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是“产品型社群”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互联网,iPod,iPhone,iPad
  • 发布时间:2015-06-08 09:33

  在互联网时代,“管理与业务谁更重要”的问题也许将不复存在,将员工管理嵌入业务管理,把内部沟通融于外部沟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融于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李善友老师,是朋友的朋友。也就是说,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俩相互加了微信,并互致问候,此后开始关注各自的“朋友圈”。我和李善友老师的这个关系,在当今有个非常时尚的词汇来描述——叫“弱关系”。前不久,朋友圈里开始流传李老师的另一个名帖,题目就叫《得“弱关系”者得天下》,据说是李老师在做“社群动力学”演讲时,说出的一句话,看着就让人心潮澎湃。

  在李老师看来,社群科学是网络科学里面的一个细分,可以叫作“社群动力学”。这不是把过去的圈子改了个词就叫“社群”了,这是一门复杂性的科学。过去,这事情人们觉得很难,但是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于是人和互联网无时无刻都连接起来,为人类超级有机体创造了条件。

  此外,心理学家格兰诺维特讲过:“无论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弱关系比强关系更重要。”这个观点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就“亲密朋友”之间的“强关系”而言,把不同小圈子连在一起被称之为“弱关系”。在李老师看来,在你身边的圈子面,信息已经完全陷进去,跳出来才能有更丰富的信息进来。而网络中每个人的观念,都影响并取决于相邻其他人的共同观念,我们社群网络之间彼此影响的力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因此,真正给我们带来影响的,不是地理位置上的紧密性,而是你的社交关系连接的结构,它会比你地理现实上的关系对你影响更深刻。如果我们发觉我们自己公司或者社群里面“弱关系”连接的节点,这才叫社群的牛鼻子。

  和李善友老师建立所谓“弱关系”之后,我发现,这种关系被不间断的“连接”之后,变得越来越“强”。原因是,在李老师的朋友圈里,我渐渐地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亲密朋友”。他们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前不久,应另一位朋友之邀,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写一个书评,等书寄到,竟然是李善友老师的新著《产品型社群:互联网思维的本质》。这不禁让我有些哑然——社群中的“弱关系”真的很有价值!

  李善友老师之所以把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定义为“产品型社群”,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互联网作为一个时代已经到来。未来,不会有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分,取而代之的,将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的较量与融合。

  其次,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核心概念是“价值网”,其三大特征是成本结构、性能属性和组织形式。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固有的成本结构,并以某种性能属性为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人们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由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

  再者,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如一张无形的价值网,而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在三大特征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本书从三大差异出发,推导出三条思维模式法则:

  1、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2、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

  3、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李善友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是“产品型社群”。

  互联网思维之一: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

  工业时代的价值网崇尚科学,然而,工业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发现科技进步的速度与幸福感增长并不合乎比例,这印证了《创新者的窘境》中的公理——“技术进步的步伐要快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并且“技术越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更迭将越短”,逻辑推导到极致,产品周期会无限趋近于零,这也意味着功能体验已经没有最优,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需求超过对功能体验的需要,审美将代替科技成为互联网价值网最重要的性能属性。

  产品生命周期趋近于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都在速朽。企业需要具备的是不断颠覆自我、快速刷新的能力。苹果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能推出苹果电脑、iPod、iPhone、iPad这些极致的产品,也在于它能不断地进行自我颠覆,在颠覆中创造新机会,它映射的正是这个颠覆式生存的时代。

  互联网思维之二: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成本大大缩减,“一切行业皆是媒体,一切内容皆是广告”。优秀的产品可以让企业直接连接用户,获知用户的确切需求,摆脱对广告、渠道以及库存的依赖,继而可以做到消除中间成本,以成本价销售商品,使商业模式更具黏性与竞争力。比如小米与特斯拉,通过社会化媒体接触用户,通过自有电商平台销售产品,并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根据用户预订量分批生产产品,从而实现“零广告费、零库存、零渠道费”的成本结构,这对于传统厂商来说则不可想象。

  而企业可以趁势让利给消费者与用户,以后续递延利润的方式来获得盈利。比如京东的实物销售毛利率趋近于零,但计划从在线金融获得70%的利润。从实物交易到在线金融,即为利润递延,意味着企业从工业时代以商品为中心转变为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从经营实物转变为经营用户,用户成为零售商最重要的资产和变现的基础。

  互联网思维之三: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是互联网价值网的第三大特征。瞬息万变、开放融合的互联网消解了中心,每个掌握终端的人都与互联网相连。在极致的逻辑推演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的冗合度为零,即两个相同的个人,必有一个被淘汰。要生存,需要将才能发挥到极致,直至异端。所谓异端,虽与主流格格不入,但不容漠视。Facebook、谷歌、苹果、小米,在选才、用人的标准和方法上都极速趋向两极化:要么天才,要么狗屎,不杰出必须走人。

  当个人走向异端化,才可能吸引追随者,从而形成组织的社群化。“人即公司化”指日可待,公司的边界被打破,公司变轻,团队变小,层级变少,管理变淡。“管理与业务谁更重要”的问题不复存在,将员工管理嵌入业务管理,把内部沟通融于外部沟通,把所有的管理、文化、价值观、愿景融于一件事——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产品成了引领、激励和衡量一切的风向标……通常意义上的管理与产品合一,管理也被“降维”了。

  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可能是——产品型社群。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组织的新特征,是家庭、企业之外的一种新的连接方式。产品型社群并非互联网文明下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

  日本有一个成语来描述这种精神,叫“一生悬命”,我们可以体味一下这四个字的力量。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没有自己的主体,世界把自己推到哪里就去到哪里;另外一种人有自己的情怀,有自己的追求,坚持做一件事情,把它做成自己的作品,对作品付出一种情怀,慢慢的,这个作品有了意义,甚至超过自己生命的意义,最后这个事情成了伟大的事情。

  在中国,用赤子之心做产品,才是最牛的思维。

  智囊传媒总裁 傅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