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定制如何提升营销效率
- 来源:互联网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PP,移动互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14:32
在移动终端逐渐取代PC设备的过程中,移动应用贡献的价值无可估量。灵活的按需定制、丰富的应用场景、快速的迭代响应和众多的选择空间等,都使得以移动应用为载体的产品资讯和生活服务更为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诉求
移动互联网对现今社会深刻的改变,无疑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移动应用丰富程度不断加大,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日益增加,成为手机网民常态的生活方式和各行业的重要发展模式。这一系列的数据似乎都在阐述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面貌与未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公众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向移动端倾斜。在绝大多数人们充分享受移动互联带来的便利的时候,还有一部分朋友也越发地感受到苦恼。他们的苦恼多来自于新趋势对传统颠覆的焦虑,以及面对移动互联众多机会“无所适从”的茫然。
这里面的代表有中小微企业,他们大多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却为进入门槛和营销成本发愁;也有广告主,面对移动新媒体的诱惑和传统渠道的经验,不知该怎样分配不多的营销预算;更有传统媒体,如报社和电台,当广告主们把更多的预算放在移动端的时候, 当以APP(Mobile Application,即移动应用)形式的新闻客户端和视频网站吸引更多公众视线的时候,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寒冬将至;还有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势力,更多的草根个人也在思考着如何借助移动互联放大自己的声音,得到更多的关注,赚取更多的收益;电商群体也在其中——是继续依赖于PC时代的平台流量和日益增长的竞价投入还是转向依靠口碑、依靠客户关系的移动电商?
其实,区别于PC时代的官网模式和搜索流量,移动互联网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微博的兴盛,让人们感受到了传播的力量;微信的普及,演变出了以订阅号、服务号为代表的微营销;也有看似PC模式的迁移,即移动搜索和移动官网的方式,期冀满足用户在手机上继承PC时代的习惯;更有土豪式的终极解决方案——花重金定制属于自己的APP,在充分满足个性需求的同时,又可以跟社交平台打通,融合展示、检索、订阅、推送、分享、传播、支付等功能于一身,占领用户手机屏幕上的一块领地,从而绑定品牌的忠实粉丝。
转型移动互联网急需“落地工具”
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是一个目前备受热议的话题,除了舆论大谈的“互联网思维”困扰传统企业外,实现互联网思维的工具反而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而实际上,这两者缺一不可。前面已经列举了当前最为常见的集中“落地工具”,它们的出现和被公众接受也有着历史的、客观的“先后顺序”。
微博、微信的先后出现,使大批早先尝试的群体得到丰厚的先发红利,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每一个成功的产品都有它的时代特点,每个成功的产品也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就笔者个人观察,微博的活跃度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微信朋友圈里营销泛滥的负面影响也受到各种抨击和热议。那么我们不禁会想,等到后微信时代,移动互联网又是一种怎样的格局?
4G的到来和普及,必将加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和革新。移动终端逐渐取代PC设备,成为企业与客户、媒体与读者之间新的沟通桥梁;移动应用(即APP)成为新闻发布、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读者互动的新载体。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独立的品牌APP,会继微博、微信公众号之后成为互联网思维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据华扬数字营销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世界品牌26强中,没有发布官方APP的品牌只占4%,只有一个APP的品牌为12%,剩下的85%的品牌都有不止一个APP。独立的品牌APP,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挖掘、打造为移动营销、客户沟通的组成部分。
基于APP的特征——没有固定的展现形式、没有固定的功能,意味着每个APP都是个性的、专属的,代表了品牌和企业价值,这也给寄托于互联网实现自我影响力扩大的企业主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APP作为一个枢纽,连接着包括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在内的平台,成为一个品牌营销、客户服务甚至商品销售的聚合地。另外,APP相对独立存在于手机屏幕当中,更加会彰显用户的独特品味和喜好。
移动应用普及的门槛正在降低
既然独立的品牌APP会成为移动营销实践的重要载体,那么为什么仅仅还是多数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的香饽饽,还没有被公众所接收和普及?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开发成本高。据不完全了解,一个按需定制的移动应用,根据产品需求的不同,往往都是动辄几万的开发投入,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案例也不在少数。高昂的开发费用使得多数具备前瞻意识、想发力移动互联的传统企业望而却步。
开发周期长。对于肯投入的中小企业来讲,从商务阶段到产品立项,从代码开发到测试完成,整个周期往往都是数月经年的时间。这大大有悖于移动互联网以天为计的快速变化特征,也许等到开发完成发布的那一刻,“需求”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容颜。
技术更新快。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硬件设备更新快;二是智能设备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更新,这里又以安卓、苹果iOS为主。开发周期长与更新快的矛盾成为始终影响应用体验的顽症。
营销推广难。推广难度大其实是所有移动应用开发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兴起了各个流量平台的“互换”合作,按照CPC、CPA模式结算生意,更有“刷榜”等非常规方式来提升应用用户数。这对于刚刚进入的“新人”无疑又多了很多功课要做。
市场源于需求。对需求的满足,就是对门槛的降低——由不可能到可能,再由可能到零风险。
2014年前后,在线原生应用自助定制平台开始走入公众的视线。以金和IUAPP自助工厂为例,历时八年自主研发,于马年春节正式上线发布。金和IU的出现打破了现有的APP“软件化”定制的常规模式——无需用户懂代码,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任何企业、媒体乃至个人,都可以借助IU平台,通过简单的几步设置,顷刻间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移动应用,同时支持安卓和苹果iOS两大智能平台。并且IU提供强大的运营管理后台,实现新闻资讯编辑、应用统计分析、社交平台分享、版本更新升级、用户交流互动、广告内置收益等系列特色功能,充分满足组织和个人APP运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助力移动互联。
自助定制APP满足个性需要
无编程、自助式的APP在线定制平台的诞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充分满足了公众特别是“草根群体”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进化的需求。任何用户无需任何技术知识均可根据自己的创意构思瞬间生成具备优秀品质的Native APP(原生应用),做到快速、简单、免费、专业。同时,通过内置的收益平台,在运营内容吸引用户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可观的收入。
提到无编程、自助式的移动应用,可能会让大家马上联想到“模板化”“统一”“无差别”的概念。金和IU从产品研发之初,就极力避免这方面的“尴尬”,最大可能迎合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场景化”“与众不同”的时代特征。根据用户使用场景的不同,通过金和IU自助工厂,可以自助定制“图文、电商、多媒体、微沟通、组织门户”五大类应用类型,每个类型都会覆盖一类相似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场景。并且,通过运营后台的设置,可以自主灵活的设置APP界面元素、内容结构编排、信息展现形式和更多自定义的权限管理。
把店铺搬到手机上
移动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改变商家的“售卖”模式。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巴巴以571.12亿元的新世界纪录向世人证明电商在中国的蓬勃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大媒体报道中,都注重强调了这个纪录当中移动端的贡献“达到42.6%,是去年的4.54倍”这一信息。根据艾瑞在今年7月份的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网购交易额占比会达到30%,这一数字在去年仅仅是14.5%,而到两年后的2016年,有望首次超过PC端,达到52.7%。这些都在证明一个趋势——人们越来越愿意、越来越习惯在手机上花钱了。
一时间,各种商品的图片、购买链接在微信、微博当中疯狂传播,大有家家都开店、人人皆导购之势。这一切的背后,预示着“电商”这个时尚的名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PC时代的电商,更多的构建在广告、搜索、流量、平台基础之上,移动电商的崛起,使得这一基础开始动摇,随时随地的O2O支付场景,依靠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方式,更加突出爆款单品、更加依赖客户关系的销售模式等,都使得电商进行着适应移动潮流的自我革新。即,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的那一刹那,电子商务也有了传统和移动之分。
那么作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源头,生产厂商、经销商、门店等,是否已经做好了这个准备呢?在社区APP、O2O等“大行其道”的今天,商家们是否具备了实践的有效工具?电商类应用的自助定制,就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的。企业可以通过金和IU,快速生成自己的电商APP,无缝接入移动互联和常见社交媒体。应用配备的运营服务功能贯穿从移动端商品信息促销展示、分享传播到消费者咨询议价、购买支付、收货评价各个环节,为最后的成交和销售业绩提供全方位保障。
“工作微信”免费定制
微信的普及,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为相当一部分群体带来了烦恼。与PC时代的QQ相比,微信不再具有在线与否的提示,“随时在线”往往也意味着“随时不在线”。相信在企业工作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日常工作的沟通告别了邮件、电话模式,同事和领导几个人组建一个微信聊天会话,成为了不分白天黑夜、非常“高效”的工作常态。同时,因为好友关系里有着诸多领导、同事、客户的缘故,很多白领群体也渐渐的不愿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个人生活。更有甚者,因为在微信当中无意发布了公司的机要信息,导致了市场信息的泄露,给公司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微信的便利使得人们把更多的需求附加其中,因而造成了“种种不适”甚至“意外”。基于金和IU的“类微信”式的微沟通APP定制,解决了当前移动终端上,固定的群体沟通只能依赖于微信的尴尬。
通过金和IU面向组织用户的“工作微信”的APP定制服务,企业、团体、校园班级等,都可以免费、快速地创建自身社交圈内部使用的“微信应用”。“沟通更高效、分享更私密、话题更专一”的场景特点,极大解决了当前微信沟通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用支持内建具有组织架构的通讯录,好友信息、部门职位、联系方式等随时可查;组织内的成员无需相互添加好友,可随时一对一、一对多发起工作会话;同样支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和地理位置的富文本形式,方便高效;微分享当中,成员发布的内容都是基于组织的内容,更加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了组织内部的文化建设。
微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
随时随地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是移动互联有别于PC互联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以APP为载体的资讯获取,在某种程度上,夺走了大量的读者群体,也成为了颠覆传统纸媒的主要原因。
传统纸媒原本的“读者”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快速改变,而此时纸媒新闻发布时效性差、信息滞后性强、读者有效沟通弱、触媒通路单一等弱点充分暴露了出来。在移动媒体面前,传统媒体成本高,精准度差,效果难以精确评估,也导致了广告主投放策略向移动媒体的倾斜。加上同时遭受来自各种新兴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快速掠夺,传统纸媒因此面临发行量下降、广告业务大幅缩水等困境。
金和IU的图文类应用定制服务,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除了解决中小报社的技术储备不足、成本预算有限、试错风险高的瓶颈之外,从产品界面设计到后台运营管理,都全面参考了纸媒内容编辑和发行的过程——“PC+移动端”共同管理的产品模式,从“骨子里”就适配后台发布审核、移动阅读的行业特征,充分满足传统媒体转型的需求。同时,通过IU平台内建的精确营销广告平台,能够精准定位人群,分析潜在客户的行为特征,为精准的广告推送与营销再沟通奠定技术支持和产品基础,解决了传统纸媒只有内容和读者、没有收入的顾虑。
在目前金和IU生成的97万个应用中,图文类占据了超过60%的比重,除了如《今晚报》、《中国剪报》等纸媒外,大量的企业品牌、地方站点、兴趣社区、球迷粉丝团体、商品导购和自媒体达人也纷纷驻扎进来,在贡献了诸多有价值的内容资讯的同时,也获得了海量的用户关注和高额收益。
结语:移动应用升级营销效率
在移动终端逐渐取代PC设备的过程中,移动应用贡献的价值无可估量。灵活的按需定制、丰富的应用场景、快速的迭代响应和众多的选择空间,都使得以移动应用载体的产品资讯和生活服务更为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目前来说,免费自助式的移动应用定制平台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创新及发展趋势,是付费定制开发的一种丰富和补充,是一种惠泽大众的商业模式,它降低了公众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便捷的门槛,极大节省了隐形的社会成本投入,这将加速移动媒体形式和营销创新在全民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自2014马年春节正式发布至今,金和IU刚刚走过了10个月的时间,平台APP生成总数已经向100万逼近,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成绩,也验证了在这个领域的广泛需求。
移动互联时代,发展速度最不可限定的就是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更替,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免费的专属定制化是移动APP发展的终极模式”,但这一模式至少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具备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为公众带来更多便利和社会价值,做到互联网精神的实质——为人民服务。
文/栾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