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硅谷: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青岛,海洋科研
  • 发布时间:2015-09-09 09:39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党的十八大为创新指明的方向和路径,作为经济活动参与各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

  但事实上,从创新的资源来源看,我国企业70%的研发费用来自政府。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仅有25%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75%的企业没有专职的研发人员。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往往占利润的3%以上,苹果公司甚至达到8%~10%,而中国公司的平均值是1%。从创新者队伍来看,我国研发人员并不少,但主要在科研机构,不在企业。美国80%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企业,我国只有20%多一点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企业。

  对于青岛而言,海洋科研的优势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大院大所、科研人才的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但要把这座“海洋科技城”变成真正的“海洋产业城”,还需要让更多的企业成为“海洋+”创新主体,基础研究要搞,服务体系也要建,协同创新,才能走出一条从知识高地向技术高地、产业高地进化的路径。

  作为青岛市“三创”的重要载体,蓝色硅谷在鼓励加大科技研发之外,更大力帮扶实现成果转化。增强科研应用性与提高成果产业化,打造出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目前,已经有一大批掌握最新海洋科研成果的高科技企业进驻。

  “飞鱼”领游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是落户在蓝色硅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一个优秀代表,也是一家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整合创新资源”原则的企业。他们所自主研发生产的水下机器人“飞鱼号”,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总经理马秀芬从十多年前开始代理国外水下机器人产品销售,她说:“代理的机器一旦出了问题,国外就用技术掐你,维修周期长,花费又多,客户受不了,我们公司自己也忍不下去。所以,我下定决心投入所有资金,就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我就是想让中国人用上性价比更高的国产机器人。一路坎坷走到现在,我们生产的‘飞鱼号’微型水下机器人填补世界空白,我们从产品的质量、性能,到售后的服务、保养,做的都比外国公司好得多。”

  经历了没有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的困境后,马秀芬组建并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攻破了一项项技术难关,不仅实现了水下机器人国产化,稳坐该行业国内霸主的位置,还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罗博飞公司水下机器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据罗博飞总经理马秀芬介绍,2014年,全世界水下机器人硬件市场规模是1357亿美元,但是中国的市场份额几乎为0,一方面是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罗博飞则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马秀芬对罗博飞的未来有着清晰的思路:“首先,这个行业的市场好,我们填补了空白,要做就做NO.1;其次,我们有着自己的五年计划,通过整合资源,与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合作,从头研发,实现从科研向市场化的转变。”

  在公司成立之前,马秀芬就从德国请来了汉诺威大学的博士范平,他曾是国外厂家在中国的技术支持。如今,这个只有28人的年轻团队,仅研发人员就有19个,由海工专家、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海归博士及多名高级工程师组成。

  他们还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了“海洋装备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生物资源基础研究上开展了合作,与在基础数据方面排在全国第一的中国海洋大学也进行了合作。正是凭借自主研发和这些技术支持,罗博飞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拥有了15项国家专利,3个系列7款产品,2015年至今,罗博飞已经接到了4000万元的订单。

  为了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罗博飞还与蓝色硅谷联合打造了“熔钻创客空间”,定位于为立志从事渔业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装备领域的创业者打造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为创客的创意实现、产品销售、人才培训等提供支持和服务。

  投入1900万元,自建中试中心也是罗博飞作为创新主体所探索的一个重要尝试,马秀芬认为,做成果转化必须脚踏实地,变不成实实在在产品的想法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必须要能用到实际中。“我们可以把关于水下机器人的产品创新想法设计出来,然后到加工中心去试一下,看到底能不能行得通。不是所有的创意和想法都能转化成成果,这些点子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际检验”。

  罗博飞是青岛本土创新创业企业的一个样本,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说,政府在土地、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是公司能够发展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这样的企业都蓬勃发展,形成产业链条。2015年7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海底科学的重要奠基人金翔龙院士来到罗博飞考察,指出我国目前海工装备领域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产业链,这深深地触动了马秀芬,她说:“以水下机器人为例,几乎每一种零部件都需要我们自己来设计生产,不是我们不想买现成的,而是国内根本没有企业做这块,形不成产业链,自然也形不成产业规模。”

  马秀芬介绍,罗博飞公司主要是做物联网信息与技术的采集、分析与服务,是基于海洋+物联网的水产养殖云平台智慧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水下机器人只是信息采集的工具,但机器人这种硬件感知层的技术孱弱,极大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是仅靠一两家企业独力解决不了的困局。“希望更多有志于水下机器人,有志于海工装备的企业,也能来到蓝色硅谷与我们为伴,我们不害怕竞争,我们怕的是没有产业集群。”

  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与罗博飞的水下机器人技术一样,青岛海大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也拥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电驱动膜法海水淡化设备,作为这项高新技术的研发人和转化者,青岛海大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聪组建的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均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水综合利用工程中心。

  2015年4月10日,海大北方完成二期改造的NEE-A型海水淡化设备是其最新的成果转化产品,它充分体现了电驱动膜海水淡化技术在常压下运行,相对于传统的反渗透工艺所需的高压运行条件,具有危险系数小、设备稳定性好、噪声低、震动小等技术创新优点。尤其是,传统反渗透膜使用后需化学药品清洗、浸泡维护,而电驱动膜长期停运采用清水浸泡维护即可,更是这项技术的过人之处。

  刘瑞聪研发的这项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国中小型海水淡化电膜技术及装备的空白,也对我国海水淡化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还使得蓝色硅谷海水淡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升到了国际领先的新高度。“我们的小型海水淡化设备,专门针对小型的渔船,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我们在技术上有优势,市场又缺这样的产品,一旦产品走向市场,肯定是有前途的。”刘瑞聪说道。

  刘瑞聪一直笃信科研成果要“拉到市场上来遛一遛”的道理,他认为科研在实验室里容易,真正成为产品,走向市场却不容易,所以只有企业才具有最强大的创新动力。“凭着自己的技术,到市场的大海里去游泳,淹死了那是我们的问题,但是能够活下来的,肯定是值得推广的成果。”刘瑞聪说道。

  为了更好地扶持创新创业的活动,海大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大学工业水回用研究所共同创办了“深蓝创客空间”,这是一个针对“海洋创客”的创客空间,其目标是“立足节能环保,发展海洋科技”。创客空间引入了多家投资方,对一些经过论证、有前景的项目进行公益性小额注资,提供节能环保和海洋科技领域的专业型创业辅导。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微观基础,在蓝色硅谷有很多像罗博飞、海大节能环保这样的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研发团队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把他们的才能进行合理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创新者进入企业,研发资源和资金来自企业,才能引导和实现一场大众参与的创新。

  本刊记者/郭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