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迷有出息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虫虫迷,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
  • 发布时间:2015-07-28 14:23

 

 寻找阳彩臂金龟

  2013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名为《西湖昆虫家族“新移民”大起底》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在20年后再现西湖群山,这引起了我的注意。阳彩臂金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大多穴居于壳斗科大型栎树的树干洞穴内,一个世代可能经历3~4年,数量极其稀少。1982年,国家曾宣布阳彩臂金龟灭绝,但近几年,贵州、重庆等地相继了发现它的身影。灭绝多年的阳彩臂金龟相继出现在多地,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呢?我所在的广东省是否也有阳彩臂金龟呢?

  我把寻找阳彩臂金龟的想法告诉了导师和同专业的小伙伴们,大家在一番研究讨论后都觉得这值得一试。然而,这个小家伙在广东的资料少之又少,这就为我们的寻找工作增大了难度。最终我们决定分头行动,每个人负责一个阳彩臂金龟可能出现的地点。

  我负责的地点为广州白云山。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区,植被种类相当丰富,昆虫种类繁多,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这里曾经出现过阳彩臂金龟,不过近几年随着白云山旅游业的开发,人文景观多了起来,关于阳彩臂金龟的新闻也看不到了。考虑到在一些未开发的地区找到阳彩臂金龟的可能性大,我在寻找的过程中避开了游人较多的山峰,选择了不少相对较安静且未开发的小路或地区。刚开始,由于担心人身安全,我尽量减少夜间的寻找活动,可是大半年过去了,依旧什么发现都没有。

  由于阳彩臂金龟在夜间活动较多,我最终下定决心在夜间寻找,导师怕不安全,便让几个同学拿着手电筒和我一起前往。接下来一个多月,我们几个只要有时间,就会扎进黑夜的树林中。终于有一天,当我翻开茂密的树丛时,一只长约12厘米的阳彩臂金龟突然映入我的眼帘。它正安静地趴在一截枯木上,墨绿、金铜两色的坚硬外壳好像武装完备的将军,腹部金色的绒毛在手电筒的光束下格外闪亮。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我急忙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只阳彩臂金龟,之后才大声地把分散四处的小伙伴喊过来一起观察。

  在将近一年的寻找的过程中,我不仅发现了珍贵的阳彩臂金龟,更偶遇了不少像鹤顶粉蝶这样的珍稀物种。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对自然景区的保护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植被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还因地制宜地引进了一些其他生物品种,增加了森林环境的多样性,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只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可以召唤稀有的物种再次出现并扎根繁衍。除此之外,更证明了只要肯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

  找到杀虫新路子

  记得念初中时,生物老师说过,最好的杀虫方法不是化学杀虫剂,而是巧妙地运用天敌等生物方法,因为这是一种卫生、安全、无害的方法。虽然生物杀虫的办法很早就被提出,但由于生物杀虫成本高效率低,以至目前农民使用的最多的杀虫方法仍旧是喷洒农药。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既成本低方便推广,又能代替农药的方法呢?

  在我们昆虫学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叫做昆虫信息素,它是昆虫之间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和人类主要依靠视觉不同,昆虫主要是靠嗅觉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用昆虫信息素同样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比如其中一种诱捕法是利用信息素引诱昆虫交配,集中诱杀,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另一种迷向法则是释放大量信息素掩盖雌虫信息素气味,干扰昆虫交配,以降低下一代害虫数量。使用昆虫信息素,虽然不能直接杀灭害虫,但是可以有效防治和抑制害虫,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原理虽一目了然,但昆虫信息素应如何使用?所用剂量如何?实际效果怎样?对于这些问题,导师建议我不去看现成的数据,而是通过实验自己找到答案。

  于是我在试验基地找来空白试验田,设置了多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迷向法进行试验。第一组是关于信息素使用时间(前期和后期)的对照,通过对照得出最佳的使用时间,让使用效果达到最佳;第二组是关于信息素和农药用量的对照,我们只知道信息素会产生影响,但具体需要多少用量可以与农药效果相近,就需要通过实验得出;第三组是对农药与信息素使用影响的比较,信息素的效果是否显著,这直接关系到它是否值得推广。

  接着,我在田间捕捉了梨小食心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苹果蠹蛾等几种常见的害虫,并在实验室提取了这些虫子的信息素。由于在前期实验准备时我们发现,试验田出现最多的是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两种害虫,我便选择了这两种虫子的信息素放置在试验田中。

  经过长达半年实验数据的对照,我终于得出了结论。在信息素使用时间上,信息素使用较早,且在害虫密度低的时候使用效果更佳,使用时间越晚越不易控制害虫的繁殖;在使用量上,每亩田只需几毫克的性诱剂就能和几十上百毫升农药的量效果相近,理论上说的“大量”,相对于农药的使用量来说几乎是九牛一毛;而在信息素在与农药影响的对比中,农药虽然可以迅速消灭害虫,但植物表层具有大量残留,也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以及造成生物链的紊乱,而使用信息素虽然在短期时间内效果不如农药的即时杀虫效果好,因为它只是通过生物方法逐渐减少了害虫的数量,但从长期看,害虫下一代数量减少后,不会发生变异情况和影响生物生态,农作物更不会有农药残留问题,总体来看非常安全有效。

  在后期与导师进一步的研究中,我又提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将信息素和农药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起来使用,不仅杀虫效果更佳,还可以在短期内减少信息素在推广初期的阻力。导师对我这个提议的评价是,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更加科学地灭虫,又在实际使用中切实可行。

  番茄花熊蜂一线牵

  在研究生物杀虫课题的过程时,我发现农药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不少自然界本来常见的传份昆虫如蝴蝶、蜜蜂等数量都迅速减少。而且随着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等封闭式种植的推广,植物授粉成了一个大难题,通常需要人为导入并释放。例如最普遍的番茄的温室种植就面临着这一典型的问题,由于番茄花构造特殊,分泌的花蜜量小,就连蜜蜂都不愿为其服务。这些年来种植者也主要依靠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授粉,不但花费劳力多,而且果实质量也差。

  那么除了蜜蜂,就没有其他传粉昆虫能为番茄花授粉了吗?带着这个疑问,导师开始带领我们为番茄花进行“相亲”。我们选取了蜜蜂、壁蜂和熊蜂这三种类型的传粉蜂做对照,经过仔细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熊蜂个体大,寿命长,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吻,对像番茄花这样的深冠管花朵授粉特别有效。而且,熊蜂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在蜜蜂不出巢的阴冷天气,熊蜂可以继续在田间采集。更重要的是,熊蜂不像蜜蜂那样具有灵敏的信息交流系统,它不像蜜蜂那样会拒绝具有特殊气味的番茄花,而能专心地为其采集授粉,在其为番茄花授粉之后,番茄的增产幅度高达30%以上。因此比起蜜蜂,熊蜂是为番茄花授粉的更好“对象”。

  虽然发现了熊蜂对于像番茄这类较难授粉的温室培育植物的贡献,但由于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国内并没有大量养殖熊蜂。而如果从国外进口,价格则贵得惊人,每只高达十元人民币左右,这会大大增加农业成本,很难大范围推广。不过导师也告诉我们,我国的熊蜂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好好地培养与利用,就能解决眼下的难题。因此我们下一步的计划便是研究熊蜂的人工繁殖技术,以使熊峰为番茄花等温室培育植物授粉成为可能。

  当儿时对于昆虫的好奇心变成实验室显微镜下的长久观察,我明白了昆虫学的真正意义。在以后的科研生活中,我希望能借助这些小小昆虫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文/小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