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无意颠覆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Uber,打车软件
  • 发布时间:2015-06-11 14:23

  在Uber平台上,乘客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需求发送至附近职业司机,定制式专车马上精准行驶到乘客位置,帮助乘客完成出行。目前,Uber在出行方面仍在不断努力,力图提供更好的服务。

  控制预估抵达时间。在过去传统的打车时代,用户往往有等不到空车的窘境。在打车软件盛行后,用户又遭遇发出订单迟迟没有司机接单的痛点。而现在,通过就近派单方式,Uber对ETA(Estimate Time of Arrival,预估抵达时间)形成有效控制,尽可能使每一位用户能在5分钟之内上车。就近派单有别于“广播+抢单”方式,可避免司机因个人意愿产生的拒单现象,同时也可避免订单附近司机因手机设备、网速、个人反应速度等外在因素导致漏单,而使远处司机接单,造成资源浪费。

  利用规模效应。现在的Uber平台上,每天的用户基数都在增加,车辆数也在增加,规模效应能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用户。例如,过去在上海,从市中心的波特曼酒店到浦东机场,乘坐酒店所代叫的高级轿车价格为800元/趟。Uber进入上海后,与租赁公司洽谈,将价格从800元降至600元,后来又到350元。甚至现在,Uber将过去的统一费率取消,换作按照公里数收费,这样一趟下来的价格只有200多元。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在Uber平台上,司机一天所能接到的单数增加了,在成本增长不多的前提下,司机相应的收入其实是增加的。

  确保安全性。在服务用户方面,Uber从未放弃自身所应承负的职责。Uber对车辆审核严苛,意在以第一优先级保障用户出行安全。Uber专车使用价格统一透明,不存在溢价行为;车辆均为十万元以上,驾驶时间不超过五年;要求上30万元以上的车保,同时在全球范围内,Uber也为平台车辆购买了额外保险;Uber有清晰的评分机制,用户如遇到不满意情况可投诉,并均会被受理;所有的行车数据在平台上均有记录。同时,所有Uber司机的姓名与头像均是真实的;司机在申请注册时都会签署一个协议,该协议其中一条是授权第三方市场调查公司对司机背景进行核实,如信息不符合标准,将无法通过认证。通过这些方式,Uber也在力图保障乘客的行车安全。

  与监管的磨合。当然,不可回避的是,Uber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都遭遇了一些阻力,这源自指数级发展的技术与行业进行结合时,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用户习惯还未跟上,因而自然会需要磨合。但坦率而言,在功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时代背景下,Uber中国作为企业,其出发点与所归也是尽力去服务用户。从这个意义层面而言,Uber中国与监管层殊途同归。Uber中国也力图冲破种种传言与误会,与监管层形成良好的沟通,甚至如有可能,Uber也非常愿意为监管层的工作提供尽可能的辅助,例如将Uber平台上的出行数据共享给政府,等等。

  许多时候,人们都把Uber视为破坏者与颠覆者。实际上,Uber的目的只是做一个更好的平台,更好地去解决司机与乘客双方的痛点。Uber也希望能与政府与监管层达成良好的沟通,力图创造更多全职机会,帮助司机降低空驰,帮助乘客更便捷地出行。Uber希望能够为每一座城市出行作出贡献,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

  文/王晓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