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哥德堡的身份认同
- 来源:中国汽车界·汽车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哥德堡,袁小林,沃尔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08 12:21
袁小林终于可以结束长期驻外回国了。他新身份是沃尔沃中国区总裁。
8月份,沃尔沃密集调整了中国区人事安排。和跨国企业的本地化倾向不同,哥德堡总部人士重新把持了中国区CEO、总裁位置。它喻示沃尔沃和通常意义的跨国企业有所不同,沃尔沃董事会也许存在身份认同的潜在纠结。
袁小林代表了这种矛盾。他刚从沃尔沃董秘、董事长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离开,似乎可以算作“总部空降”。4年前,他奉李书福之命派驻哥德堡董事会,一直待到接到刚刚生效的新任命。
收购沃尔沃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就承诺,沃尔沃独立运营,吉利不派员接管。当初福特浩浩荡荡开过来100多人,占据所有中高层的局面,不会重现。没有管理权限的袁小林,不算吉利驻点人员,因为他在收购沃尔沃的项目过程中火线加入李的麾下,并无吉利集团内部的任职经历。但袁小林从来没有表露过,他才是李书福在沃尔沃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蛰伏
在福特时期,沃尔沃被讥为“纸上董事会”——机构具全、齐装满员,就是不议事。比如,连开3天的福特董事会议,都不肯拿出15分钟给沃尔沃。关于沃尔沃的所有决议不是在董事会制定,而是在一个更小的圈子里完成。
李书福决心重建董事会,他本人以更超然的身份出现。每年6次董事会,李书福前两年都亲自飞到哥德堡参会。每年12天的时间,不足以让李书福和霍建华深度介入沃尔沃。其余3名董事来自工会,5名独董,都不管日常事务。
惟有当时从大众北美CEO转任沃尔沃CEO的斯蒂芬·雅各布,认为自己应该全说了算。他将中国人看做“财务投资者”,而他本人才是沃尔沃的保护者。他忽视了袁小林——这个外交官出身、擅长商业并购、低调的董秘。他和副董事长奥尔森、和工会代表在办公室里的争吵,被瑞典小报连载报道。
整个董事会因雅各布的“自负和独断”,变得效率低下,内斗不断。从来不将情绪溢于言表的袁小林,回忆这一段经历时,令人吃惊地用了“愤怒、无可奈何”等词汇描述。袁小林用了一年时间观察雅各布,谁能将雅各布的表现向老板汇报?答案是袁小林。只用了半小时就确定他为CEO的李书福,用多少时间决定罢免他?答案是两年。
表面上看,李书福乾纲独断,而他决定的基础则是袁小林的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袁小林事后谈及雅各布去职,并未使用“有恙”的官方说法,这和他的外交经历不大相称。这也表露了董事会当年的矛盾公开激化到何等程度。
作为在岗不在编的董事会成员,袁小林负责“盯着”董事会里的一举一动。他行监军之实,却无监军之权。雅各布被“请出”董事会,却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同样能说明袁小林重要作用的是,继任全球CEO来自董事会内部的独董哈坎·萨缪尔森。萨氏在董事会的作用谁能告诉老板?谁能在萨缪尔森就任CEO之前,就告诉老板,此人的战略主张和执行方案,与老板所想十分吻合?
袁小林的威力不仅在于“密折专奏”,更在于为老板提供排他性决策方案。从这个角度,他的权力不亚于执董。雅各布完全忽视了这一点,而目睹这一切来龙去脉的萨缪尔森,不会犯这个错误。
在袁小林的任命发言中,萨缪尔森表示:“在拉尔斯·邓和袁小林的领导下,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业务将进入全面发力的新时期,为实现2020年全球80万台销量目标贡献力量。”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其一,明确了中国区的第一、二把手;其二,沃尔沃为实施更大胆的计划调整了人事。
从幕后到台前
在宣布这个任命之前,前中国区董事长沈晖、CEO童志远、总裁王召兴早已“调回”吉利总部。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关于沃尔沃的新闻中,这三位消失多久了?在2012年成都工厂获批建设以后,这三人就从媒体报道中逐渐淡出,说明自那时起,他们就已经脱离了沃尔沃中国区的决策圈;而沈晖的“失宠”,则是更早的事。
据称,王召兴“可能”分管吉利与地方政府对接工作;童志远则负责吉利路桥基地,而沈晖还在国外“研修”,估计会保留顾问头衔。他们都与沃尔沃目前冉冉上升的业务绝缘。
萨缪尔森上台后,沃尔沃亚太区副总裁、成都工厂筹建人拉尔斯·邓的权力急剧膨胀,一跃成为中国区CEO。而沈晖的董事长头衔则进一步被虚化。有人当初质疑吉利“因人置位”——意指没必要设置中国区董事长一职。不仅如此,中国区叠床架屋的人事安排,李似乎在用职位奖励当初的收购团队。
不过,任何私企老板都不会用实权岗位,对过去的功劳进行奖励。为了尽快建成生产线,吉利分别成立了中嘉汽车制造(上海)、中嘉汽车制造(成都)和中嘉汽车制造(大庆)公司,企图依靠这些项目实体,尽快启动国产项目。沈晖、王召兴、童志远,分别被任上述三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三人组成了沃尔沃国产的运作和建设团队,工作包括处理政府关系、跟进政府审批以及投资建厂。至少在那时候,他们还都实权在握,仍得到信任。
沃尔沃瑞典总部对政府审批事宜不熟悉,特别是处理与中国政府关系方面,因此并未插手国产化项目。萨缪尔森成为CEO后,瑞典总部仍然按兵不动,直到8月份,中国区三个工厂项目(成都、大庆、张家口)全部以合资方式获批(虽然有人讽刺左手和右手合资),萨缪尔森的反应是加强了对中国区的直接控制。
他提名袁小林作为中国区二把手。找到一位哥德堡和杭州都信任的人,并不容易。如果两方较劲,袁小林无疑处于交叉火力之下。李书福并不能像一般认为的那样,对瑞典人拥有说一不二的控制力(他早就声称放弃直接管理沃尔沃)。在四五年的时间里,袁的表现无疑令董事会里的中国人和瑞典人都满意(几位德国独董不任实务,不算在内)。当时董事会争吵的各方都觉得此人“低调、随和、专业”。对于董秘来说,这是个授勋式的评价。
大家都相信,袁除了对商业策划、并购拥有丰富经验以外,还能胜任企业管理和协调错综复杂的“双总部”关系。
但他的提议和袁的任命发表,相隔了7个月以上的时间。李书福用这段时间,在权衡袁小林处于什么位置,能发挥他最大作用,还是纯粹的“再等等看”的搁置行为,不得而知。
我们只知道在沃尔沃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在去年欧洲市场持平、美国市场销量降低10%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实现了40%的增长。今年则延续了去年的火热状态。
袁小林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从幕后走到台前。有评论用“高位接盘”形容,虽然是用滥了的词汇,但仍可以概括袁小林回国的时机不错。他跟随公司的业务重心转移回国。国产化肯定能进一步提升沃尔沃的竞争力,袁小林延续了他受重用的长期趋势。
大视野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但汽车业的高管圈子却并不大。经常能看到熟悉高管因为种种原因挪换到新的公司、新的位置。而袁小林虽然在哥德堡任职4年,仍算这个圈子里的新人。
中国政府正在转换执政风格,软的更软:简放政权,放弃对企业的运营的大部分审批权;硬的更硬,红线更清晰、更具威慑力。近期遭受惩罚的某些经营行为,在过去都被含混地忽略过去。
这表明一个重大转变:汽车企业负责政府关系这一块的“业务”趋于边缘化。袁小林长期任职BP石油集团,对国内的商业规则缺乏操作经验,简直可以将其看做外籍高管。这些短板在如今的商业和政治气候下被淡化。目前,国外一些媒体认为,发改委和工商总局对汽车行业的整肃,是对欧美执法经验的效仿。而袁小林对英美商法体系浸淫多年,可能对摸准目前行业政策有帮助。
在中国区总裁位置上,袁小林仍然需要充当拉尔斯与李书福,萨缪尔森与李书福的中间人和协调者。大家都期望他像在哥德堡时期做的一样好。
除了当“粘接剂”以外,蛰伏已久的袁小林仅止于此?
中国业务现在红红火火,而萨缪尔森下大力气整治的美国业务仍然没有太大起色,今年1-7月下跌11.1%,跌幅未见趋缓。但沃尔沃管理层认为,大庆的XC90、成都工厂S60L,相比瑞典和比利时工厂,具备成本优势,2015年有望出口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重点是夺回丢失过多的美国市场份额。
自主企业出口发达国家市场,还未窥到门径。偶尔数百辆的定单,不提也罢。其他合资企业不支持中国为基地向海外出口的模式。目前只有沃尔沃的运营模式独一无二,有望建立以中国为生产基地的跨国运营。袁小林的国际化视野和长期在国外的任职经历,能为执行沃尔沃上述战略带来帮助。拉尔斯·邓表示,“过去4年我们共事愉快,相信袁小林将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为实现中国成长战略贡献力量。”这并非全是客套,因为任命袁预先征得了邓的同意。
拉尔斯·邓主要责任在于生产环节、质量控制,品牌运营和销售可能划归袁小林负责,当然后者仍然要向前者回报。与此同时,袁小林还要第一次以上司的身份,摆平各路诸侯,比如销售公司与总部,虽然新鲜,但并不易为。
摆在袁小林面前的挑战和堆积的问题,已经令人生畏。沃尔沃的独树一帜的运营模式遵循袁小林当年参与制定的路线图,现在轮到他落到具体执行层面上。当初设计是否得当,他很快就会深有体会了。
文/本刊记者 田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