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于提出一个好问题!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探询,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7-07 09:10

  有很多实例都证明——最具创造力和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探询专家。他们已经掌握了探询的艺术,会提出其他人不会提出的问题,并且他们还会寻找最有力的答案。

  “所有颠覆性创新,均源于一个由创新者提出并给出答案的美丽问题。”这是《绝佳提问:探询改变商业与生活》一书的作者沃伦·贝格尔(Warren Berger)给人们的忠告。 说起来沃伦·贝格尔和我有些像,记者出身,但他命好,没有像我一样选择了自己创办一家传媒公司,而是更专注于世界范围内上百位领导型创新者、企业家和创新思想者,了解这些人提问题、产生原创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著有多部探询和创新方面的畅销书。

  大家都知道,提问题和探寻所谓的真相是记者的本行。但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一个创新企业都必须连接和运营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既然,互联网本身就具备“媒体”属性,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提问和探寻这事儿也许不再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属”,而更成为了一种“激发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沃伦·贝格尔看来,有深度的、有想象力和美妙的探询(提问)能帮助我们鉴定并解决难题,帮助我们产生能扭转局势的想法,并且也能帮助我们追寻新机遇。所以,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愿意去问“为什么”呢?

  有很多实例都证明——最具创造力和最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探询专家。他们已经掌握了探询的艺术,会提出其他人不会提出的问题,并且他们还会寻找最有力的答案。作者近距离观察了一些最具活力的公司,比如谷歌、奈飞、IDEO和Airbnb,探询和提问的能力和文化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些公司的DNA,并在他们的创新之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者还研究了世界范围内上百位领导型创新者、企业家和创新思考者,他了解到这些人提问题、产生原创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出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探询系统,该系统由“为什么——如果——怎样”三个阶段组成。在作者看来:“世界由问题创造,由创意改变!”如果不去探询,你就会对改变充满恐惧。但如果你对探询、尝试和连接各种事物并不感到烦恼,那么改变就会使你更具有冒险精神。而如果你能将改变看成是一种冒险,那么你就能开启一段探询的旅程。探询者获得的每个“答案”都会引发他们提出新一波的问题。

  前不久,为了推广《绝佳提问:探询改变商业与生活》这本新书中文版的发行,沃伦·贝格尔来到了中国,而此时的中国,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于是,他在中国和不少人的对话也就很自然地集中在创业和创新的两个热词中。

  在沃伦·贝格尔看来,提问对创新的确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在与上百位商业领袖接触后他发现,这些人非常热衷于“提问”。这些领袖们告诉贝格尔:要想解决问题并想出更好的点子,关键在于能提出好问题,提问题帮他们成为了更好的企业领导人。这些交流让贝格尔明白,原来提问不只是记者的专属工具,提问也是各种创新者、创业领袖和创造性思考者的有力工具。于是,他不再痴迷于那些只为了获取更多信息的采访问题,而开始沉浸于研究提问与创新的关系,并最终成为创新研究领域的专家。

  按贝格尔的说法,乔布斯就是一个“超级提问者”,也是一个顽固的提问者,许多员工都遭受过他刨根问底的询问。从当前的市场实践到员工的想法,他会对很多事提问“为什么”。乔布斯经常会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公司里以特定的方式行事?假设我们努力找一种更好的方式,会怎样?”当碰到跟产品有关的事情时,乔布斯总是问:为什么要这个按钮?假设我们把这款产品的按钮去掉,会怎样?就是这样,乔布斯推动苹果公司的人们把每一件事(每一款产品)做得简单、简单、再简单。

  不过,贝格尔也认为,在快节奏的商业和生活里,创业者们太过忙于追逐信息,太急切地行动,太焦急地做事情,以至于他们“感到”没有时间去质问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不光创业者,深处这种时代的任何人,何尝不是?

  创业者们的提问不但要面向别人,更好面向自己,拷问自己为什么要创办企业?自己如何做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初心”!

  要想找到“初心”,贝格尔认为最关键在于,他们要把步子慢下来,不断回头看看自己做的事,并用初次做某事的心态观察每件事。假设你的创业领域涉及制鞋业,那么就花时间思考:人们喜欢什么鞋子?鞋子应该如何改进?尽管你认为自己对鞋子有关的事情已经很了解了,但你必须用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去看这件事,并且应提出非常基础性的问题。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你才可能获得神奇的发现和机会。

  贝格尔说,创业者应该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漏掉了什么?”通常,任何市场都存在被遗漏的市场空缺,而所谓的空缺就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得不到或者认为很难做到的事,但做起来可能会很简单。

  问题是创业者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美丽问题”呢?提出问题看似简单,但创业者真要找到或想出那个属于自己的独特问题还是很困难的,甚至会经历漫长痛苦的过程。我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或产品?我究竟要解决世界上什么样的问题?我的公司如何才能与众不同?……这些萦绕的问题和思绪会让创业者备感折磨。一旦那个“美丽问题”出现,一切便烟消云散,起程在即。

  如何才能想出一个美丽问题?或许并没有标准公式。但贝格尔仍然给创业者提出一些建议:在想问题前先看看自己的企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努力想出几个非常好的“为什么”问题。比如,为什么企业要按照这种方式行事?我们错过了什么?假设用某个新方法做事,那会怎样?如何才能把新想法融入公司?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你可能会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问题。但这可能得让你花很长时间去想。

  其实静下心来,这也不是什么新的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对管理者的“经典五问”早就涉及了这样的关键提问——

  1.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2.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

  3.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

  4.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5.我的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总之,贝格尔在书中重点强调的就是,不断地提问最终会带来实质性的创新,善于提问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创造出新事物。他坚信,那些善于提问的人的确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因为善问者的好奇心更强,更喜欢探索新想法和新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

  我们都渴望答案,但首先要学会提问

  沃伦·贝格尔

  作为一名记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在提问题。但是,我始终没有想过更多有关探询的艺术或其科学性的问题,也从未考虑过探询对于推动人们创新、解决问题以及在事业和生活的道路上持续前进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前,我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其内容主要是关于设计师、发明家和工程师是怎样灵感突现和解决问题的。在写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才开始思考上述问题,而这些文章最终被汇编成了一本书。

  我的研究使我能够与世界上一些具有创造性思维且能引领创新的人进行接触。在观察到他们是怎样应对挑战后,我发现他们的成功其实并没有神奇的准则,也没有单一的解释。但是,在寻找这些睿智的变革推动者的共性时,我不断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非常善于提问题。

  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颠覆性创新、促进新创公司发展以及找到疑难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案等,而这些成功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或一系列由他们自己提出并给出答案的问题上。

  我认为,这一发现非常有趣,但与此相关的内容在我的书中占比很小,所以我就把这个想法搁置起来了。然而,当一些事情已经触动你的“雷达”时,你就会注意到它。所以,我后来意识到,探询似乎无处不在。比如,当我为《哈佛商业评论》(Harward Business Review)和《快公司》(Fast Company)撰稿时曾采访过许多公司的高管。我发现,对很多商界人士来说,“探询”蕴含着极大的乐趣。而许多商人似乎也意识到探询和创新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他们明白,伟大的产品、公司甚至行业通常都是由一个问题而产生的。众所周知,谷歌公司正如它的董事长描述的那样,是一家“经营问题”的公司。另外,像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这样的商业明星都因“爱探询每件事”而著称。

  当我在商业领域开始研究“探询”这个主题时,我发现只有少数公司真正鼓励员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提出问题。然而,在这些公司里,并没有哪个部门专门把精力放在提问上,也没有制定与提问相关的任何政策和指导方案,当然也没有真正让员工去践行提问。相反,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公司目前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化——不鼓励人们用提问的方式来探究问题。比如,不鼓励人们问:“我们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做这件事情?”

  学校里可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当与一些教育家谈话时,我了解到,许多教师承认学生能想出并问出好问题的确至关重要。于是,我对研究“探询”这个主题充满了兴趣。有些教师意识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错综复杂的事物不断增加,各种变化不断加剧,所以“探询”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鉴于某些原因,大多数学校并不会教授学生提问的技能,学生也不会因为提问而得到奖赏,只有记住答案才会令他们得到奖赏。

  有些社会企业专门解决十分重要且棘手的全球性问题,比如贫困、饥饿和供水问题。在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极少的创新者会重视针对上述全球性问题提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根深蒂固的旧有实践经验和实践方法一直大行其道。像许多行业的非营利性机构始终在重复做着所在行业内的企业已经做过的事情一样,“好心人”经常会努力解决难题,但他们的解决方法却往往是错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存在的状况。神经脉冲持续不断地推动我们努力去做一些已经完成的事情,但我们很少会退后一步去问,自己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在诸如发现意义、满足感和幸福这些大问题上,我们被太多的答案所包围,这些答案都是来自专家和领导者们的建议、秘诀和策略。如果这些解决方案对我们发掘答案并不适用,你也不用感到奇怪,因为我们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将其解决。然而,谁又会为此腾出时间和精力呢?

  正如企业高管和学校教师所理解的,在某种层面上,提问题很重要,并且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问题上,尤其应该放在有意义的问题上。自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直都在告诉我们这一点。诗人卡明斯(E.E.Cummings)就曾对提问这一话题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他写道:“我们总是能给出一个美丽答案,但谁又能问出一个美丽问题呢?”从毕加索到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以来的艺术家们都谈到,探询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BrainPickings网站最近引用了克洛斯的话:“问你自己一个极为有趣的问题,并努力为此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果这样做,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自我,我想那一定非常有趣。”这段话非常棒,并被该网站放在一个醒目的位置。

  商业领域与探询之间一直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商业创新领袖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就是一位探询者,他发现,探询被许多商业领袖视为是“无效率的”。这些领袖总是急于行动,而经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质疑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企业中的普通员工也认为,向领导提问会威胁到个人事业发展。因为他们觉得,在开会时举手提问“为什么”很可能会被人当成无知,或者会被人认为不顺从,又或者两者兼有。

  最近有一项针对成千上万位商业高管进行的有趣的调查表明,最具创造力、最成功的商业领袖都是专家级的探询者。他们由于质疑所在行业的传统观点、所在公司的惯例,甚至自己的想法而被人熟知。尽管这一点会给他们增加压力,但却并没有阻止他们提升自己在商界的地位。以赫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为例,他是一名商业顾问,也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教授,他与克里斯坦森以及另一位经济学教授杰夫·戴尔(Jeff Dyer)共同完成了这项调查,而该调查表明,探询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管们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

  葛瑞格森表示,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的确能让商业领袖很快适应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他们乐于追根究底,在竞争者意识到存在新的机会和新的可能性之前,他们就已经识别出这些机会和可能性了。这意味着,在过去一个人需要表现出自己掌握了“所有答案”,以便能在公司中升职,而今天至少在一些较为开明的企业,“角落办公室”是为提问者设立的。

  考虑到上述状况,有人可能会不禁想要问以下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探询是创新的起点,或者至少这么猜想过,那么为什么没有企业青睐它?

  为什么企业不培训员工的探询技能或是创建鼓励员工不断探询的制度和环境?

  如果企业打算这么做,那么它们该如何着手?

  对于上述问题,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探询会让权威面对挑战,瓦解已确立的结构、流程和系统,迫使人们必须想着怎样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而这一答案不仅适用于商界,也适用于解释非营利性组织和学校存在的类似问题。比如,非营利性组织为什么不去探询更多的问题,学校为什么不教学生或鼓励学生探询。因为鼓励甚至允许探询就是割让权利,所以探询在等级森严的公司和政府部门中并没有被明确鼓励或允许,甚至在课堂上实现起来也不易。在课堂中,如果要给探询留出更多的空间,那么教师必须愿意放弃控制权。

  任何迫使人们必须进行思考的事,做起来都不容易。这一点凸显了探询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自己提出的问题数量比本应提出的要少。显而易见,当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时,不必事事质疑可能会使某些事情变得更容易一些。一位从不质疑的商业高管可能还会说,不必事事质疑更加“有效”。这样的处事方式属于情理之中,也是相当明智的。神经学家约翰·库尼奥斯(John Kounios)注意到,大脑会寻找“减少我们的心理负荷”的方法,接受我们身边任何时候发生的任何事情,而不去质疑甚至忽视这些事情便是减少负荷的一种方法。操纵着这样的“自动驾驶仪”的确会帮我们节约心理能量,允许我们从事多重任务,让我们能完成日常工作。

  但当我们想改变一些事情并且敦促自己去改变时,就需要挣脱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轻松的遐想。此时,我们也就不得不偏离神经系统的轨迹了。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探询才能做到。

  一句话,问题驱动思考,答案中止想象!

  智囊传媒总裁 傅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