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 来源:新智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淘宝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09 15:24
“互联网+”中的“+”指的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在这个过程中,其成就了一批中国互联网优秀公司。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过往20年中,互联网与广告、零售、银行、通信等传统行业的结合,造就了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优秀企业。
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和宝贵的经验。
互联网+零售业,网络零售释放内需潜力
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我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互联网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对于国家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统一而庞大的国内市场是美国19世纪经济增长的独特要素之一,庞大的市场规模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收敛促进了美国的发明创新,并连同资源丰富这另一独特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了技术领先优势,从而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
在我国,市场化三十年,统一规则下的全国大市场依然困难重重。
分割的市场、高昂的中间成本与扭曲的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流通体系低效,同时严重抑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而互联网天然具有跨地域、无边界特性,架构在互联网之上的电子商务也具有跨地域、分布式、在线协同的特点。
当线下各省市、区域分割严重的局面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时候,互联网通过其“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巨大的制度与政策落差瞬间抹平,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这里的“统一”,是指统一的准入条件、交易规则、信用制度、IT服务、金融及物流体系等。
网络零售释放巨大内需消费潜力。
研究发现,我国西部的人均收入是东部的一半,人均批发零售营业面积只有东部的1/4~1/3,中西部地区商业设施的严重欠缺极大地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
网络零售从新的商业基础设施、交易结构等全面提升交易效率,推动了我国流通业整体转型。
商业基础设施有三个层次:信息通信、物流仓储、交易技术。
其中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核心,其变革逐步推动物流仓储和交易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变革。
以铁路、公路、仓储等实体资源为核心的物流仓储向智能仓储网络升级,交易技术从有形市场、现金支付柜面转向无形市场、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
商业基础设施的更迭和交易结构的改变,大大提升了中国流通业的交易效率。
中国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大大释放了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内需消费。
例如,2014年上半年,网购消费金额增长最快的前25个县,同比增速均超过200%,其中13个来自于西部省份,6个来自于中部省份。
预计未来3~5年,得益于中国日益完善的通信网络和庞大网民数量,我国电子商务还可以保持30%~40%的增速。我们相信,在国家经济“降速转型”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对“扩消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互联网+批发业,产业集群线上转型
当传统批发市场遇上互联网就催生了“在线产业带”这一新型业态。
在线产业带是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在互联网上联网的一种映射和延伸。
它汇集生产厂家、渠道商、淘宝买家、消费者、政府、第三方服务商等多种角色,可以帮助卖家提升竞争力,也可以帮助买家直达原产地优质货源,从而降低整体成本。
到今天,全国估计有各类产业集群数千个,行业覆盖广,经济规模大,显著推动了国民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发展。
《纽约时报》曾对中国做了这样的报道:“从纽约到东京的买主希望能够一次性采购50万双袜子、30万条领带,或5万件36B的胸罩
“中国强大的新型专业化城镇越来越成为最适合下订单的地方
“在那里,集群或网络中的企业相互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发展技术,共享集中性供应中心的便利。”
2014年4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在线产业带:为中国制造赋能》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2个在线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其中101个产业带和专业市场已在1688在线产业带开设专区抱团登陆,覆盖广东、江苏、浙江等19个省市地区,涵盖服装、母婴、数码、食品、百货、原材料、机械、包装等16大产业。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随着网络零售和移动网购的异军突起,企业之间的在线批发交易也迎来爆发性增长。
同时,由于网上超过90%的卖家没有工厂,因此寻找产地源头好货,减少中间商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在线产业带的出现,实现了地域性大规模买卖的直线沟通,这不仅加剧了我国在线交易的趋势,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走入整体式升级的一个标志。
在线产业带也加速了传统产业带的电子商务进程。
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被电子商务的洪峰裹挟着前进,不前进就只能被迅速淘汰。
传统销售模式是在产业集群附近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但在互联网冲击下,批发市场辐射范围逐步缩小,增速趋缓。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众多国内制造企业外贸订单减少,贴牌加工企业陷入无品牌无渠道困境,转型实体销售又成本过高。
因此,在线产业带不仅为传统批发市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专属商业平台,也为制造企业通过电商渠道打开内贸市场开辟了新的渠道,这也从整体上加速了传统产业带的电子商务进程。
另外,在线产业带将加倍带动我国区域产业化的发展。
在线产业带的出现,不仅促使我国已成规模的传统产业带形成电商升级和转型,更为不少区域内产业走向整合与抱团指明了方向,从而充分带动我国区域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预计,未来产业化电商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又一发展主体。
互联网+制造业,柔性化生产加速
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
C2B模式要求生产制造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
这与传统B2C商业模式下的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
生产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的推动式生产向市场需求拉动式生产转变。
拉动式的生产并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预测,关键是供应链的各方面更紧密的协同,以实现更加“柔性化”的管理。
所谓“柔性化”是指供应链具有足够弹性,产能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单、补货也能快速做出来,而且无论大单、小单能做到品质统一可控,成本相差无几、及时交货。
对企业而言,柔性化供应链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销售机会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库存风险。
销售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在大众营销、大批量分销订货、同质性消费的模式下,不可能产生柔性化生产的需求。
而互联网确实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也催生了新的销售模式和生产方式。
目前,在淘宝网上,“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以服装业为例:在消费端,淘宝网上固然有一些单款销售数万件的服装,但长尾效应也越来越显著,一款女装销售百余件,在淘宝网上就是一个很普遍的现实。
这意味着,企业生产体系必须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个性化需求。
在生产端,从纺织机械来看,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开始对数码印花、数控裁床、三维人体测量仪等适应于柔性化生产的设备,加大了引入力度。
从软件来看,诸如爱科在线的服装自动排料服务,以SaaS(软件即服务)方式推动着中高端软件走向普及化。
从生产方式来看,原来的服装企业大都采取捆包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但部分服务电商企业,则越来越多地开始采取更适应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单件流或小批量转移。
事实上,不只是服装业,互联网上大量分散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势,持续施压于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端,并倒逼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具备更强的柔性化能力。
并将进一步推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产业,使之在响应效率、行动逻辑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适应快速多变的需求。
拉动式生产、柔性化供应链对于企业价值巨大。
但在过去30年里,只有极少数企业有洞察力也有资金采取这种模式。
他们是制造业的丰田、流通业的沃尔玛、服装业的ZARA。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对终端数据的掌控、敏捷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远高于竞争对手的营业利润率。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要实现“拉动式柔性供应链”耗资巨大,注定只能成为企业巨头的专利。
如沃尔玛80年代的卫星,ZARA90年代的POS、SAP,动辄几亿美元以上的lT投入,让中小企业可望而不可即。
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由于交易、营销活动的在线化,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细分,选定目标客群,评估天花板。
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预测市场,而是可以用小批量来测试市场,再利用灵活的试销、AB测试等方式,从销售相关数据中找到潜力款,然后根据生产周期与销售周期多频次小批量补货。
最重要的是,在市场需求发生突然变化的时候,以数据驱动的C2B柔性供应链,可以灵活应对。
电子商务倒逼制造业转型的另一方面是推动制造业在线化交易。
这方面,阿里巴巴的“淘工厂”项目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淘工厂是阿里巴巴搭建的电商卖家与优质工厂的桥梁,旨在帮助工厂实现工厂电商化转型,打造贯通整个线上服装供应链的生态体系。
连接电商卖家和工厂,将懂电商但不懂供应链的电商卖家,和懂供应链但不懂电商的工厂连接起来。
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