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四人组,请记住China!

  “这是我们第一次组队参与世界级的物流大赛,语言不通、比赛规则也不够了解,同时还要适应比赛环境以及不同型号的设备,队员们完全是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比赛,可以说,这是对奔驰叉车水准最好的检验!”北京奔驰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卢旸毫不吝惜赞美之辞,面对《汽车人》的采访,卢旸反复强调,“一定要去听听小伙子们讲讲自己的故事!”

  刘刚,MRA整理工段员工,宋建雄,MRA配线工段员工,吕志静,MRA-GLT工段员工,田嵘,总库GLT工段员工,故事的4位主角全部来自北京奔驰物流团队,在9月份结束的德国叉车世界锦标赛上,4个小伙子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的参赛队伍,一举斩获叉车世锦赛团体亚军。

  叉车世界锦标赛是目前物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来自德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等16个国家的精英汇聚德国阿沙芬堡小镇,静待最终PK。在该项赛事10年发展历史中,此前只有一汽集团、厦门机场曾经代表中国出战,均遗憾地铩羽而归。

  这一回,中国国旗终于能够飘荡在阿沙芬堡的叉车赛场,来自北京奔驰的叉车四人组是幸运的见证者,更加是这个故事的创作者。“升国旗的时候,眼泪一直就在眼睛里打转,但是我必须得忍住”,宋建雄的话语格外动人,就如同宋建雄、吕志静这几个人所言,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产业工人,有机会见证国旗飘扬,想必都是一生之中的高光时刻。

  此刻,坐在《汽车人》对面的4个小伙子,面庞沉静,内心却仿佛激情澎湃。操控着巨大的叉车,将用网球连接的5层高塔稳稳搭起之时,刘刚蹿下叉车和团队伙伴们来了个结实的拥抱,整个阿沙芬堡似乎也跟着沸腾起来,小伙子们对德语、英语都不太了解,但是人潮之中迸发的“china、china”分外清晰。

  迈过这些坎儿

  可以说,叉车世界锦标赛着实有些国际物流行业“奥林匹克”的意味。主办方是打造了百年老字号叉车品牌的林德公司,比赛地点则选在有着德国“叉车城”之称的阿沙芬堡,无论是对于北京奔驰,还是之于4位前线作战的选手来说,站上叉车世界锦标赛的领奖台,机会难得,过程更加不易。

  美国摇滚诗人鲍勃·迪伦曾经发出感叹,“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男人”,同样地,我们也很想抛出一个问题,奔驰“叉车四人组”究竟跨过了多少艰难的坎儿?

  首先,需要在国内选拔赛中突破重围。在今年北汽集团举办的叉车职业技能大赛中,田嵘、吕志静、宋建雄、刘刚分获前四位,4个小伙子发挥合力,在第三届“林德杯”中国叉车职业技能巡回赛北京赛区中拔得头筹,顺利拿到了德国叉车世锦赛的入场券。“今年参加林德杯的队伍达到百余支,从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北京奔驰物流管理高级经理陈鑫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当然,国内比赛还只是小试牛刀,真正的挑战起始于通往德国的航班。

  “四人行”当中,刘刚、宋建雄的经验相对丰富,2010年,刘、宋二人就曾搭档参加过首届“林德杯”,斩获北方地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三名。即便如此,焦虑感依旧如影随形。

  6个小时的时差、不合胃口的食物难以适应,心头的焦灼难以摁灭,比赛打响前,刘刚特地一路小跑买了一桶口香糖来和伙伴们共同分享。“不停地嚼着口香糖,手心里却全都是汗”,刘刚眯着眼睛,关于比赛的一帧帧画面似乎又浮现出来,“认真完成动作要领最重要”,小伙子们互相打气。

  在欧洲众多国家,叉车赛事职业化运营已经初具规模,此次比赛涌入了不少“职业选手”。另一方面,除了叉车世锦赛,欧洲各种区域比赛、工厂竞技更是难以计数。和实战经验丰富的欧美选手相比较,中国叉车水平落后不少段位。

  “刚走进赛场就有些懵了”,根据刘刚的回忆,人口不到10万人的阿萨芬堡小镇简直就将叉车世界锦标赛当成了一场嘉年华,“现场大概能有1万多名观众吧,可真没见识过这么大的阵仗。”

  与此同时,那些本该成为亲密战友的叉车却不够给力,北京奔驰领队周捷宁向《汽车人》介绍,世锦赛主办方提供的一些赛事用车,4个小伙子是头一回打照面。

  尤其是身材瘦削的吕志静、田嵘二人,遇到的麻烦很棘手。一般来说,国内叉车往往经过重新调校,座椅感应器按照中国人的特点来设计,反应更为灵敏,然而来到欧美人的地盘,情况可就不同了。

  吕志静和田嵘体重也就100多斤出头,坐上1.6吨的比赛叉车,感应器时断时续,除此之外,还得克服视线盲区的阻碍。

  “人高马大的欧洲选手确实没啥问题,可是我们俩必须使劲地往下再坐坐,劲头狠起来,车子才能动”,采访中,吕志静、田嵘给《汽车人》演示了一番“驭车有道”,场面略带“喜感”,二人却反复强调,“没少浪费时间,可别提有多着急了。”

  这趟旅程可谓是好事多磨。第一天比赛结束之后,16支参赛队伍中只有7支可以挺进下一轮,倒红酒、过门洞、铲箱子,比赛项目花样百出,历经这几重考验,北京奔驰叉车四人组凭借第七名的成绩,幸运地留在了赛场上。年龄最小的田嵘长出一口气,“欧洲的叉车选手也不赖”,言语之中不乏幽默,内心自信的火花不断蹿升。

  成功的秘方

  随着比赛推进,中国选手们渐入佳境,总成绩快速攀升至第二位。能够在决赛中和德国、匈牙利这样的老牌劲旅掰掰手腕,经验尚浅的中国小伙子靠的又是什么呢?

  刘刚骨子里有股闯劲,操作叉车勇猛当前,恋家的宋建雄则更加讲究稳健,当过兵的吕志静在侧叉操作上很有一手,“90后”田嵘具备超越年龄的细致与成熟,4人各有特点,巧妙的“化学反应”开始催生。

  “每一场比赛内容都有所区别,大家伙会聚在一块分析、琢磨怎么发挥各自的长处,上场之前敲定针对性的方案”,小伙子们不约而同地指出,配合顺畅,团队战斗指数自然会直线上升。

  比赛进行过程中,叉车四人组之间的默契不断升温。“你给对方个眼神,他就能领会你的意图了”,田嵘对第二天上午运送海洋球的项目印象很深,“这个项目技巧性强,好比接力比赛,需要连续传递海洋球,叉车没有封口、相互之间还不能触碰,这要求我们熟悉彼此的操作特点,保持步调一致。”

  当然,挑战队员们坚韧神经的好戏还在后头,决赛压轴项目无疑就是一次关键的考验。队员们必须协作配合,操控巨大的叉车来“筑起”一座3米的高塔。具体来说,每层高塔之间都有网球做连接,参加这项比赛的田嵘、吕志静、刘刚每个人都要负责搭建一层,然后传递给下一位队友,最终高塔稳稳立起,比赛才能完结。

  “小吕在搭第二层时,高塔就有点晃悠了,田嵘就过去用叉车尖顶着高塔,小吕就能把第二层放稳了。”在队员们的眼中,这个小细节就是彼此默契度的最好注脚。值得注意的是,小伙子之间的默契养成用时还不到一周。“临近比赛,我们召集4个队员,简单强调了一下国外比赛的注意事项,再加上基本操作的巩固,就这样匆匆奔赴德国了。”

  事实上,最好的准备其实就来自于日常工作。“甭管是电车、柴油车,还是旋转差、前移式,比赛重视的还是搬运、码放的精准度,只不过是将平时动作难度放到最大。”

  对此,前线作战的小伙子们体会更加深刻,就拿第二天的一个比赛项目来说,选手们运用叉车尖把小块矩木放到对应的模板缺口中,用时最短者获胜。“距离挺远的,我可真的看不太清,全凭感觉,就跟平时往货洞里码放零件一样”,刘刚耸耸肩,笑着告诉《汽车人》。

  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终究都会派上用场。这句话可以当做叉车四人组的写照。

  2014年的叉车世界锦标赛决赛,北京奔驰这4个年轻小伙子,他们的最终成绩只比东道主德国队多用了30秒。一年又一年,岁月更迭,把这份工作当做事业来看待,叉车四人组为何不能登上最高的领奖台呢?

  文/本刊记者 王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