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 来源:新智囊
  • 关键字:互联网+,Uber
  • 发布时间:2015-07-07 09:18

  无论是城镇化的深化,还是移动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延伸,抑或全民创业浪潮的推动,都是中国创业者千载难逢的机会,此时,他们正遭遇从1到N的竞争方式的瓶颈,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或许能够在全球化和竞争中达到某种有利的平衡。

  创新创业的大潮从未像2015年这么涌动,国内有自上而下的推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创业;国外则经由文化机构的连接、传播,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出创投经验、资本、人才等,总之,2015年看起来像中国人创业创新的又一个元年。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从0到1》一纸风行,激起了国内创投界的学习、讨论和分享的热烈氛围,而彼得本人,也随之成为创业者眼中的明星。就在不久前,中信出版集团邀请包括彼得在内在一众知名创投人士在国内进行了一次巡讲,我们特整理了北京场部分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创业的八大优势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 李开复

  第一个优势是人口红利。如果一个国家的互联网用户数比另外一个国家大了3倍,那么前者的网络效益将是后者的9倍;如果用户数大4倍,网络效益就将是16倍,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人口红利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创业者的领导力。美国创业者在创新方面引领全球,但中国创业者在强大的领导力、快速的执行力上后劲更足。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像雷军这样,公司的估值已经高达450亿美元了,还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如小米、腾讯、阿里、百度等,从小到大,一直在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执行。

  第三个优势是中国的团队。我们在硅谷投资的公司,他们特别聪明,一家公司4个人,已经有100万美元的投资,因为他们工资贵、房租贵。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领导者带一个团队,当有50万~100万美元注入时,他可能半年之内就有20人的团队。这是国内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老板很强的时候,他的团队可以跟着老板奋斗。

  第四个优势是巨大的用户群。这个用户群不仅仅数量大,更重要的是有两个很大的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中国的城镇化。国内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很多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出现,很多商业模式都最适合中国的土壤。第二个特色是巨大的个体户创业。过去淘宝提供平台,很多人在淘宝开店,自己创业。这不是高科技创业,是在淘宝卖东西的掌柜创业。

  第五个优势是中国政府的高效政策推出和到位的补助。无论是引导基金、中关村大街,都是引领全球的政策。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些不与创业直接相关的政策的推出和执行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比如,因为有禁止酒驾政策的高效执行,就有了E代驾的机会;有了上海自贸区,就让一些聪明的创业者有机会做进口车的电商。所以善于观察机会的人,在中国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机会。

  第六个优势是后发优势。中国过去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比如零售业、房地产业中有很多人赚着不合理的利润,但互联网一出来就把他们打败了,房多多就是这样的例子。再比如,中国金融业也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只有12%的中小企业可以申请贷款,而且贷款的利率非常高,这带来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繁荣。每个不公平,对消费者都可能是一种剥削和迫害,但是对于互联网创业者都是一个机会。

  第七个优势是草根优势。美国有悠久的品牌传统,像MARVEL(漫威)这样的公司,在美国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练才能做出来,但是在国内因为没有那么强大的品牌,一个草根漫画家在“暴走漫画”这样的一个新平台上,就可以对粉丝推送内容。比如,《十万个冷笑话》电影上映三个星期就有1亿多元的票房收入,其制作团队非常迅速地推出了手游产品,从中得到了非常大的利润。

  第八个优势是中国的金融优势。目前新三板很火爆,A股也在暴涨,但可能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人为制造的泡沫。创业者对此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互联网+、-、x、平方数的商业模式革命正在形成新风口

  “全球化竞争企业的商业DNA”理论创建人 吴霁虹

  大凡今天成功新锐的崛起,都是以“C2C商业生态圈模式”创新,开创了智能化互联网+、-、x、平方数的个性化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干掉那些更不舒服的传统企业。

  这个模式见证了每一个行业的没落,都成就了至少一个新锐企业的崛起,除了酒店业的Airbnb、服装业的红领酷特,还有支付业的PayPal、电商业的小米、出租车界的Uber、零售业的亚马逊、金融业的Kickstarter等。

  在传统模式中,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形成独立板块;而在C2C商业生态圈模式中,各个要素被一个智能驱动的个性化规模定制平台整合为一体,这正是新模式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这个核心竞争力有四个特点,就是互联网的+ 、-、x、平方数,他们形成了个性化规模定制平台的一个图谱:从过去传统企业控制型,到基于客户参与定制,到未来完全客户控制。分别表现为“互联网+”的适应型定制、“互联网-”的透视型定制、“互联网x”的共创型定制和“互联网平方数”的自创型定制,这四种形态是新风口的焦点。

  互联网+:这个模式有点儿像在广场摆“展台”的模式。适应型定制是个性化规模定制的最初模式,它是在一个标准平台上实现个性化规模定制的独立运营或制造或供应。主要的代表有Facebook、苹果、阿里巴巴等。

  互联网-:变异的个性化规模定制:B2C、B2B的透视型定制,这种模式就像是“偷窥”模式。通过深度的客户知识和数据,删除无关的噪声信息,将个性化独特的产品提前供给客户。亚马逊、沃尔玛是典型代表。

  互联网x:高级个性化规模定制:C2M、C2B的共创型定制,这是一种先下单后生产的交互平台模式。数据驱动,柔性生产,零库存,产生一种倍增的乘级效应。Execujet、阿迪达斯、酷特、尚品宅配等是模式的代表。

  互联网平方数:超级个性化规模定制:C2C的自创配对型定制。这可以说是一种个人“随心所欲”的模式,最大限度让人人参与,将是未来3D打印的基础。该模式能驱动商业和经济的几何级数增长,因此,是互联网的平方数模式。典型代表包括Airbnb、Uber、MakerBot等。

  用“互联网++”做跨行业的数据应用

  腾讯公司社交网络事业群总裁 汤道生

  大概两年前,腾讯CEO马化腾先生提过“互联网+”概念。为什么是互联网+?有一段时间,很多人说互联网是不是颠覆了传统产业和行业?英文词翻译成颠覆不是特别恰当。如果是颠覆,应该是“互联网-”,把金融和餐饮减了。其实互联网+在让传统产业互联网化,让一个产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升级和优化。因为市场有激烈竞争,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加速互联网化的步伐,留在后面会有被淘汰的风险。

  互联网+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十几年来,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创业团队,成为今天在垂直领域有影响力的新兴企业。他们做的就是互联网连接的能力,把分散的资源集中在一起让产业互联网+。

  其实互联网+可以分三个纬度或三个演进阶段。首先如何把企业或者机构在体制内的独特资源或者信息开放出来,像铁道部的12306的服务其实把原来已经存在的信息,通过一个互联网平台触及更多用户,创造更多价值。不过这不是一个普通有想法的创业者可以掌握的信息。

  第二阶段是滴滴、安居客、大众点评、58同城等企业做的事情,以行业比较零散的资源作为创业平台,在过去20年大家不断在寻找,是否还有哪些互联网创业平台的机会,可以把社会资源聚集起来。

  第三阶段是未来在互联网+领域的机会,很可能是怎么做跨行业的数据应用。因为数据产生的来源不一定局限在行业内,这里我建立一个新的词叫“互联网++”。

  当我们用互联网连接不同行业时,可以看到数据的应用,数据产生方跟数据使用方可以是不同角色。举个例子,比如+交通+旅游,酒店信息、航班信息甚至景点门票信息在几个月前几天前可以预先掌握。这样的信息对交通的规划,对在节假日安排出行有很大帮助。这些跨行业的数据产生与应用,未来将会带来很多机会。

  加速互联网+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更多数据。这里有利的因素是,现在有更多的传感器等数据设备、数据处理的成本下降、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等技术突破,它们让我们能够从数据中挖掘价值。

  最近运营商也在谈联网成本的下降。虽然今天联网成本已经前所未有地低,但是视频内容的网络传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未来联网成本降低,会带来更多数据传输的机会。

  中国创业者要在全球化和竞争中寻找平衡

  “创投教父”、《从0到1》作者 彼得·蒂尔

  在21世纪,最重要的问题不仅包括全球化,同时还包括科技的进步。全球化,事实上我们谈到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的模仿、语言的模仿,还有各种方面的模仿。这就是说,一些事情可以复制到全球的其他角度。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事实上我们是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技术,是从0到1。21世纪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全球化,同时也要看到科技的进步。

  对于中国来说,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全球化方面做得非常好,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拥抱全球化的程度都要高。同时,中国的经济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发展尤其迅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事实上已经跳过了之前一些国家走过的弯路和老路。

  但是,也有一些人意识到,在今后的某一些时间结点上,中国不能再只是进行传统的复制了,如果只是复制的话,中国也会停滞不前的。这也是日本的教训。日本在1950~1990年期间发展非常快,他们通过技术的复制,经济发展得非常迅速。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某一个时间点开始,日本在其语言文化和技术复制方面出现了很多负数的问题,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没有办法进行快速的复制,后来日本就进入到了创新新纪元,通过技术发展来推动差异化发展。

  中国也应该考虑到这些,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发展,还有经济和制造业当中都出现了很多创新。当然,这需要在全球化和竞争当中达到某种平衡,在某一个时间结点中我们必须要拥抱改变,必须去进行创新。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考虑,到底这样一个时间结点什么时候会来?从中国的人均GDP来看,中国还处于日本1950年的水平,所以现在中国人应该真正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在接下来25年里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

  对于中国来说,应该考虑的是,这样的技术发展的结点什么时候会出现?我们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会面临什么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中国什么时候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发达国家。我们把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如果你是发展中国家,你总是希望抄袭和复制发达国家的模式;但是,如果你是发达国家,你对未来是不确定的,所有的发展都需要新的创新,还有不断的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