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快乐”与端午“安康”

  今年端午节,我还像往年一样给亲人或朋友说声:端午节快乐!接着就有朋友来短信提醒我,“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祝‘安康’。”看后觉得自己又闹笑话了,或者今年不同往年?

  经了解才知道,有专家说:“端午节不能互祝‘端午节快乐’,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历史上的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投曹娥江,屈原投汩罗水”等等。至于是哪个专家无须深究,但我看后却释然了许多,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端午的起源和端午的演变过程。何况,屈原,伍子胥等都是传说故事,至于先有节日还是先有传说,学界仍有争论,但大部分民俗家认为,是先有节日之后,才有传说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他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因为端午节就成为一个祭祀性的节日。

  当然,我们也不难理解先人们给予端午节的悲情色彩,但我觉得欢快的成分和节庆的意义更大。悲情有纪念屈原之意,欢快有祛病吉祥之欢呼。我倒觉得端午节归根结底要回归到文化意义上,要不然这个节日也就失去了灵魂。因此,传承一种文化,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端午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既能传播屈原精神,也能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这些民风民俗,并不是一种轻佻的表现,而是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有利于历史走近身边,因久远而厚重,因传统而风俗,因情感而珍视,因文化而传承。

  在粽香袅袅中,在龙舟竞渡里,一次又一次完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仔细想想,如果端午没有欢快的一面,只有压抑的祭奠,端午还会流传至今吗?相反,插艾叶,包粽子,唱民谣,扎丝线,赛龙舟……正因为有了这些民风民俗的活动,以及极具中国味的节日风情,才增进了人们对屈原的了解,家国情怀才有了底色。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去关注,端午节三天假期过完了,大概很多人想的是假期而忽略了假期的由头。今年也巧中国的“端午节”遇上了西方的“父亲节”,架势大有外来“父亲节”完胜本土的端午节,就连被娱乐化的粽子“甜咸之争”,也远不如表达父爱如山的鸡汤来得凶猛。不是说父亲不重要或抵制父亲节。为什么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遭遇如此冷遇呢?甚至还出现如上述所列歪曲端午之说呢?究竟出于何因何故呢?本应该是端午节里包粽子传民俗,看到更多的却是“晒慈父”,个人确实有选择的自由,但如果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偏废,我们不免会觉得一边大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边我们的主流毫无作为。商家的一些行为可以理解。会不会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呢,就像在网上恶搞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样,难道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娱乐”吗?我们可以有牢骚,可以有偏见,但对如此歪曲和亵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及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担扰,难道还是杞人忧天吗?

  应该说当初之所以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假期,肯定有弘扬传统文化之深意,而事实效果,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普普通通的假日而已,根本看不到所谓的传统文化热。按理说端午节是我们共同情感和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一次情感寄托的大爆发。连传统节日都漠然不过了,还如何去记住并传承这些节日所承载的寓意呢?

  我们不能光会说泱泱大国,历史悠久,这个“悠久”是需要传承的,不仅要口口相传,更要身体立行,知道如何知行合一。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就是因为在这些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信仰与情感中,能够找到共同的“根”。

  ■文 李茂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