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代中国重汽产品,改变了什么?
- 来源:中国汽车界·汽车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4代,中国重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08 10:12
黄河时代:立鼻祖地位
代表车型:黄河牌JN150、JN162
2010年,《唐山大地震》在全国上映。这个横跨30年的影片,为再现以前场景,加入了不少“老古董”。影片中第一幕出现的“黄河JN150”重型汽车,瞬间就把观众带入到以前的岁月。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型汽车一直是空白。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一个已有20年汽车维修、汽车零部件制造历史的小厂,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开始追寻自己的汽车梦想。
从国家汽车局认领了重型汽车的项目后,济汽又从交通厅要下来两辆样车(斯柯达706系列),一辆拿来解剖,另一辆供设计者测绘画图,这就开始了黄河JN150的生产研发。
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国家没有任何投资,厂里也没有造车的经验,设备也不齐全。济汽职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用40天时间绘出了几百张草图,靠简陋的设备和手工生产出了几千个零件,最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此后,从JN150到JN162的转变,是中国重型载重汽车在技术上的第二次飞跃,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整个汽车行业包括汽车零配件制造业、钢铁行业的技术水平。
黄河车作为当时的主力重型车,在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一统市场几十年。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黄河”,赋予了中国重汽品牌之路的荣耀。
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国重汽从一个汽车配件厂升级为汽车制造企业,并确立了中国重型车鼻祖地位,收获了“黄河牌”,这一个有着50多年厚重历史荣耀品牌。
斯太尔时代:重型车标志
代表车型:斯达-斯太尔、斯太尔飞龙系列、斯太尔王
在今天看来,载重量仅8吨到10吨黄河卡车只能算作中重型卡车,而且以前的仿制造车技术,几十年后,最终也遭遇了技术瓶颈,难以为继。
为解决当时我国汽车工业“缺重”难题,1983年,原中国重汽集团斥巨资,从当时的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
这是中国重汽第一次对外合作是引进斯太尔技术,虽然合同期内该项目执行情况因各种因素影响并不十分顺利,但这次合作至少将我国重卡制造技术与国外的差距缩短了20年。在斯太尔技术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型车技术平台。基本解决了我国汽车工业“缺重”的矛盾,让中国有了真正的重型车。
在引进、消化斯太尔技术的过程中,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坚持打对外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两张牌。
借力斯太尔技术,中国重汽不仅拓展了原有黄河系列产品,还在斯太尔的基础之上还开发了斯太尔王、豪骏等产品,掌握了重卡的系统集成技术,驾驶室、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总成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
斯太尔的影响力已超出重卡本身,该引进项目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使中国重汽形成了重型卡车自主研发能力。
历经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在生产经营极度困难、资金极度枯竭的情况下,咬牙偿还了引进斯太尔技术项目的所有费用。其诚信合作的态度,让收购斯太尔的曼大加赞赏。
现在回过头看,也许正因为这次合作让彼此都留下了好印象,所以才有了下一次的“牵手”。当然这是后话了。
豪沃时代:替代斯太尔
代表车型:HOWO、HOWO-A7
斯太尔代表了中国重卡的一个时代,在这之后,中国重汽想要创造一个新时代,接替斯太尔。
为了跳出同质化的牢笼,中国重汽与沃尔沃缔结了合作关系。虽然合资企业正常运作的时间还没有合资谈判的时间长,但是合资企业的命运并没有影响中国重汽的发展。
相反,与其深度技术合作之后,中国重汽研制成功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重型卡车平台,率先从斯太尔平台的同质化竞争中摆脱出来。此后,依靠着良好技术优势成为中国市场上最畅销的重卡产品。
2009年,中国重汽又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卡HOWO-A7。凭借HOWO重卡,中国重汽将曾一向主宰中国搅拌车市场的日本车挤出了中国市场。此外,与沃尔沃分手的时候,中国重汽还获得了沃尔沃公司赠送的一套驾驶室图纸和模具,大大缩短了豪泺系列重卡研发的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
至2009年,中国重汽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基本形成,拥有的技术足以满足当时国内市场需求,但是,在开发手段和个别总成的开发能力上还比较薄弱。
如果通过合作获得与国际水平同步的产品技术并实现同步升级,在国内中国重汽不仅能在国内保持产品技术的领先地位,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这就有了中国重汽与曼的再次牵手。
曼时代:强强联手
代表车型:汕德卡(SITRAK)C7、汕德卡(SITRAK)C5、HOWO-T5G、HOWO-T7H
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喜结连理。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们合作的一揽子财务和技术合作计划。在这次合作中,中国重汽以5.60亿欧元向德国卡车制造商曼出售了25%+1股的股权,向曼打开了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给曼8500万欧元,中国重汽将获得曼公司的TGA卡车,D80、D20、D26发动机以及中卡和重卡两个平台的车桥、分动器等一系列技术。另外,曼还将提供持续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为新产品生产和本地化提供帮助。
可以说,中国重汽从曼公司手中几乎拿到了21世纪初欧洲先进重卡的全套技术和设备。
中国重汽结合曼的技术升级将解决重汽在今后近10年的技术支撑问题。此外,借助曼的先进技术和在海外的市场渠道,中国重汽也会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而除了得到与曼同步的产品和技术外,这几年,中国重汽还从这个办事严谨的德国伙伴那里,学会了管理经验、质量保证体系和控制手段,这是中国重汽与曼合作得到的“大财富”。
在中国重汽与曼开展合作之前,中国汽车企业所有的合资都是50:50模式,不管是核心技术还是非核心技术,对方都有所保留,受制约较多,没有发展主动权。
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模式,创造了我国汽车行业整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新模式。回避了控股权和知识产权纠纷等中外企业合作时常见的困扰。对之后中外企业合资提供了参考。
文/本刊记者 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