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了苗族人民热情质朴,勤劳勇敢,团结同心、富于理想、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其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

  概述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产生于汉代以前苗族祭礼活动中,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苗族鼓舞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了苗族人民热情质朴,勤劳勇敢,团结同心、富于理想、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其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舞蹈动作分为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苗族鼓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大的社会功能和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

  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由来

  相传,远古时代,多头魔怪为害苗乡,糟塌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裔亚雄率领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为此,全寨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后来,苗鼓代代相传,成为了苗家供奉的圣物和苗族部落的象征。苗家每遇生死存亡之事,必举行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苗族鼓舞就这样在祭礼中产生了。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百面鼓齐响,则象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之后,苗族先民大迁徙,从黄河到西南群山,丢的东西不计其数,而苗鼓却始终被保留了下来。

  苗族先民为了便于苗家的鼓手们切磋鼓技,交流打法,就将每年五谷丰登的金秋九月九日定为传统的苗鼓节。苗鼓节是苗族传统的神圣节日,每当苗鼓节的这一天,四乡的苗民便会请出封祭的苗鼓,抬至跳花跳月坪上,击鼓狂欢,通宵达旦。中年鼓手们各施绝技,闪展腾挪,要比个高低;而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就这样,苗族鼓舞成为了苗家男女老少皆喜爱的民俗运动。

  鼓舞的主要功能

  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如今,苗鼓的社会功能都不容忽视。其社会功能首先表现在战争辅助功能上。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苗族自古骁勇善战,远古时期与炎黄部落大战时,苗族先民就曾使用鼓来振奋士气,后来在苗族迁徙过程中,苗鼓也一直都是激励苗族人民斗志的工具。他们一方面用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络,传送军情;另一方面利用鼓声激励战争中受挫的情绪,让幸存的将士从失败中振奋,恢复族群的战斗力。

  其次表现在信息传递功能上。苗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因为声音强大,传播远,被用来作为族群之间的联络工具。崇山峻岭之间的苗族山寨相隔甚远,每逢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大事,往往采用约定俗成的敲击方式进行联系,这样既减少了山间往返的辛劳,也为应付突发事件节约了时间,从而对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表现在娱乐欢庆功能上。苗族鼓舞具有很强的欢娱性,每当年节之际,苗族群众都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年鼓”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举行,“年鼓”敲响以后,全村寨男女老幼都会聚集于公共场所中进行娱乐活动。而每当丰收年成、立秋日、挑葱会等,都有舞狮、跳鼓等欢庆活动。“跳鼓”时,最多时用的大鼓达99面,号称“100面”,场面宏大。这时候,鼓声、锣声、唢呐声,鼓舞、人舞、群体舞,鼓声一片,欢声一片,千山万岭,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海洋之中。

  湘西鼓舞的常见种类及其特点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在表演上,因表达情绪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因传达内容不同,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如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洗脸、美女梳头等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以及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模仿动物的动作。下面着重介绍以下几种鼓舞:

  花鼓舞

  花鼓舞流传在湖南省西部地区的凤凰、保靖等县,是一种节日自娱性舞蹈,男女均可参加。鼓为扁圆形,舞时须将鼓直立,鼓面朝两侧,由两名鼓手,各站一侧,同时击鼓,另有一人立在中间,敲击鼓梆。其节奏多为混合拍,舞者围鼓而舞,舞蹈动作多为模拟劳动生产及生活动作,男子动作幅度大而有力,女子动作幅度小而柔和,其特点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

  花鼓舞又分为双人花鼓舞和单人花鼓舞。

  双人花鼓舞多为两个男子或两个女子同跳,也有一男一女同时击鼓而舞的,舞时两人动作对称,节奏一致。据说凤凰县有一种风俗,那便是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拜年时,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新郎和新娘进门之前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

  单人花鼓舞将鼓直立,鼓面朝前,一般由两人敲鼓梆作伴奏,鼓手站在鼓前,边击鼓边舞蹈,动作有面对鼓面敲击,背对鼓面反手敲击或侧身敲击,双臂有上抡、下划、后甩等动作,下肢有吸腿、跳动、转身、前抬腿等动作。

  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流传于湖南省西部,是男子表演性舞蹈。它是一种以模拟猴子动作为主,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其主要动作与花鼓舞相似,基本形象是模拟猴子的动态及习性。猴儿鼓舞属于单、双人鼓舞的范畴,舞蹈除模拟生产劳动以外,还要随着鼓点模拟表演猴子摘桃、抓痒挠腮、戏鼓等动作,样子滑稽、诙谐风趣。此舞既可化妆成猴表演,也可模拟猴儿状表演,其特点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

  单人鼓舞

  单人鼓舞分为男子单人鼓舞和女子单人鼓舞。

  男子单人鼓舞主要是由一人敲边伴奏,另一人击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节奏紧凑鲜明。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这种鼓舞的动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播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

  女子单人鼓舞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妇女两手拿鼓棒一根,由另一个敲边进行伴奏,或敲包包锣与大锣进行伴奏。舞蹈者根据敲边的节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等。

  团圆鼓舞

  团圆鼓舞是流传于湖南省西部古丈县较为古老的一种集体歌舞。由一鼓手在中间敲击一面大型扁圆鼓,众人环绕,歌舞交替进行。开始时舞蹈速度稍慢,鼓手只敲鼓而不舞,舞蹈随鼓声速度逐渐加快,并将大鼓立起,鼓面朝前,鼓手边舞边敲击,众人绕鼓而舞,节奏鲜明,动作以腰和肩的摆为主,快速时加以手的摆动。其特点是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曼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由于苗族文化、历史与审美因素的作用,苗族鼓舞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湘西苗族鼓乐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图画,绘制成了一幅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

  文/顾晨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