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坐进雷诺方程式赛车的驾驶舱里面了,相比上一次略显手忙脚乱的兴奋,在这次试驾体验中,我显然淡定了很多,在娴熟的操作中领会到更多的信息,真是一段特别棒的试驾经历。
赛车规格
车体材质:碳纤维
弹簧:58mm×140mm
底盘与单体结构:碳纤维
刹车卡钳:四活塞
引擎:F4RS2000CC
碟盘尺寸:247×17.5mm
变速箱:序列式6档
轮圈:O.Z铝合金、单点固定式
前悬吊:推杆式单减震筒
轴距:2645mm
后悬吊:推杆式双减震筒
前轮距:1434mm
减震筒:伸张/压缩可调式
后轮距:1318mm
油箱:38公升
极速:250km/h
在赛车世界中,方程式是一个独特的分支,那种“如沐春风”的开放驾驶感觉与房车截然不同,最直观的感受是你完全可以靠双眼观察轮胎时时刻刻的变化,而且由于方程式赛车设计生而为赛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本来就适应赛道,加上轮胎大而且宽,所以弯中极限很高,但临界点很短,需要较为精准的驾驶技术和较强的身体素质,定位是赛车世界的塔尖位置。由于费用相对较高,日常能够得到体验的机会是少之又少。我已经是第二次坐进雷诺方程式赛车的驾驶舱了,感受比第一次来得更加得心应手。
温故知新很重要
虽然有两年没有摸过方程式赛车方向盘了,但这两年,我并没有闲着,一直见缝插针地参与各种比赛,从耐力赛,到TMC比赛,每一次比赛其实都是重要的经验积累,尤其我在2014年10月份参加了一站TMC(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比赛,两回合的比赛短兵相接,甚是过瘾,过程中我也将序列式的变速箱操作和特性摸熟了。所以这次重回方程式的座舱,我的感觉不再像上一次陌生,我可以集中精神去处理好一些细节,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
凯飞车队是亚洲雷诺方程式挑战赛(AFR)其中一支最具有实力的车队,在2014年的比赛更是战绩彪炳。其作风严谨,作战经验丰富,许多大牌车手都曾经与车队进行深度合作。此番再受到车队邀请前来试车,我也特别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试驾方程式之前,总有很多功夫要做——如同上一次的试驾,一早便来到赛车场了,目的为了“造”一张合适自己的座椅,座椅一般用泡沫固定,目的为了夹住整个人的身体,再用安全带扣紧在座椅上,使得高强度的驾驶上不会挪动,身体完全是半躺在开,前面三个踏板间距十分小,踏板的行程又十分短,躺着开车,感觉自己像是去战斗。
在正式开动赛车之前,车队的日籍助教还为我温习了一个整圈,每一个弯道对应的挡位,并一再提醒我,第一节练习,为了安全起见,油门只开70%,注意转速和换挡节奏,我点头答应着。值得一提的是,凯飞车队工作起来总是很认真的,早早在维修区帮车手们整理赛车和休息区域,让我可以更集中精神去应对接下来的“大战”。
颠簸的震动
当天上午10点,试车正式开始,再次回到驾驶舱,技师已经为了设置好最适合(fit)的座位了,头盔轻轻靠着椅背,按动Start按钮,赛车随着两声闷响就启动了,踩下离合,右手挂入一挡,赛车就可以发车了。
前几圈,我稍微放慢了一点速度去开,我的感觉比我之前料想还要好,不消三圈,我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节奏了,并下意识去“较真”一下的动作和转速,显然6000rpm已“爆转”(油门只开70%),不过对于反应相对暴烈的方程式来说,胆大心细很重要。珠海国际赛车场赛道个别路面有凹陷,房车开上已经感受到明显震动,转到方程式,这种震动像是被成倍放大一样,我一定要牢牢握着方向盘以抑制各种颠簸可能对行驶轨迹进行的影响。
由于方程式赛车极限较高,但宽容度低,所以要求手上的动作要更干净:比如转动方向的时尽量动作幅度小且准,弯前刹车第一脚要施加更大力的制动,但方向盘要尽可能稳定,合理地利用路肩宽度,又不能碾到路肩边上的草,总之动作要“快、准、顺”。第一节练习下来,圈速稳定在1分55秒,自感体力消耗也不大,达到预期的目标。回来下载车辆信息,教练一直在帮我校对不足,核心的问题是转挡太早,进弯太早,希望在接下来加以改进,这也是我中午进行的第二次练习要重点攻克的。
7000rpm的疯狂
第二次练习油门已全部放开限制,最高转速可以突破7000rpm,换句话说,速度会上来,所有的冲击都来得更直接。最直接的体验是在第1号和第14号弯,要大力刹车,又要接着降挡转弯,身体受到的压迫明显较第一节练习来得大很多。
教练一再强调,换挡提示灯要到了最后两颗亮了才升挡,这样才能利用发动机高转威力,两方面的压迫上来了之后,整体驾驶节奏变得更加紧凑,第二节的圈速已经进步到1分52秒。第二节中间,我回来维修区作了一次简单的休整,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教练告诉我,节奏不错,但就是外、内、外的赛车线执行得还不够彻底,所以导致出弯时的全油门时间相对滞后,影响圈速,胆大心细其实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中午经过短暂的休息,下午三点进行当天最后一节练习,我更刻意去创造圈速,尽量在弯前100米,甚至70米才大力刹车,在9号弯连接10弯上更迟进弯,以充分利用每一段的弯前速度和出弯速度。“少一点犹豫,多一点干脆”是我更深的体会,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车手来说,车架的能耐还是远高于我的能力。三节过后,我重新回到凯飞车队的办公室看当天的试驾数据,最快圈速进入1分48秒,教练表扬我适应性相当不错,并进一步在赛道图分析我通过每一个弯的不足和优点,两个掉头弯因为全油门稍迟而影响了圈速,出弯没有完全放开车身,进弯还是太早了……教练的意见,我都认真听进去了,毕竟差不多两年没有开方程式,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还是比能力稍微保守一点点,找到感觉,发现存在的不足(技术和体能),这段时间会有更针对性的锻炼,留到我的的试驾体验(三)继续进步,继续突破。
撰文:刘志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