》,其可视为传统媒体转身的时代注脚。

  在这个过程中,《楼市》依托浙江出版集团的丰富资源和庞大的读者群,立足于十年积淀的专业定位,并携手阿里巴巴等商业巨头,以专业媒体的影响力与公信力,构建一个买卖双方之间高效的沟通平台。这不是一种资源叠加的递进关系,而是血统经优化融合后的一脉相承。其至少给予业界一个重要启发——所谓术业有专攻,如果把各种平台整合起来,各司其职,各取所长,或许能寻找到行业新的支撑点。

  共荣:“新十年”的华丽起步

  先行者未必是成功者。然而作为一家行业媒体,《楼市》有必要去承担这种使命,并从中牵线搭桥,探寻行业持续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在我看来,有着多年专业理解和舆论影响的纸媒,一旦进入电商这个领域并对其进行整合、改良、升级,更能进一步通过口碑传播,让优质的产品与品牌开发企业的认同感在圈层内扩散,对于全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曾经收到过万科的一个小礼物,上面贴着一个小标签——思考者,我觉得这很符合《楼市》杂志的定位。过去十年,无论市场环境如何起伏,《楼市》从未偏离理性视角,在见证无数光辉和荣耀的同时,也洞见了行业的风险与挑战。

  如今,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已经行至尾声,但健康发展仍然成为行业的主流愿景。作为行业媒介,我们有理由从中穿针引线,帮助有需要的一群人买到最合适的房子,帮助有圈层卖相的楼盘找到最靠谱的目标客群,实现行业的共荣。

  而在无数光辉和荣耀的背后,2014年,对于《楼市》而言,更像是地产界“新十年”的华丽起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