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巴克:气候变化艺术家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米巴克,气候,艺术家
  • 发布时间:2015-08-12 11:58

  最早关注到气候正在变得越发极端的艺术家,将气候数据可视化,让民众第一次触摸并理解了气候变化过程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世界气候的变迁过程本来是漫长的,但目前地球上的这一代人却明显感到了气候变暖,并开始承受多发的自然灾害。“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100年我们将可见证海面上升1米或更高的事实。”科学家们预计,到2050年,如果气候变暖还如预期般持续,那么不同族群间的冲突发生率至少上升50%。

  关心气候的不仅有科学家们,美国的娜塔莉·米巴克(Nathalie Miebach)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气候艺术家”之一,她是最早关注到气候正在变得越发极端,并将这些数据可视化的雕塑家。她创作的题材大都和气候相关,从潮汐、龙卷风、冰雹到飓风,她的作品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最新科学发现和事实数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能够用彩色丝带、绳子、木头藤条、珠子这些看起来古怪无序的东西,以编篮子的方式创造一组令人震惊的雕塑作品,外形充满了科幻色彩。她还和音乐家们合作,根据气象数据谱写了音乐。

  如果只是称她为艺术家,那更是太低估了这位学霸的能力。她不仅是一名艺术家,早年在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科学教育双硕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学习了天文学和物理,原因是她对宇宙和空间、时间充满了好奇。这段经历给她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学会了看星相或是观察天体,而是让她能将那些与天文、生态、气象相关的抽象数据,通过自己的表达手段,诠释成了色彩斑斓、手工编织、激发遐思的三维雕塑作品,并给人类理解气候变化带来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视角。

  以艺术记录气候变化

  天气是大多数我们无法看见的分子运动的混合物,但这些变量相互间产生的神奇反应却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波士顿这个城市总是起风。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正在等巴士的时候就突然下雪了。看着雪花在我周围翩翩起舞,我才意识到自己甚少观察气流的运动。在多数情况下,你会看到物体随着风发生反应而开始运动,就像叶子是被风吹着飘动,而不是跟着风来运动。但是这些雪花很轻,它们就像小铅笔,在空中划出风的线条。”

  就是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候,却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气候产生的频率、密度和周期显著增加,所有大陆数以千计的生物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据瑞士再保险公司估测,全世界由于气候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每年高达3000亿美元左右。而从人类社会来说,每年大约有2亿人口受灾、7万人失去生命。“生态难民”已经数以千万计算,人类的健康也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

  犹如“温水煮青蛙”,缓慢的气温上升并不是轻易就能被察觉的。但身为艺术家的敏感,还是让米巴克观察到了气候变化造成灾难的严重程度:“2012年桑迪飓风席卷了美国东海岸,还袭击了古巴、多米尼加、牙买加、巴哈马、海地等地,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飓风在纽约港掀起的巨浪达到了13.88英尺,而1960年同样为一级飓风的多娜掀起的大浪要低了整整3英尺。那时纽约港的水位高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2.5英尺,比2011年艾琳飓风袭击时还要高出6英尺。” 于是,她在脑海里产生的念头是,“我要让数字说话,这是最真实的,诠释气候变化的根源,都在于一个数字的逻辑。”

  英国著名理论天文学家、数学家,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马丁·里斯曾经诘问,21世纪会不会是“人类最后的世纪”?人类只是40亿年进化的产物,必须采取更为紧急的措施,才能阻止不可逆转的气候变暖和生态变化。太阳已经照耀了45亿年,直到它的燃料耗尽还会有60亿年的时间。如果用一年来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进程,也就是说把地球诞生视为一月直到它毁灭为十二月, 21世纪只相当于六月份中1/4秒的时间——这象征性的一年中的短短一瞬。而21世纪的特殊性在于,这是首个人类可以用科技改变自身和其家园命运的世纪。

  米巴克在马萨诸塞州美术与工艺中心的支持下,与两位气候教育工作者一起,踏上了这段用艺术手法表现气候变化的征途。和大部分人一样,她最初依赖的资料也来自于互联网上的气象数据,她所掌握的知识也并没有超过普通人。“我很快意识到,我要真正表现气候变化,必须从理解天气开始.”她在科德角一个海滩上设立了气象观测站,不管晴天还是下雨,都忠实地去记录气象数据,长达14个月之久,这让她充分理解了气候变化背后自然与人为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除了自己获得的一手资料,她还利用互联网收集本地的、全球的、历史上的气象数据,让自己的发现能够放大到一个更加有地域广度和历史深度的背景里。

  突破科学和艺术的边界

  “我喜欢这些作品的一点是,它挑战了我们对哪类可视词汇属于科学世界,哪类属于艺术世界的假设。这个作品被放置在不同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你把它放在艺术博物馆,它就是一个雕塑。你把它放在科学博物馆,它就是一个可视的三维数据。而放在音乐厅,它就突然变成了一份乐谱。”米巴克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豪。

  要用静止的雕塑去表现气候这种复杂的运动过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气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东西,气候是我们大多数人看不见的系统的结合。当你感受海洋时,你需要让冰冷的浪花没过你的脚背,听到潮汐拍岸,看见白色的浪花渐渐消失,尝到海水咸涩的口感,这与你在书本上看到的枯涩的文字是完全不同的经历,只有切身的体悟才能让你发现、感知和记忆那份美。所以我用雕塑和音乐来描述气候变化,不只是让其可见,?并且可以触摸和听到。”

  米巴克的气象雕塑们看起来造型复杂,多彩斑斓,天文迷都不一定能看懂——其实,她的创作、翻译过程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在这些三维的气象雕塑上,每一个珠子和彩带都代表着一个气象元素,也可以视作一个音符。“在速记板上写下的这些数字时,我把收集到的和网上可查的数据进行模拟对比,然后从两三个简单的变量开始,截取一个周期内的数据,进行翻译与诠释的工作。这些可视化之后的数据,成为了雕塑和装置,就像用乐高积木搭起的玩具,却蕴含了大量的信息。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而且他们第一次触摸到了气候变化的数据,理解了气候变化过程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米巴克进一步介绍她创作雕塑和让数据可视化的方法:“我的表达工具就是这个由经纬线组成的篮子,这种表达的方式简单而高效。当我对纵轴和横轴赋值,我就能用积累的数据来编织其形态?。例如纵轴是一天里的具体时间,?所以一圈是24小时,横轴表示气温的范围,在此框架下,我就能把高潮数据、气温、水温和月相等相关的因素全部编进去。这些元素不仅仅组成了这个雕塑,也展示了二维图片无法展现的、元素间的行为关系。经纬线的材料我用的是芦苇,因为芦苇很有韧性,这就意味着需要由上面的数字去控制芦苇的形状,而不是我本人去随意控制。最后得到的造型,完全是通过气象数据或者说科学数据形成的。当你靠近它,可以看出它确实是一个由数字组成的复杂系统,我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除了制作成雕塑,米巴克的气象雕塑也可以变为一篇乐章。最近,艺术家对气象科学的表达方式又有了新的探索尝试,米巴克将这些收集到的数据和一些音乐家合作,创作成了音乐乐谱供乐队演奏。在她看来,音符的表达更加精准:“音符提供了一种更细致的、没有损失的信息翻译方式。这些乐谱都是用气象数据写成的,?每一个颜色,每一条线,都是一个气象元素,这些变量共同组成乐谱。音乐让我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加感性的因素,更加充满人文的情怀。在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密尔沃基交响乐团曾经演奏过我的一个作品。这对很多观众来说,颠覆了他们所认为的‘可视化语言是科学的一部分’,实际上可视化也可以是艺术,是音乐。”

  探索气候变化神秘的美

  很多人对这样另类的科学作品感到好奇,但对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科学,米巴克表示道:“我热爱与尊重科学的原因在于它的预见性、理性的精神和对一切的怀疑精神。艺术是一种更加模糊的诗意语言,去表达那种未知性和矛盾,它的方法看起来是愚笨的,比如通过视觉的表达方式。然而,科学和艺术都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从手段上来说,诗意与精确之间需要找到平衡的结合点”。

  她并不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矛盾,“很多人急于想撇清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至少想说明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但是艺术的包容性、开放度、流动性要大得多,也允许更多的争议存在。当我遇到一些科学家时,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那些科学家就像拿着笔刷的艺术家,靠着直觉,在模糊混沌中探索。因此在我的信仰中,艺术既是视觉的手段,更是一种思考的语言。你可以把艺术看作一个桥梁,在思考和思考结果的视觉化之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她看来,气候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通往科学,而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户,观察人类的思考和行为,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某些事情,就好比福尔摩斯的推理,缺失的、模糊的线索并不影响到最后的判断。“很多观众在听到桑迪飓风数据谱写的乐章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好奇。那段作品在钢琴上弹奏起来,经常会超过8度音阶。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温度、风速、中心气压逐渐变化起伏,到形成巨大的威力,从非理性的感受最后通往了理性的认知。”

  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米巴克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忠实的记录者。“作为一名艺术家,气象产生的数据是我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和素材。作为一名气象爱好者,我对气候数据研究得越久,越对它感到着迷,更加感到我对它的知之甚少。气象并不仅仅只有数据的冰冷的一面,气温、气压、风速、风向……它也是我们每一天生命的陪伴者,会随着我们的情绪而不断变化起伏,就如同很多人一定还记得9.11事件那天的天气。我还想继续和天气打交道。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会去观察北极圈和南极大陆的天气变化情况。”

  而对于气候变化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米巴克也表露出了艺术家眼中故意存在的“模棱两可”:“在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我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从我的作品中得到某个明确的答案。甚至有时候在完成一件雕塑作品之后,我会比以前感到更加困惑和困沌。但是,我知道提问本身并不一定为了找到那个答案,而是为了更好地看到它的神秘,追随它的美。在这个至为关键的世纪里无论发生什么,都将在遥远的未来产生共鸣,而且可能远远超出地球的范围。我希望用一种更加优美的解读和语言的表达,帮助大家去理解科学信息,理解系统和行为之间复杂的关联性,而这恰恰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

  文/陈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