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竭与思想救赎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互联网+,大众创业,资源枯竭
  • 发布时间:2015-09-09 08:51

  当一座城市由盛转衰时,会有许多细节向你倾诉。10年间两次来到这座西北小城,落差鲜明。逛商场跟包场一样,高档时装的区域几乎只有店员守候;报纸上登出信息,近几年人口流失高达6万,要知道这座城市的总人口不过70余万;大约10年前,路上随时能看见悍马、路虎、超跑,如今所谓的“豪车”已经难得一见了;经济增速从全省领先到连年垫底,财政困难,公务员开始强制休假……

  这一切都是因为煤矿枯竭。遥遥领先的城市各有各的风采,而资源枯竭城市都是相似的。巨大的地下财富,既是祝福也是诅咒。中央从2007年开始关注这类城市,“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这14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

  此后陆续公布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名单越来越长,目前中国共有118座城市出现在这个悲伤的名单上,转型成功与否不仅是这100多座城市、过亿人口的未来命运,更关涉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资源战略和经济前景。

  相比资源早已枯竭的铜川,前文提到的小城是“幸运”的,在优质无烟煤尚未彻底掘尽时就入选第一批名单,一方面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一方面煤炭涨价,开采进入最后的疯狂。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日子,小城也是兴旺的,大开大建政府项目,大资金投入生态建设。客观地说,中央财政给予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特别的财税政策,本意就在于帮助资源枯竭城市休养生息,使其轻装上阵,赢得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尽管中央已经意识到,这类城市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但多数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几乎是无所作为。地方政府对政绩的热情、干部考核体制、复杂的经济形势,诸多原因使得小城把注意力放在了几家大型企业归属权的争夺上,放在了一些让政绩闪闪发光的项目上,对新兴产业没来得及做出太多设计。

  许多资源型城市地处西部或西北地区,本身地广人稀,不具备辐射能力,工业门类十分单一,缺乏服务业。这些基本条件使得他们比较难参与到这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

  在理想状态下,转型应该在枯竭之前就未雨绸缪,在红灯前转弯。但几乎全人类都缺乏这样的觉悟。资源没了,又踩不上时代的节拍,难道许许多多的城市就要变成类似美国的“鬼城”,或者整城迁移,人去城空?资源枯竭的城市还有第三种命运,涅槃重生。除了著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北九州等成功的转型案例,国内城市如焦作也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只是相比长长的名单,转型成功的案例目前还是太少。

  任何一种产业都不能永远担当主导产业,衰退的过程就是被替代的过程,这是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资源枯竭城市原有结构的刚性特征会产生大量沉没资本,这势必会影响资源产业的退出,这也印证着“壮士断腕”说。可以通过在原有产业之外发展新产业的方式,逐步降低原有产业的相对比重,将原有产业中可通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房屋)以及可以流动的要素(如资金、劳动力)逐渐吸纳过来;或者在原有产业内部实行改造,通过将新的产业技术要素注入衰退的资源型产业中,开发资源型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新功能。这样一举两得,既发展了替代产业,又保持了原有产业相对平稳过度和衔接。

  以优质无烟煤为例,在中国,这种资源只是作为比较好的燃料,然而在发达国家,优质无烟煤可以作为工业原材料深加工,价值数百倍放大,石墨、稀土、石油等资源更是如此。无论是产业延伸、产业替代或是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也不管城市现状如何,都不能轻言失败或放弃。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奇迹发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不能因为它老旧、常见,不如新话题有趣、吸金就减少了关注与关心,因为名单上的城市和更多没有进入名单但问题相同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地图上代表着各类资源的三角形或梯形符号,它们更是数量过亿的中国人承载着今日生活、寄托着明日梦想的家园。

  记者部主任/孙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