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智慧中的“管理价值”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管仲,管理价值,管子学派
  • 发布时间:2014-12-24 12:36

  管仲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管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管子。管仲的言论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它以管子政治实践为脉络,集纳了管子和先秦社会的治国思想和智慧。如“利民”、“富民”、“顺民”的治国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政治原则等,都体现了深刻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如果说孔子的最大价值在于文化,老子的最大价值在于哲学,韩非子的最大价值在于法学,孙子的最大价值在于军事,那么管子的最大价值应该在于管理。《管子》的为政之道为我们现代企业提供了许多管理智慧,德法并重的管理之道,德化要“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法治要“正法直度”,“令则行,禁则止”等等。

  管子是春秋时代霸政传统的开创者。他的政治实践,不仅完全改变了齐国的内政及春秋初年各诸侯国的政治格局,而且影响了此后的政治选择和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是春秋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政治家。他的管理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因其高超的智慧,至今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

  人本管理是中国古代治道的传统,管子的人本管理理念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践行,进而做出了有时代特色的发挥。管子有句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管子已经充分意识到人性是由不同层次的需求构成的,只有首先满足基本的需求,人性的发展面才能逐步展现。管子认为事业的开创,一定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本的管理,遵从人道,尊重人性;在于经营民心,争取百姓的支持,从民所欲。“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没有民主意识的“民意上通”的环节,宏观经济管理就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运行体系。特别强调,作为管理者就应具有一种化人性弱点为积极力量的能力,具有一种遵从民欲民利本性的管理正能力。

  对于如何具体去做才能进一步获取民心,管子提出了“四不”方案:一是“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指不强干徒劳无益的事,应量民力而行。二是“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指不要追求无法得到的东西,不勉强百姓去做他们所厌恶的事。三是“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时也;”指不要使自己处于那种不能持久的地位,不贪图一时的侥幸和短期的功效。四是“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指不做不可再行的事情,就是不欺骗人民。

  总而言之,对于管理者而言,只有得了人心,实行了人本的管理,管理活动才能有显著的成效。就是说,作为被管理者的民众都希望生活地快乐、富贵、安适、家庭子孙幸福,管理者就要想方设法去满足;民众都不希望生活在痛苦、贫穷、颠簸、家庭绝后的状态里,管理者就也要设身处地去根除。因此,对于现代的管理在政策方面,必须优先考虑如何满足人性的基本需求。

  知人善任的“人才措施”

  管子倡导以法制措施管理人才,有不少内容体现了这一思想,并且贯穿于人才的选拔、使用、赏罚的全过程。齐国不但在国内招贤纳士,而且以重金要职向他国寻才,对于贤能的人才,齐桓公与管仲不分贵贱,均予选用。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国之君或一国之相,管理的最权威者,在选用人才时却能每每亲临现场察看,当面询考,并去乡间打探,逐个过问,具有这种爱才亲贤、贤士至上的精神,齐国能够称霸诸国也就并非偶然。

  那么管子的选贤标准又是什么呢?管子认为国家选贤任能,要举拔有德者给予爵位,不选无德之人;举拔有才者就任为官,不选无才之人。并把德行置于功劳之上,不因年龄而埋没人才,安排职位上不搞论资排辈。在这里,注重德才兼备,不论年份,实属难得。管子在《立政》篇中提出了用人应作三方面的审查和考虑。他认为管理者必须明白审慎用人的三项要求:首先是品德是否与其权位不相称;其次是功绩是否与其薪禄不相配;最后是能力是否与其官位不相称。

  同时,把“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发挥地淋漓尽致,所谓知,就是知道自己的能耐到底有多大,强项在哪里,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同时也知道他人的强项和优势在哪里,做到知己知人;所谓明,就是根据知的信息来判断各自的位置应在哪里,进而安排各自合适的岗位。管子还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认为在人才的管理中应会用人所长,容其所短。无论选人、用人、考评人,都不能以一时之得失来给人作出定论,要想做成大事业就必须学会容忍人犯错误,并深深地理解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管子在选用人才上严格求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思维,以及开放公平的胸襟,对当今企业选拔真正的人才以及加强人才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王运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