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丹尼:两难之境
- 来源:艺术与设计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学,社会效应,商业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6 09:01
出生于新西兰,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的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在美国的第一次美术馆个展放在了MoMA PS1。展览以“创新者的两难之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为题,呈现了艺术家近几年来对于新媒体经济,及其相应的商业文化、社会效应和伦理美学的探讨。
相较于丹尼之前的几次个展——包括在纽约的Petzel画廊、慕尼黑艺术协会以及法兰克福的门廊博物馆等等——从一所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来的PS1,其展览空间与丹尼作品的匹配显得更为融洽自然:大幅海报、临时展台、喷墨打印的布景……展览现场全然打破了当代艺术典型的白盒子场景。加上正值纽约的季节交替,开幕式又应景地与互联网创业公司Genius合作,纳入了该公司网页注释功能产品的介绍展示,PS1里人潮涌动,所有的一切都与一场真正的科技产品展销会几乎无异。
丹尼曾在接受采访时开宗明义地承认自己是一位科技产品迷以及创业文化迷:“比起我的艺术家朋友们正在做的东西,我对那些高新科技产品更感兴趣。”他的艺术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兴趣。在这次个展中,丹尼梳理了过去的几个项目,每一个都以展销会上独立摊位的形式呈现。
2012年的项目“你所需要的就是数据(All You Need Is Data)”取材于同年在慕尼黑举办的数字生活设计大会(DLD-Digital Life Design)。丹尼记录并转换了这场持续近三天的大会中每一次演讲与论坛对话的内容,将之视觉化并实体化为可观看的、有形的艺术品——89张照片、演讲ppt等各种电脑制作的图像。这组作品尽管材质是普通的油画布,但由喷墨打印的方式完成画面。展示方式也打破传统,图画固定在等腰高的银灰色铁栏杆上,又在展厅中纵向排布,彼此堆叠而显得参差不齐,就像是科学项目展示会上的成果展板墙。丹尼所转化的不仅仅是科技大会的演讲文本,在这里,数字化的信息被带离了虚拟空间进入一种可供观看的实体,因而更像是一次信息传播的更新与回望,内容或许变了又或许没变,重要的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遥相呼应。
2013年,丹尼针对当时的新闻焦点人物金达康(Kim Dotcom)创作了“金达康的个人效应(The Personal Effects of Kimdotcom)”项目。有“盗版之王”称号的金达康创立了文件分享网站Megaupload,因为大量聚集和分享各类盗版的影视内容很快声名蜚然,并且借此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另一方面,他的举动遭到了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电影娱乐业的不满与法律诉讼,尽管金达康通过投资移民的方式顺利留在了新西兰,但仍然在2012年时遭到与美方合作的新西兰警察的捉捕。释放后的他在2014年成立了新西兰“互联网党(Internet Party)”宣布进军政界。在具体创作中,艺术家复制了金达康遭到新西兰警方逮捕时所被没收的物件,包括几件真人大小的巨型玩偶雕塑。实际上,丹尼所做的是将金达康的私人物品进行了一次ready-made式的挪用,限量版的大玩偶缠裹着胶带矗立在集装箱盒子里,从而使私人趣味的收藏品变成了公众可见的展品,联想到物品背后的财富来源、警方的没收、艺术家的挪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件“展品”的意义变得复杂,丹尼也借以重新思考了信息、图像和物件之间的关系。同时,ready-made的语言方式注定了丹尼的作品是一次并不侧重艺术家个人意见的呈现。在采访中,丹尼自己曾用“叫人惊奇的英雄(amazing hero)”来形容金达康,但也坦言站在新西兰人的立场上,这位叫嚣着要改变世界的计算机天才显得“非常吵闹”,像是“一位花钱让其他人听他说话的有钱人”。丹尼的创作方式与项目的标题一致,与其说是在对金达康进行声援或者批判,不如说他只是景观式地呈现了这个人物。相比于或褒或贬的快速站队,丹尼更感兴趣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金达康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中发酵和湮灭。
紧随其后的是创作于2014年的项目“新管理(New Management)”,基于韩国三星集团在1993年法兰克福一场旨在革新公司面貌的会议上所提出的一整套新的管理模式。“新管理”侧重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以及从民族企业转向更广阔范围的国际发展战略,其应运而生既标志着整个三星集团的扩张,也与全球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在三星这场会议的近20年之后,曾求学于德国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的丹尼以当代艺术装置的语言重新探讨了“新管理”对全球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在丹尼的作品中,三星总裁李健熙(Lee Kun-hee)的会议发言照片印在了一把黑色老板椅的椅面上,前面是铺着桌布、放着鲜花和企业宣传册的会议桌,在“数据”项目中运用过的银灰色金属栏杆再次出现,直愣愣地从会议桌面下刺穿而出,分割了空间,又好像划出了一方会场和办公的界域。与之相匹配的是许多印着三星logo的产品:架在老板椅之后的空调机组、像博物馆展品一样陈列着的录音笔和麦克风、还有大件电器的外包装纸盒上顶着的高楼模型……丹尼这一次的挪用并不局限于原物的呈现,因为细看之下这些三星产品都被镌刻上了从“新管理”中摘取的语录:“改变一切,除了你的配偶(Change everything,except your spouse)”、“从数量到质量(From quantity to quality)”、“如果没有做到世界级别就放弃(Give up if it’s not world-class)”……丹尼将企业宣言与产品合并在一起,这让人不禁想起女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她创作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经典作品大量地将广告图像与宣传标语合在一起,但又充满反讽与警醒。丹尼的创作从某种意义而言,像是更新了克鲁格的视觉体系。企业的快速扩张进程浓缩在这些标语之中,是一种充满了戏谑的洗脑式的行为准则,同时又直观地推动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展览中一溜不同年代的三星手机被镶嵌在透明盒子中,像极了陵墓。
除了上述三个项目,丹尼的其他创作也不同程度地纳入了与科技及互联网相关的各种面向,比如创业孵化器、TED演讲、云存储等等。回到展览标题,“创新者的两难之境”实则取自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一本出版于1997年的书,全名是《创新者的两难之境:当新技术导致巨大失败时》,这位哈佛商学院教授曾在“思想者(Thinkers)”的评选中两度登顶排名冠军,而他的这本专著则细致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之下的企业理论。
丹尼的展览确实呈现出了创新者的两难之境,科技进步稳健快速,每一件产品、每一间公司都紧随其后飞速奔跑,生活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糅合体中的现代人们,正在使用这些产品、为这些公司卖命。一方面是进步所提供的保障和便利,另一方面则是被拖拽着前行而带来的各种隐患与矛盾。
艺术家丹尼似乎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他的作品以几乎保持原样的状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也使观众有机会投射出各自对于这些现状的感受与反思。丹尼曾在某次接受采访时细致描述了观众们的不同反应:“看到‘你所需要的就是数据’这句话,曾有人跑来跟我说‘哦,这真是我所见过的关于科技的最有批判性的观点了’,但还有一些人跑来跟我说:‘你怎么能把一个私营企业的巨幅广告就这样挪用过来呢?’”
除此之外,若将“创新者”这个主语替换成“艺术家”,这种处于两难之境中的窘困依然成立。不断裹挟着新媒体新技术向前发展的当代艺术,其视觉呈现和表达则显得愈发含糊难解。以丹尼的展览为例,若非辅以文字细述,作品本身显得怪诞而无序。而最大的问题是,从创作到布展和相关活动,几乎所有细节都在参照和挪用科技博览会的视觉元素与逻辑,就像是对当代艺术的面貌进行了一次扩张,但艺术展览与科博会——更进一步说,也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却无疑显得模糊不清。是艺术家犀利敏锐地感受到了庸常中的真理吗?还是当代艺术已经乏善可陈到了必须全然更新面貌,并且佯装成为另一种更加“先进”的模式呢?
和创新者之困境一样,这仍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文 Article>虔凡 Qia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