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静:雕刻主题——静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雕刻,木雕,一家人
  • 发布时间:2015-07-28 11:58

  每次创作都是场陪伴

  玄静是四川美术学院2010级雕塑系的学生,也是木雕《一家人》的作者。作为一个汉族穆斯林,玄静希望借助刻刀和木头阐释自己的身份。“其实我觉得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放到人群中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一家人》是玄静第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己平日做礼拜时心境的写照——“静”。为了更好地表达“静”的主题,玄静从对木料的选择开始就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考虑到的是作品的形态。由于雕刻的是人像,最后需要进行抛光处理,因此木质不能太软,否则在雕刻细节时就不容易深入。所以,材质较软的松木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其次,木料的颜色对作品效果的呈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松木、柏木和樟木这三种备选木料中,松木的颜色较白,樟木第二,柏木最深,因此柏木也被淘汰了。“所以我就想了一个相对来说颜色比较浅的、看起来比较柔和、比较符合我创作主题的(木头)。”玄静说。

  经过了画草图和导师探讨并修改、确立制作方案等过程后,玄静最终选择了各方面条件都适中的樟木作为雕刻材料。然而,在此前一直用柏木做雕塑的玄静其实对樟木并不熟悉,请教了师兄后,玄静来到木材市场,在朋友的帮助下运回了一整根大樟木。

  由于买来的是潮湿的新木头,在雕刻前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晾晒,直到木材干了为止。“在等待木头干的过程中我不断为后期木雕做准备。包括看一些跟穆斯林相关的东西。文化也好,接触一下,对做作品会很有帮助的。”

  在切割木头之前,由于木头体积太大,而自己的工作室不方便摆放,玄静便把它运到了系里楼下的工作室——一个学校设立的做木雕和石雕的小工厂。但学校只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使用这个场所,并且安排了工作人员进行监管。“我就和我男朋友翻墙进去弄那个木头。我男友个头比较大,工厂有个门他能翻进去。看门的阿姨在门外头说让我们赶紧出来,但是她进不来,于是我们就继续弄,挺逗的。”回忆起雕刻木头的那段时光,玄静觉得辛苦却不乏乐趣。

  对木雕的制作和布置中,有很多细节因素影响着主题的表达。除了选择了仪式感强烈的做礼拜为人像的动作,打磨的过程中玄静也时刻考虑着最终的呈现效果。玄静介绍说:“我用角磨机将衣服、礼拜帽、头巾打磨平,而脸、手则保留走刀的效果,使整个雕塑呈类似亚光的效果。”

  制作后期需要给木雕着色。因为樟木的原色较白,因此着色时不能选择与木头差别太大的颜色,还要露出樟木本身的颜色。“在脸和手的着色上,我采取了先着色再打,樟木本身的颜色与后来的着色相互交错着,给人一种比较“拙”的感觉。”玄静对此考虑得十分周到。

  更让人感叹的是,作品展览的位置和站台的高度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木雕《一家人》整体面向克尔白方向——所有伊斯兰教的信徒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祈祷时面对的方向。展台的高度设计得偏高,整体看来能让人产生肃穆的感觉。

  在这五个人像中,中间的三个半身像每个需要至少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雕刻时间,而两边的胸像做完则需要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即使选择了合适的木材,也制定了完备的方案,但制作的过程仍然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

  “樟木相对软,打木头的时候如果用柏木的话,用雕刻刀打下来一块就是一块,但如果用樟木的话,打下来一块还连着丝,太软了不好做。到最后如果抛光的话,就容易起毛毛丝丝的东西。”这是玄静第一次使用樟木作为雕刻材料,难免会有些生疏。

  玄静的《一家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五个木雕人像中,中间站着的是一个小孩。“你可以看到他胳膊上前面缺一块,那是因为一开始我没有掌握好,打多了。”除此之外,对人像耳朵的雕刻也在制作过程中有所调整,好在这些小瑕疵没有影响到作品最终的效果。“还有打的过程中体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吧,其他的都还好。”

  2015年6月,《一家人》制作完工。精心布置的展厅里,五个木雕人像伴随着《古兰经》的低吟,虔诚地做着礼拜,给人静穆、严肃的感觉。而这五个人的原型就是玄静自己、男友以及男友的爷爷奶奶和家中的一个孩子,包括雕塑的五官和面部神态都基本与这几个人一致。

  玄静的作品一经展出,就有对此感兴趣的收藏家找到玄静,提出想以两万多元的价格购买《一家人》并带它参加于上海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但无论是对这位收藏家还是对其他提出购买的人,玄静都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我之前也卖过作品,那种感觉不好。”她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养过小动物,自己养大的小动物,转手给了别人。”在她看来,雕刻的过程是一种彼此的陪伴,人与作品是有感情的,而陪伴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与木雕结缘

  “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毕业作品,《一家人》,每个凝固的瞬间,默默的仪式感,保留着一些本质的虔诚,人,还是最能更感动的主题。”这是玄静的一位老师对她作品的评价。“喜欢的人是真的挺喜欢的,说做得挺好。能体会到那种气氛给他的感觉很好。”玄静对有观众能领悟到作品的内涵感到欣喜和欣慰。

  《一家人》有两天被安排到毕业作品展示的首站场,为了得到观众对自己作品最真实的反应,玄静就装作一个旁观者,站在站台边上默默观察,想看看大家对作品持有怎样的态度。“有一次我觉得挺伤心的,很多人都是为了拍照。”玄静所期望的,是人们能真正去了解这个作品的内涵。“其实别人读没读懂你的作品,你是能感觉到的。”

  对于《一家人》这个作品本身来说,玄静并没有什么遗憾,但创作的过程中她却感到了一种缺失。“这次创作没有向老手艺人请教,这个对我以后影响挺大的,这也是我没有触及的一个方面。”在她看来,老手艺人对木头更加熟悉,并且对木头怀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情。“这些如果我能掌握或者能接触,对我的作品一定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玄静说。

  其实,玄静学雕塑是一件阴差阳错的事。当初的第一志愿玄静填报的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志愿才是雕塑系,由于色彩考试发挥不佳,她才误打误撞走上了学习雕塑艺术的道路。

  “在进来之前对雕塑系一点都不了解,开始特别不适应。”玄静想起五年前刚入学的日子。大二时,玄静在绘画时开始尝试将自己的观念放到作品中。“是从一幅素描开始的,很奇怪。”玄静笑着回忆自己与雕塑结缘的时刻,“在某一个瞬间就发现我对这个特别感兴趣,就慢慢开始研究,做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慢慢就喜欢了。”

  创作《一家人》并不是玄静第一次将自己的真实感悟与作品融合。大四时,她创作了一个名为《一日游》的木雕作品。这个作品远看是一个圆形的门,而在门里面有一些小物件。“里面有各种我小时候的回忆,在我生活里能见到的、印象深刻的、至今存留的一些记忆,和我小时在农村生活的一段经历有关。”玄静通过这个作品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兴趣是玄静认为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她来说,兴趣就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就是一想到这个就高兴,一想到把我的感觉做出来我就高兴。”

  创作《一家人》的过程也确实是一段充满了欢笑的回忆。在学校的小工厂把木雕基本的形打出来后,木材的体积变小了,运输也变得更加方便。于是玄静将木材运回了家,这样制作起来会更加省时省事。玄静的这个“家”是一间在重庆租的房子,客厅里没有装修,可以进行雕刻。房子楼顶有一个小菜园,楼里的爷爷奶奶会在这里种一些菜。“创作那两个月我基本上都是在家叫外卖,不出门,因为时间太紧了。唯一出去透气的地方就是去我们家楼顶的小菜园。”玄静说,“有一次我带着我家的狗去楼顶的菜园玩,我们偷偷摘了一根黄瓜,吃了以后觉得确实比超市买的好吃,没有农药。”这些都成为了玄静创作道路上难忘的经历。

  玄静这样评价自己:“我对自己挺严苛的,有自虐倾向。比如我打一个头像需要几天完成大形,再用几天完成脸部表情刻画,几天上颜色,都是规定好的,而且是今天晚上干不完,就不睡觉,干到几点是几点。”但玄静对自己的严苛并不是无度的,她清楚细节的重要性,但不盲目追求细节效果。“如果细节对于我的作品是需要的,那就是重要的,如果为了最终效果可以放弃的,就是不重要的,这个是相对的。”

  毕业后的这一年,玄静申请了学校的驻留项目——在学校提供的工作室里继续做自己的创作。对于将来的路,玄静仍将继续在木雕的领域走下去。虽然对今后的发展没有详尽的规划,但她确定的是,一定要将作品和自己的观念相结合。谈到为什么钟情于木雕,她这样说:“我喜欢木雕,是因为它给我的感觉和它给我的回馈。在做木雕的过程中,好多东西是泥塑或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独一无二的,它本身的生命里有一种时间和岁月的感觉。”

  不用民族一家人

  因为男友生在穆斯林家庭,玄静在2013年过年时入了伊斯兰教。在开始创作《一家人》之前,玄静来到了男朋友的家乡——甘肃酒泉。“酒泉这个城市很小,如果你做礼拜的话得去寺里做。不论你在酒泉的哪个地方,都是往清真寺那里走。在路上你能看到一些东西,能听到他们说的一些话。”一路上与穆斯林聊天、跟随着他们一起做礼拜等经历,触发了玄静通过自己的毕业设计来表达所见所想的念头。

  “创作的准备从开始到后期没有特地做什么采访,只是从决定做这个创作开始就去那个地方。我自己很少说什么话,就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和之前同学说的、包括网上看到的一样吗?然后我就开始反思。”玄静说。

  “我的创作一方面是加深对伊斯兰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静’传达我的想法。”因而“静”就成为了木雕《一家人》的主题。“我想把自己感受到的静与净表达出来,所以要营造这种‘静’。”

  玄静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主题。

  此外,选用木雕作为传递自身感受的介质,除了玄静本身对木雕的喜爱和擅长外,还因为在她看来,木雕给人感觉更自然、更平静,也更贴近自己的心境。

  除了通过实地考察获得创作灵感,作家兼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对玄静认识伊斯兰文化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正是这本书和作者所拍摄的相关记录片让玄静深受触动。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度,不光是对于民族,对于信仰亦是如此,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本就应该是一家人,就像我所感受到的一样。”之所以把五个雕塑一起命名为《一家人》,也有一语双关的意思,一是因为她融入了一个穆斯林家庭,二是代表了中国不同的民族也是一家人。

  文/韩宁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