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沃尔:真实之镜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艺术史,探索摄影,真实之镜
  • 发布时间:2015-06-26 08:58

  沃尔在画面中布置的大量细节,使他的作品看上去显得过于“真实”,从而给人一种精心伪造的犯罪现场的感觉。

  对推动摄影这一门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而言,加拿大籍当代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可谓功不可没。从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通过创作意义复杂的艺术作品,沃尔一直致力于解读摄影作为艺术的合法性,并探索摄影与绘画的关系。这种艺术史的自觉性或许和他的艺术史研究背景有关。1970年,沃尔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学院艺术系,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柏林达达与语境的概念》(Berlin Dada and the Notion of Context),对柏林达达的研究影响了其后来的艺术创作。1970-1973年,他在伦敦大学的考德鲁特美术研究所学习。

  1978年,沃尔在温哥华的诺瓦画廊展出了《被破坏的房间》(The Destroyed Room),从此开启了他的艺术家生涯。此后近40年来,沃尔的作品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展览中,并成为美术馆与双年展的宠儿,他的作品《死亡士兵的对话》(Dead Troops Talk)以360万美金的拍卖交易价格,将他推向了全球最贵的摄影艺术家行列。

  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个展“杰夫·沃尔:定格、图像、摄影,1996-2013”(Jeff Wall:Tableaux,Pictures,Photographs,1996–2013),展出了他在1996至2013年之间创作的35件作品,这些作品延续了他一直以来的创作脉络,主要以灯箱片的形式展出,包括彩色作品和后来的一些黑白作品。沃尔说他自己进行创作时,总是“不从摄影入手”,强调在这些照片的物理属性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暧昧的观念。

  “近纪实”摄影

  沃尔每次拍摄都要经过精心的布景和灯光调试,然后在作品中模拟出不经意抓拍的效果,沃尔称之为“近纪实”摄影。然而,沃尔在画面中布置的大量细节,使他的作品看上去显得过于“真实”,从而给人一种精心伪造的犯罪现场的感觉。

  《志愿者》(volunteer)是沃尔在1996年制作的一件作品。照片中,沃尔再现了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中的一幕场景。一名庇护所的志愿者正在用拖把清洗地板,他的动作迟钝木讷,表情略带忧伤,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愉悦之感,和一般新闻报道或公益宣传照片中“快乐幸福”的形象迥异。

  这张照片拍摄于沃尔模拟建造的一间庇护所“样板间”。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精心的布置——破旧的橱柜、碗池里还没有洗的碗和锅、管道上的毛绒玩具、墙面上的扩音喇叭,甚至墙面上的壁画也是原封不动地拷贝自某间庇护所的照片。与常见的庇护所相比,此间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对外开放。为此他曾花了大量时间亲自考察了几家庇护所,然后制作计划,并在自己的家附近租下一间房子。庇护所虽然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流浪者提供一些帮助,但很难是一个快乐幸福之所,这里所发生的故事应该更多是真实世界中无奈绝望的一面。沃尔观看的角度似乎是社会学的,他在一次访谈中指出,这些志愿者以义务和免费的形式提供服务,在一个以交换或雇佣关系为主的社会结构中,是社会常规之外的一种存在。他用黑白照片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墙面本该是色彩鲜艳的壁画,现在也变成了一片黑白灰,仿佛压制了这一空间中一切可能指涉活力的东西。

  早在1982年创作的一件著名作品《模仿者》(Mimic)中,沃尔就借用了新闻摄影的外衣,好像用镜头捕捉了发生在街头的一瞬间。在画面中的每个人表演都很自然,情节也合乎情理,一个看上去是劳动阶层的白人向走在旁边衣着得体的亚裔中产阶级做出极为不友好的挑衅姿势。因为事无巨细的安排,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可以进行过度地阐释。沃尔将肤色种族和阶级分层这两个备受关注的社会学议题整合于一个冲突中,将人与人在当代社会中复杂的身份关系浓缩成一幕小戏剧,从而将这一场景浓缩成了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个标本。

  文 Article>杨扬 Yang Yang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