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戏石屏风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造物智慧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绣娘,尼西村,传说
  • 发布时间:2014-12-30 10:19

  对苏绣高级工艺美术师卢梅红来说,十月的好消息来得应接不暇。

  10月24日,在江苏南通,世界手工艺理事会(the World Crafts Council)宣布了这一年世界手工艺大会的最终奖项。在所有800多件参展作品里,“看见·戏石屏风”被评为2014年唯一特等奖,也是此次大会的最高奖。

  兴奋之情还没过去,又一个消息从北京传来。“看见·戏石屏风”被北京APEC会议选用并收藏。这意味着,这一凝聚了中国传统韵味的物件,不仅将在十几天的会议期间与各国高层领导人朝夕相处,更会通过电视和图像,走向全世界。

  用中国传统的苏州双面绣为“看见·戏石屏风”上两只水墨螃蟹赐予新生的,正是卢梅红及其带领的绣庄姐妹们,得知这些好消息,卢梅红说:我的自豪感真是油然而生。

  卢梅红是苏州一名苏绣高级工艺美术师,但是人们还是愿意亲切地称呼她为“绣娘”。她生在苏州,长在苏州,从小身边就被美轮美奂的苏绣包围。卢梅红的妈妈是当地有名的绣娘。仅仅7岁大时,卢梅红就自己玩起了丝线。苏绣以精细和栩栩如生著称,在舞动针脚之前,需要先把正常粗细的丝线分成48股。倘若在学徒阶段,仅仅就这一工艺,都需要耗费漫长的学习时间。卢梅红的天分在那个时候就展现出来,她分丝线驾轻就熟。长大后,她理所当然地进入苏绣领域,也成了一个绣娘。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卢梅红于绣庄巧手生花之时,“看见造物”正在酝酿一系列计划。故事要追溯到2009年。这一年,朱哲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授予“中国亲善大使”的称号。从这一年开始,“世界看见”计划也正式踏上了旅程。

  “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为包括音乐和民间手工艺两个展现维度。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走访、探寻,朱哲琴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发掘民间艺术,一方面将传统的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方面进行再设计何创造。音乐是朱哲琴的本行,自然驾轻就熟。为了在民间手工艺维度上也保持专业性,朱哲琴邀请了多个领域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一起踏上旅途。

  2010年,由朱哲琴带队,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设计师踏上了共同发现民间之美的道路。在2010年的寻访里,云南是其中一站。在云南香格里拉的尼西汤堆村,来自台湾的设计师石大宇发现了当地的黑陶艺术。村民世世代代使用的生活器皿都是由黑陶手工制作,当代人质朴纯粹的生活打动了寻访团队,也给了石大宇极大的设计感悟。

  然而,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当地由黑陶制作的很多器皿可以被其他东西取代,导致黑陶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在当地还一直流传着黑陶受到神灵庇佑,无法带出尼西村的传说——其实是由于黑陶烧制温度很低、硬度不足等工艺限制,导致器皿极其易碎。

  材质有局限、无法量产、不能通过顺畅的产业模式进入当代生活,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云南的黑陶艺术中,也是许多手工艺共同面临的尴尬局面。

  2012年,在历经三年的考察与实践后,朱哲琴正式创立“看见造物”,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材质与工艺的当代诠释及应用。“为人而用,为人而作”是团队的共同理念。朱哲琴亲自出任艺术总监。作为“世界看见”在当代民艺产业的实践者,“看见”试图将中国传统造物的智慧融入当代生活,倡导“上乘非奢侈”,希望将地方手工业者、设计师、生产资源、销售渠道拧成一根绳。而终极目标,则是建立立体的当代民艺设计产业平台,重塑当代中国生活方式。

  经过长时间锻造,从香格里拉黑陶生发灵感,由石大宇设计、黑陶大师田景峰挑战极限反复研究尝试的“看见·黑陶茶盘”于2013年诞生,也成为“看见造物”监制的第一个产品。与“看见造物”合作的设计师和手工艺大师,身上都不难找到一些共同特质:他们对民间艺术怀有崇敬,更重要的是,他们认同朱哲琴提出的”上乘非奢侈“的理念。著名华裔设计师卢志荣也是其中之一。

  卢志荣与朱哲琴认识于2013年春天的意大利米兰。经过几个月不间断的邮件沟通,当年七月底,卢志荣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看见造物”中国创造设计之旅。

  那正是夏天里最炎热的时节,朱哲琴带领卢志荣等一行人下了江南,同行的包括漆器设计师钟声、新中式家具设计师沈宝宏、首饰设计师吴洁,他们在在江南走了十多天,探访个多种民间手工艺。

  设计师卢志荣香港长大、加拿大求学、常年生活在希腊,对中国民间手工艺,他并不算了解。但作为一个家居设计师,他对空间有自己的见解,也因此收到了来自艺术总监朱哲琴的半命题作文:设计一面屏风。

  在朱哲琴看来,屏风是完全原汁原味的中式物件,它同时具备实用性与装饰性,在“透”与“不透”间将中式家居空间进行分割,在西方甚至找不到类似功用的物品。江南之旅给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包围下的卢志荣无穷的灵感。他来到苏州,第一次见到了制綃、苏绣和丝印的整个过程,尤其惊叹于“绣娘”的巧夺天工。苏州双面绣在方寸间做文章,在薄如蝉翼的綃面上分别能在两面同时绣出不同的图案。这种精巧的工艺让卢志荣叹为观止,当即决定将苏绣作为屏风的主要艺术元素。

  在田野调查的最后,朱哲琴特别准备了一顿蟹宴,款待辛劳奔走十多天的艺术家们。就在这顿宴席上,卢志荣灵机一动,觉得不如就将螃蟹绣在屏风上。在确定具体图案时,他回溯经典,选择了齐白石画中的两只螃蟹。

  从苏州回到希腊,卢志荣灵感如同泉涌,一连拿出了八个设计草案。几经思量讨论,他最后确定了双圆形的基本造型。利用铜与木材质结合的精密机械架构来承载,运用简单的中立法则,使得两个圆形巧妙平衡固定。至于刺绣部分,他找到了经验丰富的苏绣大师卢梅红。卢梅红带领其他5名“绣娘”,紧锣密鼓绣了两个月时间。两只螃蟹采用的是苏绣中的难度最高的技巧——双面异色异样绣,在薄綃的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案。在绣的同时,需要两名“绣娘”在绡的两侧面对面同时操作,将一根丝线分别演绎不同的图案。完工后的螃蟹,颜色、造型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2014年4月,“看见·戏石屏风”与“看见造物”其他合作设计师的作品一同亮相“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特展”。展览现场以中国古老的青砖铺就,源自古老工艺又融合现代功用的再设计品一亮相,就引发了设计之都的讨论。

  从米兰载誉归来,“看见·戏石屏风”登陆2014年保利春拍当代设计专场,最终以80万的落槌价成交,而拍卖所得利润的10%,被捐赠给“世界看见——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专款用于扶持年轻一代民艺大师的培养。这也是朱哲琴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严峻现状:一方面传统艺术不赚钱,因而年轻人不愿意学;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失传严重,年轻人甚至找不到学艺的源头。“看见造物”希望一方面通过再设计、另一方面通过源头的滋养,将东方造物的智慧保存下来,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中最美的一面。至于在APEC会议上亮相,只是老天赐予这个执着团队的一个惊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