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乖,也很痛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溺爱,能量,乖巧
  • 发布时间:2015-08-07 08:14

  不中孩子的圈套

  前天遇见一个朋友,她给我讲了雯雯的故事。雯雯是她邻居的女儿,雯雯妈章雪(化名)是一名教育学硕士,她一直按照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知识塑造雯雯,看上去很成功。雯雯不仅聪明,而且非常乖巧,从来不给大人惹一点儿麻烦,这令邻居们非常羡慕。

  朋友也曾效仿雯雯妈教育孩子,但最终因为“狠不下心来”放弃了。原来,章雪有一个核心宗旨是,不中孩子的圈套。譬如,孩子摔倒后,第一反应总是看妈妈,同时撇着嘴要哭。章雪认为这是孩子想赚取妈妈注意力的办法,如果妈妈去抱她、哄她,那么孩子一定会哭起来,甚至妈妈越关注,她可能会哭得越厉害。抱她哄她就是纵容了她的软弱。所以雯雯摔倒后,章雪基本上不会管女儿,结果雯雯只是一开始哭了几次,后来就再也不哭了。至于打针不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第一次打针时雯雯没哭,章雪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就为女儿和自己自豪起来。因为她认为女儿超坚强,而这坚强又是她教育的结果。

  我问朋友,你们邻居有人学得来吗?她想了想说,比较少,心比较软的,都学不来,能学得来的,也是本来对孩子就能够狠得下心的。对孩子狠不下心来的父母,就接受不了这种所谓的科学办法。

  乖巧中藏着自卑和寂寞

  这让我想起了2006年我到莫斯科出差,在莫斯科机场的候机厅见到的一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长得像天使一样漂亮,穿着也非常精致。她的帅气老爸,在长椅上静静地读书。和我一样,他们也去叶卡捷林堡。在等待的近一个小时里,小女孩儿很想和爸爸玩。每次,她都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旁边,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对他说点儿什么。但她爸爸没一点儿反应,不说一句话,也不看女儿一眼,仿佛女儿所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仍然全神贯注地读书。

  女孩儿觉得有点儿无聊,于是离开爸爸,无聊地摆弄些东西。过了几分钟后,她忍不住又来纠缠爸爸,但爸爸仍然完全没有一点儿反应……这样过了约半个小时,她彻底打消了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开始自己玩,一会儿跳舞,一会儿唱歌。

  又过了半个小时,登机时间到了,这位爸爸合上书,把女儿喊过来,然后非常轻地拍了一下女儿的头,仿佛在说:你真是个黏人的小姑娘呀。小女孩儿羞涩地笑了一下,微笑中,有一点儿自责的成分,仿佛在说:爸爸,可我真是有点儿寂寞啊。

  想起这一幕,我的脑海中自动将她的形象和雯雯联系了起来,我仿佛看到这样一个无比乖巧的孩子在医院里打针不哭时的眼神,那眼神里藏着一种羞怯和寂寞。这羞怯和寂寞的含义是,我不好,我只会给大人惹麻烦;我好想哭,好想撒娇,但我知道,那样我在大人眼里就更不可爱了;这都是我的错,我一点儿价值都没有……

  章雪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女儿?我的朋友说,章雪认为,她小时候被父母溺爱惯了,有些娇气。她讨厌自己这一点,但觉得改变自己好难。于是,她希望女儿不要像她这样,她希望女儿能独立。想法听上去很好,但很可惜,她将依赖和独立彻底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调皮的孩子更有能量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父母牺牲自己的需要,去极大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最终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内在关系模式。

  章雪“不中女儿圈套”的做法是这种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即,她希望女儿不给自己惹麻烦,希望女儿独立起来。如此教育,雯雯就容易形成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内在关系模式。雯雯会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一直被忽视。因此等雯雯做了妈妈后,她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再也不要受自己童年的苦,很容易百般溺爱自己的孩子。于是,雯雯的孩子就拥有了和雯雯的妈妈一样的童年,而最终也形成了和雯雯的妈妈一样的性格。

  最后,我想说,所谓的乖巧是一种懒惰的逻辑。养育一个孩子太辛苦,所以很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一些,这样他们就可以省心很多。然而,心中充盈着爱与被爱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太乖巧的。相反,他们会醒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给父母惹麻烦。他们也会努力地表达自己的爱,不会轻易退缩。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会常常带着点儿嗔怪的语气说他们“调皮”,但如果你仔细聆听,会发现,他们的语气中还藏着一种骄傲,似乎他们很欣赏孩子的能量。这是不错的,因为有能量的孩子,比乖巧的孩子更健康,也更容易适应这个社会。

  武志红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14年7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