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刚:存在就是为了改变!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服装企业,杉杉,金融
  • 发布时间:2015-04-03 13:04

  以打造中国特色的商社为目标,杉杉不仅早于大多数服装企业意识到“新常态”的思维转变,而且在行动上,敢于第一个探索新能源锂电池的工业化,以及较早涉足金融和投资领域。如今,在服装行业集体大衰退之际,杉杉却已经转变成一家新能源的高科技公司,并且将锂电池规模做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同时在国家金融改革顺风下,其通过此前的布局,正在进入自己的新世界。

  2008年,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借其公司在深圳上市之际,特邀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观礼,在席间他们做过一次对话。周成建很想知道服装行业在未来5年的大趋势。比周成建早12年前就实现上市的郑永刚,当时掏出了肺腑之言:在苛刻的中国上市门槛要求下,一个服装企业能实现上市,就已经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正因如此,一旦在中国将一个服装品牌做到极致,后面就危险了,企业家需要思考行业的转向问题。

  什么是行业转向?直白的说,就是转入新的产业。就在2008年,郑永刚已经更换了杉杉这个服装帝国的版图,不仅新开辟出锂电池业务,同时还涉足金融、投资,郑永刚希望由此打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商社雏形。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上还普遍认同上市公司应该“坚持主业”这种传统思维,因此郑永刚的战略行为,和雅戈尔的李如成一样,都一度因为不专注服装,而被业界称为“不务正业”。但评价一个企业经营思维和行为是否对错,结果则是最现实的,看看那些依然“坚守主业”的服装企业,现在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仅根据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表现,43家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中,仅有宏达高科、山东如意、开开实业和雅戈尔4家公司实现微利增长。相比之下,包括服装、投资金融和锂电池业务在内的杉杉股份,在该报告期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8.44%。用郑永刚的话说,现在已经是一种“新常态”,企业家必须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路,业绩不佳,到底是经营不力,还是行业本身已处在下坡的衰退中,千万要当心自己“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中国商社:做中式商业帝国!

  《经理人》:“坚持主业”和“多元业务”,一直很矛盾,尤其是服装行业。事实结果是,凡是“坚持主业”的服装企业都活得不好,这是否说明现阶段的服装企业,应全部转向“多元业务”?

  郑永刚:我们企业是从服装起家的,并且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规模和效益都是领军企业。但是服装业是竞争性领域,很难做到垄断,品牌也是只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属于个性化消费,跟汽车、化工、石油开采这样的行业不同,不能做到无限大。因此1999年以后,我们就开始思考,全力做服装并不合适,而且我们的财力和精力都还有剩余。

  所以,我们把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和团队都留下做服装,通过跟世界名牌的合资、合作,开始做一些世界名牌的代理,并且参与研发、参与运营,而且基本上我们是控股的,在中国运营。所以我们有好多世界级品牌,包括玛珂.爱萨尼、大公鸡乐卡克等等,在服装领域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团队也比较专业化。像我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就多出来,所以我就带一部分资本,开始寻找新的产业。我也不懂其他产业,但那恰恰是我的强项和优势,因为我会思考,会配置资源。

  《经理人》:为什么会最终挑选到锂电池材料,作为“新常态”下的新业务?

  郑永刚:1999年的3月份,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信息吸引了我,这是鞍山热能院碳素研究所的一个“863”课题,国家也给了这个中国唯一的碳素研究所一笔经费做研究,而这个研究所也正在寻找产业化的出路。我当时觉得这个新技术、新能源在未来中国将会很有前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实际上就是从焦炭中提炼出来的。

  于是,我们就投资了8000万元在这个课题上,并且把科研人员和他们的家属都请到上海,为他们在浦东安家,因为安居才能乐业嘛。也从此,杉杉开辟了第二个产业。2000年,我们又收购了中科英华这家中科院的上市公司。我认为既然要做高科技产业,一定要跟国家的科学院、研究院所结合起来。

  按照现在的话说,其实我们是预判到了一个“新常态”。我当时的看法是,石油不可能无限制用下去,不仅资源消耗,而且对生活环境也会造成危机后果,新能源的更替迟早会出现,我们早点进入、研发、生产,就会掌握先机。事实证明,我们做对了选择。

  《经理人》:为什么后来又进入了金融、投资领域?

  郑永刚:开辟了第二个产业之后,我又觉得我没什么事做了,我这个人是要给自己找事的人。在新科技领域投资之后,我又不懂科技,也不想学那些专业知识,而且也不好学,所以就没有进入到这个高科技行业里面仔细研究。但是投资之后,我们就形成了两大产业:服装产业和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并各有一家上市公司。我后来就开始研究和投资金融,主要是金融和土地开发,但是我们不做房产,只做一级市场,就是跟政府的合作,联合开发土地一级市场,做基础设施,为政府做规划,做设计。

  《经理人》:打开杉杉的官网首页,就是醒目四个字—中国商社。和日本商社相比,日本的综合商社没有实体,只做投资、贸易和各种中介业务,而杉杉则经营着两大“实体业务”(服装和锂电池材料)。那么,何谓中国商社?杉杉要做的中国商社和日本商社到底有什么不同?

  郑永刚:实话说,什么是中国商社,我们还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不想过早就定义中国商社究竟是什么,因为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来提供解释的依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尽管我们和日本商社之一的伊藤忠社进行深入合作,但我们不会全盘照抄,实际上就算照抄也要有基础资格,因此,我们的做法一定是,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商社概念。

  从目前阶段来说,我们不会放弃自有的实体产业,依然会加大对实体产业的投入,尤其是我们认定的新能源业务的锂电池,这个产业事实上已经改变了我们—我看到很多证券分析归类中,已经不把我们放在服装行业类别中,而是归入到了新能源板块去分析。

  另外,我们正在涉足金融、投资等业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国商社的组成要素。未来,我个人会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这一领域,通过金融手段,去整合社会产业资源。

  服装板块:融入新常态做大调整

  《经理人》:你说过杉杉的目标是规模做到千亿。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从现实角度,机会和赌注在哪里?

  郑永刚:这是针对杉杉实体产业而言,但未来如果算上金融、投资产业就不是这个规模,1000亿还只是一个门槛。

  我们一个保险公司(正德人寿),目前规模就已经有300多亿,2年后估计就600多亿,5年之后上千亿也指日可待。就这样一个保险公司就上这样的规模了。

  但实话说,从杉杉实体产业来说,如果没有锂电池新能源业务,仅仅期望服装业务要做到1000亿难度很大。我们提出过2018年杉杉实体产业要做到千亿目标,最大希望其实是在锂电池业务。当然,从更大范围来说,我们的保险公司目前每天保费进账就有5000万以上,因此,从集团角度来说,金融则是最大的助力器。

  《经理人》:尽管杉杉的行业归属,已在新能源类别中,但主营业务中还有近30%的收入为原有的服装业务,那么从服装业的角度,你认为困境中的企业应该如何调整经营思维、行为?

  郑永刚:实话说,能够在这么多年的市场浪潮中,挺立到现在的服装品牌,都应该说是好的品牌,企业家也值得称道。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改变,不仅面对的主流消费群成了85.90后一代,而且原来的那种以我为中心、产品为中心、质量为中心的做法,现在也全部被否定。过去只要做产业,赢多输少,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比如一款服装出来,不是竞争者都能第一时间知道,但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起来后,通过电商渠道或者其他页面立刻知道,各企业的竞争就会加剧,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加大,成为市场的主宰者。

  因此,我的看法是,服装企业首先要调整思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互联网思维。怎么做?我看见有些企业很聪明,用大数据分析结果来经营,比如从大数据中,分析出当季消费者喜欢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尺寸,等等,通过这种互联网数据手段,反过来要求设计、生产量次,这样既符合了市场需求,也同时控制住自己的成本。服装企业必须承认和融入这种“新常态”,否则今后的日子一定比今天更难。

  《经理人》:早期依靠服装起家的杉杉,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起家的服装业务进行资源整合,这说起来,的确很痛苦,比如新明达、明达针织(转让后杉杉分别持有15%、15%股权),一直拖累公司业绩,为什么直到去年年底前才开始决定对部分服装资产进行剥离?

  郑永刚:产能过剩,几乎是所有服装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的冲突课题。尽管这些产能过剩的资产,能提高或者维系公司的营业收入,却不能带来利润,甚至还会亏损,影响整体利润。我们决定对这两项资产剥离,是很纠结的。因为在过去,它们都属于优质资产,帮助了企业成长,但时代改变了,昔日的“姑娘”变得老态龙钟,我们不得不在感情和理智中做出最后选择。

  实际上,剥离这些有数千员工的资产,看似很简单,但对我个人而言,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的,为了顾全大局,适应形势,最后在去年终于下定决心,送走它们,并给它们一个归宿。反过来说,这些资产剥离之后,杉杉股份的业绩将不再受到影响,公司也可以轻装上阵,更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喜欢。

  新能源板块:为工业4.0谋局新能源

  《经理人》:实际上,前10年杉杉在转向锂电池业务后,该业务一直风雨飘摇,但为什么现在它成了香饽饽,是否和时下新能源大趋势有关?

  郑永刚:在我们之前,中国还没有这个行业,是我们培育出这个行业,但是我们一直在亏损,市场打不开的原因是技术不行,于是我们不断投入,进行研发和创新。

  我们锂电池业务真正跑起来的时机,却是苹果的乔布斯时代,当时他们的手机电池全球招标,我们被选中了。然后,我们的锂电池业务一下就腾飞起来。很多手机厂商看到我们能被苹果选定为供应商,就纷纷找我们合作。现在,每三台手机中,必然有一台手机的电池材料就是我们的产品。但是,我对之并不兴奋,因为我当初搞锂电池项目,初衷并不是要配套手机,而是想配套给汽车,希望用锂电池能源动力,颠覆掉传统的汽车能源动力。

  我们等了10多年了,现在看起来终于等到时机了,不仅是美国、欧洲,也包括中国推出补贴政策,现在都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这就给我们的锂电池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大家已经看到新能源动力的趋势,很多企业、投资就开始大量集中,目前处于群雄逐鹿的时候,我们现在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但是后面的竞争者也会追赶,因此我们会继续加大投资和创新力度,争取夺取世界第一。

  《经理人》:在锂电池业务上,杉杉最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从矿产资源,一直到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等完整的产业链,但为什么去年又要剥离正极业务中的前驱体?

  郑永刚:企业为什么要做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无非就是从技术上对接、成本上进行控制,尤其是后者的意图会更明显。但是,在布局产业链的同时,也必须密切注意竞争环境。我们发现在这条产业链中,正极前驱体业务,生产厂家很多,而且供应价格也较便宜,如果我们再投资,再投入技术,不一定会有效压低成本,而如果通过第三方采购,不仅避免浪费,还能更好地进行市场选择,于是我们决定剥离正极前驱体业务。

  《经理人》:从2014年上半年财报上看,投资和金融的主要贡献来源是宁波银行和稠州银行两家城商行,而类金融业务的归属股东净利润却是负的,这是为什么?

  郑永刚:的确如此,两家城商行给我们投资和金融业务带来丰厚的收益,但这样的利好,不会长期,因为前期的时候,银行的价值被低估了,而我们恰好有机会进入,但现在牌照逐渐放开后,这种高收益,就会逐渐减弱。至于我们的类金融业务,目前只是尝试,还是培育期,需要一定成长期。

  相比之下,我认为我们进入保险领域,会创造新的收益,因为国家现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同时又放开了保险资金投资上限,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获得资金渠道,同时又能进行资本经营。由于,保险业务不在上市公司范围内,这里就不方便进一步解释。

  文/沈伟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