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功起,从日常顿悟开始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日本艺术,摄影,德意志银行
  • 发布时间:2015-06-26 08:54

  “日常生活是一切事物的衡量标准:人际关系实现与否;时间如何利用;艺术实验;以及政治的变革。”

  ——居伊·德博(Guy Debord)

  “日常生活批评的目的则是十分不同的。这个问题是要发现人们生活中,什么必须改变、可以改变和被改变……批评意味着可能性,还有至今尚未实现的可能性。”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Koki Tanaka)的作品与那些具有深厚文化背景与逻辑能力的作品有所区别,充满着日常生活的特性和偶发性,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日常生活中短暂瞬间的兴趣。他创作媒介涉及影像、摄影、装置以及介入性项目,主要探讨日常生活语境下一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习性和姿势。

  在进行了十多年的艺术探索之后,田中功起最近获得了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2015“年度艺术家”奖项的殊荣。他是自Wangechi Mutu(肯尼亚)、Yto Bar rada(法国/摩洛哥)、Roman Ondák(斯洛伐克)、Imran Qureshi(巴基斯坦)和Victor Man(罗马尼亚)后第六位荣获此殊荣的国际艺术家。作为德国最大的银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德意志银行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目前已经是世界上1949年后绘画和摄影作品的重要收藏机构之一。

  早在1993年,德意志银行就设立了“德意志银行奖”(Deutsche Bank Awards),为刚结束学业的艺术家、手工艺者、设计师和表演者提供实践和资金支持,而在2010年,德意志银行更成立了“年度艺术家奖”,该奖项由德意志银行全球艺术顾问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由知名艺术评论家组成,成员包括侯瀚如、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乌多·凯特曼(Udo Kittelmann)和维克多利亚·努斯霍恩(Victoria Noorthoorn)。2015年,在柏林的德意志银行美术馆(Deutsche Bank KunstHalle)将举办田中功起在欧洲的大型个展。

  对日常生活的探索

  1975年出生于日本栃木的田中,经历过日本1980年代泡沫经济的全盛时期,也目睹了1990年代初绝望的经济崩溃。在经济衰退中,命运的逆转与机会的减少,使得这代人心中充满了迷茫。艺术评论员松井绿(Midori Matsui)在2005年《艺术论坛》上发表有关东京的文章中,认为日本挫败的氛围使得艺术家们对流行文化持怀疑态度,并沉溺于对日常生活细枝末节的探究。也许田中便是这种艺术家中的一个。

  “田中功起是他那一代中,近十年出现在全球艺坛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作为对日常生活中最‘无稽’事件的敏锐观察者,他总是以幽默的方式将其奇迹般演变成有趣的事件,赋予开放而辛辣的意蕴从而揭示非比寻常的存在。”罗马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的艺术总监侯瀚如在评选委员会的一份评选声明中写道。

  一开始,田中主要是运用日常物品做出影像和装置,通过这些物品和动作引起观众注意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并从中顿悟。2006年的八频影像装置作品“一即一切”便是一个例子。作品中,田中与助手们记录了他们与日常物品之间的互动,晾衣架、杯、毛巾、充气床垫、厕纸……他们对每件物品进行多次实验:拉伸晾衣架;把平板放在俩桌腿间形成临时栏架;将剃须泡沫喷在焊接面罩上;甩空心管使之发出呼呼的声音等等。表演者的头部都被剪辑掉,只保留身体与物品,使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物品的重复动作上面。这些动作或荒谬或平静、或引人深思或让人眼前一亮,不断重复的动作是田中对日常物品的物理与形式特性进行的探索。

  可能性之顿悟

  接下来他又做了一个计划:“物理测试”。他将百元店里就能找到的用品进行了物理特性测试以及新用途创造,他将别针挂在网架上使之成为一个金属的捕网、用筷子插进篮子的网眼里、飞盘的中心粘上挂钩等等,日常的用品被他用意想不到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或塞或捆,或打破或粘合,“(这作品)就是基于物品提供的形状,对其进行‘自然的反应’。”田中解释道。他的作品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东西,通过他的实验手法,对日常生活的可能性进行了革新,这便是日常中的顿悟。

  后来田中在一些作品中也作出了对可能性呈现的探索,例如“奇异任务#2:边讲述你的名字边吃救急食品”(Precarious Task#2:Talking About Yout Name While Eating Emergency Food)(2012)中邀请一堆人来表演,还有五个人同时演奏一架钢琴(“五人一琴”“A Piano Played by Five Pianists at Once,2012”)。我们往往出于意识或者思考,会认为一些做法很奇怪,很“不正常”,而田中则在进行某种对可能性的实验,探索这种可能性的过程既不是艺术品的创造者也不是新事物的发明者,但这就会引发某种连锁反应,迫使我们去理解一种不确定性的概念。

  2014年春夏号的《ArtReview Asia》出现了田中的“不可能的项目”(Impossible Porject),里面全是他想做的“现实的”或“可实行”的项目操作指南(其实不可能实现),比如“用一种颜色替代另一种”,或者“将不同海洋里的水相互交换”。这些想法被各种条件所限制,田中努力释放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也许理想主义,也许过于乐观,但却无谓。同时,这些“不可能项目”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对视角变换的提示,对平日里所看之物的检视和质疑为单一的解读世界的方式提供了替代。

  观察者的位置

  离开日本移居洛杉矶后,田中开始从日常物品的考察转向对合作的过程关注,也从表演动作的积极参与者变为旁观者。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田中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探索。他对于“如何将他人的经验可行地应用在自己身上”这一命题进行了实践,以录像装置的形式,记录了他邀请参与者在特定情景下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经历,以此来探索人类如何共同协作和传递经验。

  田中让五个中国陶艺家一起制作陶器,他把过程拍下来,拍了一整天,他对他们说,你们五个人一起合作,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由你们自己决定。另外,他又让六个发型师给一个人剪头发,或者是几个人合作写一首诗。这些作品讲的都是人们如何组织自己。作品展出的有两部分,一是视频,展现整个过程,另一部分是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物件。亚洲当代艺术研究者、收藏家尤里·西格(Uli Sigg)认为展出的具体物件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虽然并非十分重要,也并没那么“艺术”,但却很有趣。而且,他对于作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表示出兴趣:“(参与的中日人员)解决问题的方式都非常不同,中国人是比较即兴的,比较直接,最后关系甚至有点紧张,还有人哭了。而日本人解决问题的时候非常非常地礼貌,方式完全不一样。”

  这些看起来很像科学实验的艺术,是田中一直在寻找的、将艺术家、现场和观众共同的心灵和理解力串联在一起的点。在2012年Art It网站对他的采访中,田中解释道,“我将自己摆在实验观察者的位置。在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情境后,我就把所有事都交给了参与者。甚至什么时候休息的决定,或是否在中途停止拍摄的问题都交给了他们。我愿意接受任何在那里发生的情况。”“通过打破一个人的生活惯例,并把其推到极端环境中,反而更能够真实地凸显出行为习惯。”

  田中功起的作品让我们重新看待日常事物,他对集体行为的艺术项目中的所产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形式深感兴趣,并从中激发出参与者、观众之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交换与共享,鼓励人们走出日常,发生顿悟。正如侯瀚如所评价的:“田中功起的作品代表着经由一种富有创造力的途径去探索社群的形成问题——一个在当今世界美学和政治实验中真正重要的议题。”

  文 Article>莫菲 Mo Fei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