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野毒阳性率低于10% 应淘汰阳性猪

  猪伪狂犬病(PRV)主要引起母猪流产和新生仔猪死亡,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各年龄段的猪都易感,但猪的年龄不同,症状和死亡率也有显著差异。2012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猪伪狂犬病呈局部流行趋势,并逐步向全国各地蔓延,流行区域逐步扩大。

  伪狂犬病毒宿主范围较广,猪、牛、羊、犬、猫、兔、鼠等多种动物都可以感染并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摄食和创伤感染。猪既是该病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贮存和排出者,在伪狂犬病的传播上起着甚为重要的作用。

  全国超过1/3的猪场

  存在伪狂犬野毒感染

  为调查我国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成都天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诊断中心对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的伪狂犬抗体检测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2012年7-12月,成都天邦诊断中心共检测来自10个猪场的288份血清样品,其中6个猪场检出PRV 野毒(gE)抗体阳性,共检出16份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样品,样品阳性率为5.6%。

  2013年共检测来自60个猪场的血清样品,其中21个猪场检出PRV野毒抗体阳性,猪场阳性率为35%;全年共有2475份样品进行PRV野毒抗体检测,共检出537份阳性,PRV野毒抗体阳性率为21.7%;全年共有1431份样品进行PRV gB抗体检测,检出1174份阳性,PRV gB抗体阳性率为82%。

  2014年1-6月,共检测95个规模化猪场的样品,其中33个猪场检出PRV野毒抗体阳性,猪场阳性率为34.7%,与2013年检测结果相近,从检测结果来看,我国有近1/3的规模化养猪场存在伪狂犬野毒感染。2014年上半年共有1641份样品进行PRV gB抗体检测,检出1432份阳性,PRV gB抗体阳性率为87.3%;与2013年相比,PRV gB抗体阳性率升高5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共有4503份样品进行PRV野毒抗体检测,共检出699份阳性,PRV野毒抗体阳性率为15.5%;与2013年相比,PRV野毒抗体阳性率降低6个百分点。2014年检测数据与2013年比较,伪狂犬疫苗(gB)抗体水平有所提高,同时野毒(gE)抗体阳性率有所降低,但我国的伪狂犬野毒感染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全国超过1/3的猪场存在伪狂犬野毒感染,有超过1/5的猪感染伪狂犬野毒。

  对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全国不同地区送检的伪狂犬抗体检测结果按地区进行统计发现,我国部分地区野毒感染情况非常严重。上海共检测来自3个猪场的171份样品,其中161份PRV野毒抗体阳性,野毒抗体阳性率高达94.2%,几乎全场感染。根据笔者跟踪回访,此类猪场生产成绩受到伪狂犬病的严重影响,产房与保育阶段仔猪死亡率较高,目前依靠增加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次数维持猪场的运行,逐步降低伪狂犬野毒阳性率。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全国伪狂犬疫情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国部分地区的规模化猪场一直未检出伪狂犬野毒感染,实现了伪狂犬疫病的净化。例如重庆与福建送检的样品检测结果显示,重庆5个猪场送检的682份样品与福建5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的750份样品中均未检测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查阅送检单位信息发现,重庆与福建的几个送检猪场分别来自两地的两个集团客户,这两个集团成功实现了下属多个规模化猪场的伪狂犬疫病净化,在大环境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能够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做到伪狂犬的净化,激励我国养殖企业探寻伪狂犬疫病的净化之道路,事实证明只要制定合理的伪狂犬净化方案,规模化猪场的伪狂犬疫病净化是可以实现的。

  免疫抑制性疾病

  会导致伪狂犬流行

  对于近几年伪狂犬病的大规模流行,部分学者认为伪狂犬病毒产生变异是导致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也有专家认为我国伪狂犬病此前较长时间未爆发疫情,养殖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存在免疫松懈等情况,导致伪狂犬野毒有机可趁,出现大规模的伪狂犬野毒感染与发病。

  我国养猪生产中免疫抑制性疾病严重也是造成伪狂犬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主要免疫抑制性疾病为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我国养殖户历来不重视死亡率低的疫病,猪蓝耳病2006年全面爆发时死亡率高,但目前该病主要引起母猪流产、育肥猪咳嗽等症状,死亡率较低。猪圆环病毒病主要影响仔猪整齐度以及猪群饲料报酬,死亡率较低。因此,多数养殖企业对这两个疾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2型有一个共同的隐性危害即免疫抑制。猪群感染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后,造成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等重要疫病的疫苗免疫效果不佳,引起其他疫病的流行,危害不容忽视。因此伪狂犬的再度流行与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关系密切,同时猪伪狂犬病本身也具有一定免疫抑制。

  除伪狂犬病毒变异的病原因素,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免疫懈怠造成的易感猪数量增加外,传染病的流行还需必要的传播途径。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伪狂犬感染率急剧上升,需要归咎于我国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意识淡漠。根据笔者对送检客户的回访,感染率高的养殖场普遍存在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以上海某猪场为例,2014年检测发现猪群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率高达94%,据猪场场长介绍,2012年以前该场伪狂犬野毒感染率较低,近两年可能通过引种或其他途径感染该病并致使全群感染。对引种检疫不严格,猪场内无明确的消毒管理规定,免疫操作欠规范;猪场由于设施老旧,粪便未及时清理,难以做到猪舍间隔离饲养,因此疫病一旦爆发,整个猪群全部感染。对检测伪狂犬净化的猪场回访发现,实现净化的猪场,人员流动控制严格,禁止饲养员相互串岗,进出养殖区需进行沐浴,进出猪舍需对手与鞋进行消毒,每周进行1次以上的带猪消毒,每天清洁猪舍,免疫操作时严格执行每头母猪更换针头,每窝仔猪更换针头;引种控制严格,引种前需对引进猪全部进行体检,种公猪、后备猪与生产母猪隔离饲养等。这一系列的生物安全措施,成功的将疫病阻挡在了猪舍之外。

  我国防控伪狂犬

  多使用“检测淘汰”模式

  目前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模式主要有3种,第一是“淘汰扩群法”:直接将猪场内所有猪清空,进行清洁消毒后空置一段时间,再进行阴性猪引种,该方法净化成本较高。第二是“后代隔离法”:实施仔猪提前断奶,将所有仔猪转移到一个无伪狂犬的清洁场内养殖,阻断母代对仔猪的传染,该方法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共同净化,但是对母猪群以及猪场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第三是“检测淘汰法”:对猪场内猪群进出反复多次的检测,对感染阳性猪实施坚决淘汰或者逐步淘汰,最后完成场内伪狂犬病的净化。该方法实施便利,对管理影响较小,但是检测成本较高。

  我国使用较多的是“检测淘汰”模式。首先需要按一定比例采样进行猪群伪狂犬野毒感染率的评估,对于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率低于10%的猪场,对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猪坚决进行淘汰,同时猪群以优质的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进行免疫,经过几次反复的“检测—淘汰”以后,猪群的伪狂犬野毒感染率将逐步降低直至净化。

  对于感染率高于10%的猪场,首先需要筛选优质的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免疫。虽然普遍认为伪狂犬病毒产生变异,但目前的疫苗毒仍然能够对野毒提供有效的保护,疫苗免疫可以减轻中大猪呼吸道症状,降低感染猪的排毒,使猪群的环境中感染源减少。每年春、秋两季按一定比例抽检,对猪群进行免疫效果评估,适时的调整免疫程序,保证猪群拥有坚强的伪狂犬抗体保护;掌握猪群中野毒感染情况,每次检测公猪与后备猪应全部纳入,坚决淘汰野毒感染公猪与后备猪,我国多数感染率高的猪场,存在公猪感染的情况,公猪可以通过精液传播伪狂犬病毒,致使母猪大面积感染。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做好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如果不解决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问题,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将受到影响,猪群感染风险升高,在阳性猪场建立阴性猪群,需要良好的免疫效果支撑。

  做好生物安全是一切疫病防控的重点。无论猪群是否实现伪狂犬病的净化,都应该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疫苗免疫只能给易感动物提供免疫力,降低易感性,而生物安全措施则可以有效阻断病原与动物接触,降低疫病的感染。规模化猪场需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制定切实可行、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猪舍间最好能彼此独立,降低交叉感染;规范免疫操作,避免疫苗免疫导致疫病在猪群间传播;做好种公猪与后备猪的保护工作,种公猪与后备猪需隔离饲养。

  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猪场,经过两至三年的“检测—淘汰”模式进行猪场伪狂犬病的控制,伪狂犬的野毒感染率将显著降低。当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率降低到10%以下,对野毒抗体阳性猪实现坚决淘汰,逐步将伪狂犬野毒剔除猪场,构建伪狂犬净化猪场,并以优质高效疫苗维护净化成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