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财富大起底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郭敬明,幻城,小时代,文学
  • 发布时间:2015-04-23 09:00

  这个个子小小的年轻人,从18岁的文学青年,变成了作家、出版人,随后又成了电影导演、公司董事长乃至文坛首富。面对着自己开创的财富“小时代”,这位年轻的商人仍然雄心勃勃,计划用一部部小说来征服电影屏幕、电视屏幕、手机游戏和音乐剧舞台。

  青春偶像作家、出版人、作家经纪人、董事长、导演、文坛首富……短短十余年,郭敬明给自己冠上的多个头衔,表征出他以“文学”为源头,以“粉丝”为受众的独特产业链条。他从码字开始,一步步打造出了属于“郭敬明”的文化商业版图。

  未来,这位年轻的商人仍然雄心勃勃,计划用一部部小说来征服电影屏幕、电视屏幕、手机游戏和音乐剧舞台。

  源头:《幻城》掘到第一桶金

  2003年,《幻城》发行当年创下84万册的发行量纪录,为郭敬明掘到第一桶金;如今,他的铅字搬上大银幕,3部《小时代》狂揽13亿元票房。文学创作正是郭敬明“吸金”的源头。

  2001年,郭敬明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他再次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由此声名鹊起。

  仅以销量来看,郭敬明的每一本书都能在排行榜上占据前列,2003年出版的《幻城》获得全国年度文学类畅销书销量第一名,2004年《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分别位列全国年度畅销销量第一名和第二名,2008年开始的《小时代》系列书籍也多次位列全年图书零售虚构类图书销售榜榜首。

  书籍的热销让郭敬明的身价水涨船高,早在2005年就有媒体曝出郭敬明身家超过400万,而中国作家富豪榜自2006年创立,郭敬明每年都是榜单前几名。2007年、2008年和2011年,郭敬明三次位列当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2012年和2013年,郭敬明因转战影视,在作家榜上排位下降,但仍然以1400万元和1300万元的版税收入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八位。

  2004年6月6日,这一天,是郭敬明21岁的生日,也是他和Hansy、痕痕等5位朋友一起创业的日子。他们成立了“岛”工作室,英文名为“I5land”。《岛》系列的成功,成为郭敬明事业历程中的助推剂。他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因为比较喜欢出版这个行业,希望把我的理念推广出来,我觉得中国的出版业在很多方面其实还很传统,虽不能说落后,但缺少很多新鲜的血液。我希望能有更多更新鲜的东西出来。”

  “只要好的设计再加上优秀的文章,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阅读上的享受,就肯定能做好。”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尽管那时候并没有多少资金。但幸运的是,《岛》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从最初的四五万份飙升到每期20万份,给郭敬明带来滚滚财源。当年,郭敬明就被中国《福布斯》选入名人排行榜,位列第94名。

  如今,除了个人作品,比如《小时代》的宣传之外,郭敬明微博内容最多的就是推广他打造出来的众多“文学偶像”。

  这条流水线可追溯到“岛”工作室,落落、项斯微、夏无桀等多名青春文学作家正是从《岛》开始崭露头角。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黎波曾将郭敬明喻为一个金炉,在里头沾点金就能赚钱。郭敬明端坐在金字塔顶,通过主办文学比赛、杂志发表和编辑的选拔,新生作家脱颖而出。塔底作家每本书销量在5万册上下,塔身中段销量为10万到20万,王牌作家笛安、落落每本销量至少50万。

  捞金利器:最世文化

  一开始,郭敬明做起了一本杂志,利用自己的商业价值发展这本杂志,使这本杂志成名,然后把这本杂志作为一个平台,来网罗有才气的年轻写手、作家、插画家等,与他们进行签约,变为自己公司的签约作者,利用杂志这个平台来推广这些作者,并且凭借这些作者反哺,使杂志更为出名,再网罗更多有才气的作者,继而循环往复,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和利润。

  因此,早在2006年的时候,郭敬明就成立了上海柯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现如今的最世文化,而这家公司也成为郭敬明的主要经济来源。

  短短几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成长,原来在静安寺和大连路的办公室都已容纳不下不断增多的员工,从最初几个人的工作室,到每年为长江文艺贡献四五亿图书码洋的出版公司,郭敬明可谓春风得意。

  最世文化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成为郭敬明最主要的捞金利器,这与其独特的营销模式、精确的受众定位、团队之间的协作以及对未来消费群的培养都是分不开的。

  郭敬明率领的最世文化成功的一个要素是其对消费者人群的精确定位。无论是《小时代》系列还是《最小说》的其他封面设计,都采用了色彩绚烂、笔触细腻的手法准确地迎合了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其公司的签约作家风格各异,玄幻、推理、言情等不同类型的作品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

  可以说,在出版创意产业里,郭敬明率领的最世文化走的是“主流文化里的边缘文化”路线。现在80后、90后之中的价值体系,应该有相应的精英团队来包容它,而郭敬明和最世文化恰好抓住了这个市场原则,这样他们的创作自然就很容易被市场接受。

  最世文化作为作者的经纪人机构,为他们进行接通告、安排邀约、保障作者权益等方面的工作,甚至帮他们出书、发行单行本,所有的经济活动里都能抽成,再加上杂志本身的销售也带来收益、广告等。一言以蔽之,他们所获得的最大收益来自于把新人培养成明星的附加值。

  郭敬明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前辈带晚辈”的营销模式,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向自己的几百万粉丝推荐公司里签约的新作家。另外,在签售和媒体见面的时候郭敬明也是极力推荐自己的员工和其作品,让这些新起的作家迅速拥有一大批自己固定的粉丝。

  同时,对于新人而言,在其他地方也许未必会有平台发表作品,最终未必能够成为明星,在最世文化里,却有专业的团队帮助自己成名,所以乐于与郭敬明和他的最世文化合作。总之,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除了精准抓住年轻读者外,最世文化也注重培养未来的消费群。其新推出的杂志《放课后》在第三个月就卖到了18万册,这本杂志是针对小学年龄层的读物,这批人显然并非郭敬明10年前的粉丝。

  最世文化主要的盈利法宝还是旗下的《最小说》系列。这种涵盖了小说、杂志、漫画、艺人、影视在内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最世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品牌。

  寻求跨界发展,深挖品牌价值

  虽然备受争议,但《小时代》系列电影的傲人票房让郭敬明顺利踏进电影圈。据数据显示,《小时代1》和《小时代2》即便投资方最终只拿到40%的票房分成(其余部分由院线和发行方拿走),真金白银也超过3亿,扣除4500万投资,净利润仍超过2.5亿。如果再加上植入广告、网络版权等方面的收入,净利润至少在3亿以上。

  从开机到上映完毕,不足一年时间,3亿元人民币到手,在高风险的电影行业,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可是这3亿元人民币,郭敬明并没有拿到多少。例如《小时代1》的出品方,包括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群星瑞智艺能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乐视影业(天津)有限公司、深圳大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安迈进国际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可米必富影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麦颂影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整整10家。

  据知情者透露,郭敬明拍《小时代1》和《小时代2》,直接拿到的是导演费—1000万元,虽然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骇人的数字,俨然已经是国内顶级大导演的价格,但对于那3亿净利润来讲,还是显得有点微不足道。

  可以说,《小时代1》和《小时代2》之所以能够大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郭敬明”这块金字招牌,但是主要利润却被瓜分。拿着导演费的郭敬明,看似是活生生被利用了,但是他借此杀入了电影圈,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随后,华策影视以1.8亿元收购最世文化26%的股份之后,郭敬明成功实现了大笔套现,而且只是出售了26%的股权,主动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

  更重要的是,华策影视最大的优势是“电视剧第一股”,作家出身的郭敬明,版权才是他的铁饭碗。而华策影视旗下签有一大批知名编剧,是业界剧本版权最丰富的影视公司,恰好郭敬明的最世文化也是做版权的,旗下签有诸多新锐作家,这等于是强强联手。

  据华策方面表示,除了拥有优质版权以外,最世文化旗下近百名签约作者,如落落、笛安、安东尼、恒殊等,及这些作家出版的多部热销图书,是促成此次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图书领域的资深从业人士表示,这正是郭敬明的高明之处:“将来中国影视行业的竞争,一定是创意和版权的竞争,谁手里有好剧本谁掌握主动权。最世文化和华策影视联手,等于是从源头上抓住了影视行业的命脉。”一旦控制了源头,郭敬明建立自己的影视帝国指日可待。

  华策影视收购最世文化26%的股权后,达成可优先投资郭敬明个人原创开发或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的协议,同时在未来5年内将与郭敬明合作5部电影。

  郭敬明在跨界开发上之所以较为顺利,首先是因为有内容上的优势,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里有较强的号召力,当这些文学作品改编成其他形式后,受众也会追随而来。而且最世文化的经营思路非常清晰,就是瞄准青少年群体,并展开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生产和营销活动。

  郭敬明对商业路径的规划非常清晰,他要做一个内容提供商。“3年前,图书发行占我们公司90%以上的收入,但2014年图书本身的盈利可能只占30%,70%的盈利都是版权出售,电子版权、影视改编权、作家的其他权利的出售。”

  郭敬明在近两年尝试跨界开发,将文学作品制作成影视剧、动画、游戏等,如《幻城》被改编制作成网游,同时还将拍摄成3D动画电影;今年5月《小时代》还将推出音乐剧;《小时代》的同名手游也于近日曝光……其目的是将最世文化的内容价值充分展示出来。

  郭敬明打通了传统出版与影视的链条,有消息称最世文化已承接了更多电影和电视剧的剧本。去年底郭敬明悄然签约了一大批科幻作家,他要将科幻图书出版与影视结合起来,打造一条科幻文学出版影视产业链。这些文学内容,未来将一步步搬上电影银幕、电视屏幕、手机游戏、音乐剧舞台,一部原本价值几百万的小说,包括多元的广告植入、衍生的周边产品等在内,可能会撬动高达数亿元的市场。

  与严肃的传统文学相比,较为轻快的青春文化与商业和娱乐的关系更近,这是郭敬明能够从青春文学出发,进军娱乐圈和商界的一个先决条件。最世文化旗下杂志的出版类似于工业化的生产,公司也更像是一个艺人经纪公司。但很显然,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类别的文学。

  而即便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从作家转型为商人也并不容易。郭敬明的团队从最初“岛”时期的类似于“兴趣小组”的组织发展成今日管理完善的公司,期间也经历过阵痛。当公司从情感管理转变为制度管理时,除了对郭敬明本人的管理能力提出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原本的成员一时也很难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2007年,美术总监Hansey和文字总监落落等人因为“创刊理念不同”等原因选择跳槽自立门户,郭敬明也因此“很受伤”。但最终,这些人再度回归。

  郭敬明“挟粉丝以令市场”,甚至还拼凑出“一条龙”通吃的产业链。他早年写小说,获得初高中少女热烈追捧;经历了“培育市场”的前期投资,随着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加强,他转战电影圈,套现了巨额收益。这不仅是经济学的商业成功,更是传播学领域里的辉煌。

  可以说,郭敬明的商业文化模式,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品牌扩展、内容供给、宣传企划、渠道合作到娱乐精神,都为文学与商业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范本。除他之外,中国也已经出现了郑渊洁、于丹、易中天等一批商业气息浓厚的作家,以及一群与商业共生的网络文学作家,他们的模式各有不同,但名利双收却是不争的事实,刺激着大批作家的神经。不过,从文学到商业之路,始终并不轻松。

  附文:

  从《小时代》看产品经理郭敬明的五大“必杀技”

  招数一:准确定位用户群体

  郭敬明首先定位精准,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这就是他服务的群体。

  招数二:掌握年轻人群的痛点

  青春时代的冲动、年轻时的梦想,以及你无法企及的主流奢华生活,这一切,郭敬明笔下都有订制,《小时代》系列电影中更是以视觉系的冲击让人目不暇接。

  招数三:泛娱乐化战略

  从《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小说开始,到《最小说》、《最漫画》等杂志,再到电影,郭敬明以多种形式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娱乐标签。甚至网上的种种争议,他也能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声音。

  招数四:玩转大数据

  郭敬明讲一个电影故事的秘密武器是大数据。他会关心电影的话题讨论度、百度指数、相关搜索量,还有各个网站的点击排行;也会购买一些普通数据,比如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域分布,以及票房情况统计,并且将用户反馈直接用在产品迭代上。招数五:

  粉丝经济及衍生

  如同博客时代新浪推出徐静蕾,微博时代推出姚晨,明星永远有号召力。郭敬明粉丝经济的核心就是郭敬明,他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就是拍给自己的粉丝看,卖的是参与感。从郭敬明到郭导,新的明星在他手下诞生,郭敬明团队制造的价值再一次放大,粉丝经济的衍生也带来了更多的市场价值。

  文/王超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