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就唱吧
- 来源:互联网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KTV,唱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4 14:57
唱吧这款以在线KTV为特色的娱乐社交产品,抓住了用户情感宣泄的需求,创造出奇迹般的用户下载量。并且,它的未来不仅止步于此,打破未来KTV生态圈,成为唱吧誓将涉足的道路。
碑传播成就行业NO.1
两年零四个月之后,对于当初“唱吧”刚刚上线时的情景,CEO陈华仅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那时传播纯粹靠口碑。”随后便不再多谈。
然而当初,就是这么一款纯粹靠口碑传播的手机APP娱乐类社交软件,以令人血脉偾张的爆发速度,开启了一个手机K歌的全民狂欢式时代。2012年5月31日发布的唱吧,三天后,便跻身AppStore免费金榜TOP10;发布五天后,下载量飙升至总榜NO.1,并连续三个月领跑免费金榜前五名。2013年10月,唱吧上线一年零四个月,用户量突破1亿大关,成为业内“不可复制”的奇迹。
增长步伐还在继续。时隔一年,2014年10月,唱吧升级为6.0版本,优化UI界面,强化社交功能,直接促成用户量突破2亿。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5.27亿。换句话说,每2.6个手机网民中,就有1个人使用过唱吧。甚至,关于唱吧的想象还不止于此。
在陈华的预想中,唱吧未来将打通线上线下,力图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创造出全新的KTV体验。到那个时候,唱吧将不再仅仅是一款移动终端应用。
“歌唱是我不灭的梦想。”唱吧主题曲中的歌词如是说。其实,对于都市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歌唱不一定是梦想,但一定是生活中某种无法缺席的角色。它可以承负情感、承负故事,也包括梦想,或者,它也可以仅仅是一种宣泄,一种对整个世界呐喊的存在感。
就如陈华对唱吧的理解:“不能说的,唱吧!”歌唱的种种角色成就了唱吧的当初,也将推动唱吧的未来。
移动社交式K歌
陈华选择在线KTV领域,完全是出于偶然。
2010年,陈华从阿里巴巴离职,准备再次创业。由于之前有过酷讯搜索的创业经验,这一次陈华的目光更为审慎。他考虑过团购,也想过做优惠网站,但最终都没有达到他心目中的契合点。按照陈华的标准,他只想做一个爆炸性的产品。
偶然间,他发现了几款唱歌应用,但那些应用的工具性太强,用户体验并不好。“唱完的歌就只能保存在手机里,特别没意思。”但陈华发现,这样简单的工具性应用的下载量却不少,有许多用户感兴趣。再联想到其实所有人都会唱歌,唱歌的需求是天然存在的。陈华认为,机会来了。
陈华希望做出一款有别于当时的唱歌应用。在这款应用中,用户可以对着手机呈现出的歌词伴奏来唱歌,再加上大量美化声音的代码,就如同在KTV里唱歌一样。这就是后来的唱吧。
并且,唱吧的特色不仅仅如此,从第一天上线起,唱吧就开始实行陈华发明的打分机制。演唱者在唱歌的同时会发现,自己每唱完一句,系统都会依据与配乐的契合度,给出一个分数,唱完之后,系统还会根据单曲累计分数告诉你击败了全国多少人。有了这样的打分机制,用户的行为就不仅仅是唱歌而已,还衍生出社交属性。用户看到系统打分后会觉得:“好棒,原来我这么厉害!”就会想要立刻分享到微博、微信上向朋友们炫耀。这也是唱吧上线之初便引爆下载量的重要原因。
对陈华来说,唱吧从一开始就在力图摆脱唱歌软件工具性的枷锁。“在国外,手机KTV需要按照单曲付费下载,但这在中国肯定行不通。”所以,陈华要把唱吧的概念做大,他希望把它变为社交平台。
今年10月上线的唱吧6.0版本,更是将社交体验推到过往的极致。这一版本的UI设计清新别致,整个界面扁平化了。此外,有别于以前的抽屉式选项,这一次的选项是TAB格式的,可以展示更多的功能。在“我的唱吧”中,用户可以看到朋友的状态更新;在“精彩表演”中,展示了“全国榜”、“推荐榜”、“新人榜”等榜单;在“聊天”中,也分为群组聊天及点对点聊天;在“发现”里,用户可以发现附近的群组及附近的人。这些功能的设置全部都是为了提升唱吧的社交体验,增强社交属性。
然而,隔行如隔山,身为在线KTV的“行业老大”,转型社交之后的唱吧是否能够与微信、陌陌这样的神级社交应用相抗衡?强化社交属性是否就意味着唱歌属性的弱化?
在陈华看来,与其他社交应用的竞争根本不存在,音乐属性与社交属性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唱吧是一个以音乐为话题的社交软件,有别于微信、陌陌的纯社交行为,唱吧的社交基础是在每一首歌下面发表评论、发送消息,评论数与消息量都是非常巨大的。”这种社交欲的释放可以强化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实现沉淀,而沉淀可以强化用户黏性,提高唱吧的使用频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产品只有强化了社交,它的价值才有可能提高,工具是不值钱的。”陈华总结道。唱吧不会与微信形成竞争关系,反而会为微信引流,因为它是建立在独特社交体系上的产品。用户既可以使用微信,同时也可以使用唱吧,只不过在使用唱吧时,是基于音乐与唱歌这个共同爱好。
目前,解决了产品结构及社交交互问题的唱吧6.0版本,用户反馈是极好的。上线两周之后,唱吧的聊天数、作品上传数、用户数等各种指标都在持续上涨。
在线KTV:一块新蛋糕
易观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音乐用户数量达到2.9亿人,而前一年这一数量不过是9000万人,增幅达到203%。在市场规模方面,2013年移动音乐市场规模达31.2亿元,较2012年增长14.6%。据易观统计预测,2014年中国移动音乐市场规模将达至35.2亿元。
数十亿元规模的市场,却夹杂了众多移动音乐产品,如酷狗、QQ音乐、百度音乐、虾米音乐等。这些音乐产品使用的用户体量大,但经营状况欠佳。随着近两年版权价格上涨,市场上的音乐玩家越来越少,最终势必将只剩下几个诸如百度、腾讯这样的大玩家,小企业难以生存。
唱吧却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其他的移动音乐产品承担的角色是完全的采购与分销,即采购歌曲的版权,将作品展示在自己的平台上,营收来自广告费,并且需要与版权方分账。但唱吧所使用的内容,仅仅是原来版权方的词曲部分,无形间降低了不少版权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唱吧的角色有所不同,它是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用户基于词曲基础,演唱之后,形成自己的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是相互区别的。由此,唱吧与传统的移动音乐客户端完全差异化了。用户想唱歌,或想听个性化的声音,可以使用唱吧。用户想听原唱,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移动音乐客户端。这种差异性使唱吧避开了“僧多粥少”的传统移动音乐领域。至少在用户积累方面,唱吧与传统移动音乐产品并不冲突。
甚至,在陈华看来,以唱吧为代表的在线KTV市场与传统的移动音乐是两个市场,彼此并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原先的移动音乐产品主要用来听歌,一首歌的版本很少,最多也就是不同歌手翻唱出几个版本。但是,其实每一首歌在不同人唱来,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在唱吧上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嗓音:沙哑的嗓音、雄厚的嗓音、尖细的嗓音等。它们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觉。”在唱吧的平台上,熟悉的歌曲有了不同的演绎,每个人都带上自己的情感发泄,进而诞生了各种个性化、多样化、草根化的声音。
除去草根之外,唱吧对明星也有同样的吸引力。如钱枫、欧弟等许多明星也会来到唱吧平台上唱歌。“他们其实想唱许多歌,但由于没有翻唱权,只能去KTV里唱。”有了唱吧之后,明星可以唱自己喜欢的歌,同时将歌曲上传,让自己的粉丝也听到自己唱其他歌曲的声音。
因此,唱吧与巨头的音乐产品之间没有竞争关系。它们或许都属于广义的移动音乐范畴,即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与音乐相关的行为,但就它们本身而言,是彼此分离的。相反,唱吧还可以通过与巨头合作,将流量及资料导向其他产品。“唱吧其实是切了一块蛋糕,但这块蛋糕不是别人的,是唱吧自己创造出来的。”
从线上到线下:打破未来KTV生态圈
“唱吧已投资入股了一家线下KTV,预计年底将开设带有‘唱吧’字样的KTV实体店。”今年这一消息甫一放出,便如重磅炸弹般引起行业震动。唱吧携互联网企业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迭代创新的风雷之势而来,加上线上数亿的用户流量,必将颠覆传统KTV运营模式,KTV行业生态或将改写。
陈华更是给唱吧的KTV实体店数量定下目标:全国2000家连锁店。相比之下,目前中国最大的KTV量贩店也不过100多家。陈华认为,其他传统行业的大型连锁店,如7天连锁酒店、麦当劳、肯德基等实体店均是数千家,这个数字在KTV行业,同样可以做到。
与传统KTV单单追求装修的富丽堂皇相比,唱吧这样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当进军线下KTV领域时,会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商业模式、产品开发及用户体验上。而通过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唱吧所打造的KTV将更加好玩,所带来的变革也是难以想象的。
比如,实体店与唱吧应用结合之后,可以在手机上订房间、组局、点歌,也可以用手机控制房间内的音响效果,唱完之后可以把歌迅速分享出去,线上线下都可以收听。同时,也可以在房间内赠送虚拟物品、使用特效等,各种各样的花样都可以尝试。
房间里的唱歌娱乐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过去朋友们聚集在一个房间内一首接一首唱歌的情景也将重改:或可以与隔壁房间进行唱歌PK,或可以在房间内形成唱歌比赛的局面。甚至包括过去的摇色子,现在也可以变成摇手机。“我们会把各种玩法塞进去,看用户喜欢什么,然后将它放大,去强化它。”
陈华还指出KTV的房间不仅仅可以是一个唱歌的地方。“你可以带女朋友去包一个小包间,看看电影、尝尝美食,这里的体验肯定比电影院好。或者,在这里看足球比赛也是可能的。”在陈华的设想中,未来的KTV更像是新时代的休闲场所:上班族下班后,如果觉得疲惫,需要放松,可以去楼下的KTV吃点好吃的,唱唱歌,看看电影,再回家。唱吧正在打造的,正是这样一种社区型的、让人有多种方式放松的、符合新时代特征的KTV。
并且,在这样的KTV里,用户可能连服务员都见不到,点酒水、零食、调节房间设备都可以通过手机自助完成。用户在抵达KTV之前,就可以先把蛋糕订好,房间订好,等到了房间之后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进门消费,到了时间点,系统自动断电,用户自行离开。用户手里的手机或移动终端,就是这一切的遥控器。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KTV信息化市场总体规模实现207.79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1.5%,呈现高速增长。而如果唱吧线下KTV计划顺利实现,其市场将不仅止于KTV信息化领域,而是整个KTV市场。“这个现金流很难说。线上的前景是很可观的,几亿用户在我手里,能够深挖多少钱,我也不知道。而线下是一个更大的市场。”陈华分析道。
深挖盈利模式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ppAnnie曾发布《2013应用市场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市场的非游戏类应用营收排名中,唱吧排名第三,仅次于陌陌及世纪佳缘。
唱吧的营收能力得自于陈华及其团队的设计。事实上,他相信自己比陌陌更早想明白了唱吧的盈利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虚拟物品。唱吧的用户大多集中在90后群体,这样一个群体乐于表现及炫耀,也就为购买虚拟物品创造了可能。在唱吧的虚拟包间里,粉丝围着自己喜欢的歌手听歌和互动聊天,给歌手赠送虚拟礼物。而每一款虚拟礼物都有标价,需要进行充值收费。陈华透露,目前唱吧的主要营收便来自这一渠道。
第二种模式是广告。利用唱吧所搭建的线上K歌比赛平台,接受赞助商冠名。高姿、丰田、通用等品牌公司都曾找到唱吧,希望冠名歌唱比赛。起初,陈华认为,这种冠名甚至演唱企业宣传曲的方式过于商业化,因而有些排斥。但是后来他发现,与某些知名品牌进行奖品激励合作,并没有削弱用户积极性,唱吧上排名前几十的大号都非常热情参与。不过,对于广告,陈华还是比较谨慎:“我们尽量不放广告,因为广告很伤害用户对音乐的享受。虽然这会影响营收,但唱吧最看重的是用户体验。”
第三种模式是游戏。唱吧线上为数款网络游戏做导流,这同时也为唱吧增加了一条变现渠道。并且,陈华表示,未来唱吧还会在这条渠道有所发力。
在陈华看来,唱吧的盈利潜力还远未被激发出来,目前还处于重用户轻盈利阶段。所以,唱吧短期内不会开发新产品,只会在现有产品上深挖。“目前用户付费意愿还有待挖掘,我们要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开发更多的创新点去吸引用户付费。”
结语
谈及唱吧的核心竞争力,陈华认为,那无疑就是唱吧产品不断地创新及变异。如果说唱吧最初的上线,是对移动音乐、传统KTV两大领域的创新,那么,未来要保持自己的领军地位,唯有依靠不断的产品变异,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
“品牌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与功能形成对应关系。这个关系深入人心之后,竞争对手就很难取代你的地位了。”陈华希望在线KTV行业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的时候,用户能首先想到唱吧。
事实上,唱吧的品牌美誉度早已开始形成。现在唱吧在其他媒体做广告时,相同广告展示位上,别的产品可能一天仅几千的下载量,而唱吧就会达到几万。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唱吧的品牌效应。
品牌的树立得益于唱吧对用户需求深刻的洞察。把握用户独特性,了解用户心态,是唱吧整个团队最核心的任务。而6.0版本的上线,正是建立在深刻洞察用户需求之上,为强化用户情感,创造用户情感宣泄方式而生的。“我们希望让用户感觉到,唱吧是一款有感情有特色的产品。”
采访结束时,陈华拿着手机,连着放了两遍唱吧的品牌广告。短片开头是压抑的画面:孤独地乘坐公交,深潜入泳池,在孤岛上徘徊……在某一刹那,所有压抑的情绪开始爆发,开始尖叫,开始歌唱。“你要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唱一首歌,听得懂的人会知道你在说什么。不能说的,那就唱吧!”
我唱故我在,这就是唱吧存在的意义。
文/杨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