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幕的第一代进城务工者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宁波,谢幕,建筑
  • 发布时间:2014-12-17 14:51

  没有活动板房,没有食堂,挤工棚,睡竹夹板,夏天闷热无比,冬天寒冷刺骨。伙食也是自己在外面解决,吃了大半辈子地沟油,却至今不知地沟油为何物。

  父亲打来电话让我隐隐不安,他说有二十多天晚上睡不着,处于连续失眠状态,每晚都似睡非睡当中,一丁点异响都听得清清楚楚。父亲现在一个人住在乡下老家,守护着家园;母亲则远在千里之外的宁波,给哥哥带孩子。侄子刚满六岁,哥哥白天要上班,分身乏术,照顾小孩和整理家务的重任全交给了母亲。一家人除了春节,短暂团聚几天外,其他时间都分散各地。父亲1953年生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农民工,改革开放后出门务工,直到他年老力衰,再也干不动重活了,才回到故土,一生最好的年华都贡献给了城市。他们那一代没赶上什么好时代,不像现在,体力劳动突然值钱了,请个小工一天动辄两三百,甚至四五百还闹工荒。他们那时待遇和生活非常差,没有活动板房,没有食堂,挤工棚,睡竹夹板,夏天闷热无比,冬天寒冷刺骨。伙食也是自己在外面解决,吃了大半辈子地沟油,却至今不知地沟油为何物。最头疼的是,年底往往拿不到工资。拖欠工资是家常便饭,正常结清工资倒成了让人惊讶的事。父亲回老家前,工资才涨到一天六十元。

  干了一辈子泥工,除了累出一身病,父亲并没有在城里留下些什么。那些高大恢弘的建筑和地名,他基本耳熟能详,马王堆、下摄司、火星镇……很多地名我最早都是从父亲口中听到的。当我走在繁华的彼处,望着那些巍峨的建筑,已不知哪块砖上还残余父亲的体温。熙熙攘攘的现代化都市,除了冰冷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我再也找不到父亲当年的影子。一切都早已和他撇清了关系,城市和他没有任何关联。

  他们进城时,都是青壮年,正值精力旺盛的时候。城里从不缺少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是成千上万从农村进城的第一代中国农民工,将青春,力气,健康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日后和他们毫无任何关联的城市;他们目睹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的城市扩张与发展。这些宽敞的街道、公寓、图书馆、公园都出自他们的大手。当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到现代化都市带给我们的好处时,这一代农民工却已经开始谢幕。

  父亲1978年开始出门打工,他的足迹遍布沅陵、怀化、湘潭、长沙、株洲、广东等各大工地。六十岁那年他再也干不动繁重的体力活,他回到了故乡。这么多年,父辈们像勤劳的工蚁,在城市这座巨大的蚁穴中劳碌着。我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出门了,母亲一边带着几岁大的哥哥,一边还要照顾嗷嗷待哺的我。我依旧记得小时候和父亲通信的情景。那时我还识字不多,连蒙带猜,给不识字的母亲念完信,然后歪歪斜斜地给父亲写回信。多少个像父亲那样的农民工,他们在异乡无数个冬天的寒夜里带着对妻子和儿女们的思念入睡。

  “过年一定结清你们的账!”“工资一个月一结!”这些出自包工头嘴里的话大多数是空头支票,赖账、要挟、蒙骗、卷款潜逃,这些都是他们发财的手段。每年年底,父亲没要到钱回家时,这个年关就成了我家的一场灾难。这些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苦力们,除了忍气吞声和发几句牢骚外,在城市里他们举目无亲,束手无策。

  今天飞速变化发展的城市建设,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没有他们的汗水和付出,就没有今天中国城市的新貌。从1978年开始的近30年里,50后的新中国第一代农民工们将全部的青春与血汗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城市。这些已经干不动繁重体力活的老劳工们,他们佝偻的背影迟早会一个个从我们视野彻底消失。相比他们给城市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