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堡的身世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汉堡,食物
  • 发布时间:2015-08-11 14:04

  车开在美国西部,无论风景有多震撼,只要进入一家餐馆里吃上一口,心情都会落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底层——那就是汉堡

  有人非逼我在英国的炸鱼薯条和美国人的汉堡里选一个作为“美食灾难”,想了很久,我还是选了英国的炸鱼薯条。因为汉堡这种食物虽然无聊得几乎影响美国旅游业的增长,但至少它的身世还是有那么一点说法的。

  普遍的说法是它来自德国的汉堡,于是就叫了汉堡。延伸出来的说法是当时欧洲的居民大量向北美迁移时,有一艘名叫汉堡——阿美利加的邮轮,船老板为了赚钱,在船上把碎片牛肉剁成肉末,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做成一种面包肉饼,于是这种食物就以这艘邮轮的名字而起名——“汉堡包”。当这些移民到了北美后,觉得那种饼既经济又实惠,便成了人们的日常便餐。

  如果遵从身世论,我们几乎可以从文字上就断定了这种食物的难吃程度——你指望船上那些半难民一样的人的味蕾有多可靠?你又认为一种因为经济实惠而发展出来的食物有多大的可吃性?

  当然我不想讨论那些高级餐厅里,用澳洲和牛和日本和牛的肉,手剁厚煎到六七分熟的汉堡牛扒,它们封存着鲜美的肉汁,身怀着高昂的价格,只是用两片面包遮掩一下光芒,就冒充起平民食品来了。这跟杰尼亚的weekend系列有什么两样?

  我想讨论的还是那种车开在美国西部,无论风景有多震撼,只要进入一家餐馆里吃上一口,心情都会落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底层的那种汉堡。它们通常有着庞大的尺寸,浇上可疑的酱汁,让难吃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无法掩饰,并且难以容忍。

  可汉堡说到底也不是欧洲人发明出来的,据说是欧洲人向鞑靼人学回来的。有个说法是鞑靼人——也就是当年的蒙古人骁勇善战,爱吃生肉。坐下来手起刀落进嘴就是一餐。吃生肉不难理解,原始人也吃生肉。但“爱吃”生肉就有点诬赖人的意思了,若不是行军打仗劳累繁忙没力气好好生火做饭,如果有米其林三星厨师随军做菜,谁“爱”吃什么生肉?无非是“能”吃生肉罢了。但即便在这个说法里,更接近鞑靼人吃法的欧洲菜应该是意大利的carpaccio,生拌牛肉才对。牛肉切了薄片,搭配各种香菜拌着吃。也有用马肉的,用鹿肉的,遇到材料好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大吃三盘。

  关于Carpaccio的由来也有故事。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在威尼斯一家著名餐厅Harry’sBar里,一位英国贵夫人因健康原因,医生建议她多吃些生牛肉。但周围贵妇又不好意思说“给奴家来两斤血淋淋的生肉呗”,又看到墙上挂着的一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Vittore Carpaccio的临摹画,那色泽偏红的笔触,像煞鞑靼牛肉。于是,每次点菜,夫人只需用嘴努努Carpaccio的画,侍应就心领神会。至今,Harry’s Bar仍在威尼斯营业,还特地将Carpaccio的画挂在最抢眼的地方,你去奴奴嘴,说不定也能成功。

  可汉堡里面那块是碎牛肉啊,于是又有人糟蹋人家鞑靼人,说是当年那些骁勇善战的骑士们把生肉放在马鞍下面,一边骑马打仗,四海为家,一边屁股颠着就把牛肉给坐扁成肉酱了,可鞑靼勇士们无所谓啦,捞出屁股底下的肉酱就吃了,还觉得挺好吃,就传到欧洲去了。

  欧洲人勇敢那部分就保留了这种生吃的方法,不勇敢那批人就把碎肉煎熟,夹在面包里吃。真想啐编造者一脸牛筋渣子。就算鞑靼勇士们真的从屁股底下捞肉吃,他们为什么要把肉垫在马鞍底下增加自己的骑乘难度呢?又有人硬说,减震啊。那么鞑靼征服欧亚大陆的铁骑数量有多少,他们是有多富裕,能每人分一大块牛肉放在马鞍底下减震用?军粮就多得吃不完了吗?何不干脆说潮州牛肉丸也是鞑靼勇士在屁股底下捞出肉泥捏成的呢。毕竟蒙古人也一统过我中华江山啊,这么算来,潮州牛肉丸还是元朝美食,多有文化底蕴。

  回归到人类食物历史上,在“食不厌精”这种态度出现之前,一切把肉切碎的原因,切碎做成饼,做成丸子的原因,都只有一个:好肉不够。所以那个关于坑移民的说法,反倒显得真实可信起来了。而且这个传说,也比“汉堡包是蒙古人屁股底下捞出来的”这种说法,体面很多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