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你用心了吗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陪伴,疾病,家长会,焦虑症
  • 发布时间:2015-08-07 08:17

  孩子发泄不满的正确方式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她生姥姥的气,当姥爷问她:“姥姥呢?”,她竟然说:“姥姥死了!”我母亲听了这话很崩溃,含泪跟我说了这个事。作为老人她一定特别难受,我非常理解。可我认为,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她对死亡没有概念,那只是她发泄不满的话,并不知道对别人有怎样的影响。当晚,我和她认真沟通了一个多小时,我告诉她,说了这个后,姥姥会怎么想,妈妈会怎么想,将来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当天,她就向姥姥认了错,表示自己再不会这样。

  后来,我在墙上贴了一张很大的纸。我和女儿约定:每当她生气,想发火时,就在这张纸上使劲画,画什么、写什么都可以,让她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刚开始,不到一周,这张纸就被画得满满的,说明她经常生气。我跟她交流:遇到什么事情了?为什么生气?现在还能想起为什么生气吗?这时,她发现自己已想不起为什么生气,就觉得这“气”生得太不值得。渐渐地,这张纸一个月她都画不满了。

  我对女儿说,妈妈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交流,哪怕是做错事,只要她勇敢讲出来就不批评她,如果妈妈不在家她可以写纸条。于是,我发现在枕头下面、抽屉里都有她留的纸条。她写得很简单,比如说“妈妈,我今天没考好”“我今天心情不好”“你怎么还不回来”……这成为我们母女的沟通方式之一。

  孩子生病时的陪伴

  有一年圣诞节,女儿患肺炎住院,我赶到儿童医院,推开病房门,女儿正坐在床上玩玩具,头上扎着输液管,见到我怯怯地说:“妈妈,我生病了。”我当时也顾不得身边还有好几个医生和护士,抱着女儿就痛哭,孩子可能被我吓着了,也开始大声哭。

  看我这样,医生找我谈话:“你这样的举动只能增加孩子对疾病的恐惧,让她很难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孩子的心里,妈妈是最大的,妈妈哭了,她就会觉得生病好可怕,医生都很坏,要给人扎针,你带给了孩子更多的负面影响。”

  我认真思考了这件事,然后开始这样做:每次孩子生病,我第一时间告诉她,可能得去医院,不过放心,妈妈一定会在你身边,咱们认真检查,如果可以吃药治好的,一定不打针。即使打针,妈妈也会找一个温柔的阿姨,这样就会不太疼。女儿渐渐习惯了我的做法,每次去医院都会提醒我,别忘了去找温柔的护士,有了心理暗示,她打针输液基本不哭,还会说:“这个阿姨很温柔,不太疼。”当我生病时,会认真地和孩子说:“宝宝,妈妈生病了,每个人都会生病,这很正常,妈妈现在吃药,如果还不好转,就得去医院,你得监督妈妈吃药打针。”这样,在孩子的心里形成正确面对疾病的观念。

  克服“家长会焦虑症”

  有一次,我去参加女儿幼儿园的公开课,那天我和所有的家长一起坐在教室的后面,和孩子们一起听了一节自然课。开始,我情绪不错,女儿不断地回头和我笑,我心里感觉也甜甜的,没过10分钟我就发现问题了,女儿好像不太认真听讲,其他的小朋友都在抢着回答问题,女儿却好像置身事外,只是安静地坐着。

  于是,只要老师问问题,我就紧张,希望女儿能回答一个问题,哪怕只有一个。后来,我几乎是如坐针毡,看到其他家长不断地拍照,不断地伸出大拇指,那个瞬间,我多么期待她是优秀的,是出众的。

  下课后,我赶紧跑到女儿身边问她:“宝贝,为什么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呢?”女儿回答:“不为什么,不想回答。”这个答案是我最不想听到的,女儿竟然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想我当时的脸色一定很不好。那天晚上,把女儿送回家,我又返回幼儿园去找老师,我特别想知道女儿平时就是这个样子吗?老师听了我的问题,轻松地说:“您多虑了,您的女儿平时做事情非常认真,也很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她比较敏感,今天她被您吸引了注意力,她平时真的很好。”我仔细回想一下,在开家长会时,孩子的确在不断看我,一个3岁多的孩子心里,那个时候,一定是妈妈最大,一定恨不得钻到我的怀里,而我,并没有充分地理解孩子的心,只是以成人的眼光来期待孩子。

  这次家长会后,我又参加了两次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心情放松了很多,我不但注意女儿的一举一动,也顺便欣赏了下其他小朋友的表演,可能是因为我不紧张了,女儿也渐渐放开了。

  当妈妈,就是一个不断用心学习的过程,在犯错、改正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王芳

  (朱权利摘自《北京晚报》2015年5月23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