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
- 来源:新智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带一路,贸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10 07:55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从提出到呈现出大气象还不到两年时间,这在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极其罕见的,其对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影响之广、影响之深远,也远非我们目前目力所及,伴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研究理解将会不断深化,围绕“一带一路”,国内与国外的研究也将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多个领域不断展开。
很多人就有疑问说,“一带一路”研究不是你的专业,怎么出这样一本书?这跟我的经历有关,我本身的经历就比较复杂,曾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上世纪90年代还在国家体改委工作过,也在劳动人事部工作,所以知识结构显得比较特殊,特别是还在西北也工作过,改革开放初期,新疆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具有强烈历史感的书籍,我对此非常有兴趣。在经济日报工作期间对经济也有研究,当时隐隐约约地涉及到“一带一路”中的各种问题。
丝绸之路,一个在世界经济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永远闪亮的名字,究竟是辉煌的过去还是未来的繁荣?在中国的历史上,丝绸、瓷器、茶和马匹是流通其间的四种大规模交易产品。交易链最长的是丝绸,处于价值链顶端的也是丝绸,这就是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的根本原因。说到底,丝绸是一个重要的贸易符号,而且是有生命的贸易符号。它代表着很长时期亚欧贸易的繁盛与繁荣,也会代表未来亚欧与世界贸易的进一步繁盛与繁荣,在新的生命周期里再次复兴。
贸易都是官方贸易,私人贸易在历史上很少记载,这从丝绸贸易的本来面目严格来说我们还看不清,并没有看到我们现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全貌,这说明从文明商品当中流传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国丝绸之路很受欢迎,但没有跟贸易相关,恰恰有时候贸易避免战争,贸易不满足的时候容易引发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研究,有必要把这些讲透。里面最主要的问题,除了“共商、共建、共享”之外,还要“共有”,因为丝绸之路不是一国拥有,其次,能够形成共同地缘财富的共识,这对于我们的理念和战略推进有很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丝路发展再次复兴,丝绸之路再次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也充分体现了东方发展的战略智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不胫而走,沿线五十多个国家响应参与,并与他们各自的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成为一种共同的战略取向,形成一种活泼的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实践,这是空前和罕见的。
中国有句谚语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谁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也不会是“零和博弈”,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深度合作,才能产生“一加一等于二的叠加效应”,甚或“二乘二等于四的乘数效应”。
“一带一路”发展构想不只是一个理论,而且具有深厚的内容与内涵。平等互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其灵魂,“共商、共建、共享”是其追求,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这五个通则是其方法论。
对于企业家来讲,真正要研究的是怎么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最关键的是文化,“一带一路”的历史,就是中外物质交流、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必须要跟上去。总而言之,软实力是“一带一路”走远的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产生误解。只有交流,才有成果,才有未来。
【嘉宾观点】
要用“新视角”看“一带一路”
郑砚农:新丝路建设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输入巨大的正能量,冯并先生广阔的视野与深刻独到的解说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的重要背景。“一带一路”不能仅仅当做一个口号,怎么落到实处?“一带一路”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我觉得“一带一路”需要和“亚投行”连在一起看,“亚投行”是“一带一路”的基础和引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设想顺应了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和发展的潮流,“亚投行”作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平台,能够帮助“一带一路”不断深化互联互通建设,提高“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能力和分散投资风险,并平衡多个国家在该地区的利益。这将帮助拉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对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也必然带来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
其次“一带一路”也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一种大战略,“一带一路”是很好的众筹模式,把全世界的资源进行大的整合、优化和组合。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分享经济、粉丝经济、共生经济等形形色色的热点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真正理解移动互联对于商业逻辑的颠覆性影响。而“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一种公共外交战略,是政府主导下的民间外交,现在我们缺少的是通过经济合作、贸易合作来促进外交。
曲志东: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体育本身就跟文化紧密相连,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身体本身就是文化的基础,人在竞技体育当中体验到的生命提升的感觉,就是一种文化的感受。体育和文化,两者是水乳交融的。举国体制是我们成功实践的经验,上世纪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展示的时候,体育一枝独秀,确实给那时期的中国人民带来很多心理和精神上的鼓励。每一次金牌的获得每次领奖都让人感到扬眉吐气。进入到21世纪之后,体育更多领域我们能展示在世界上的越来越多了,老百姓更关注的不是一两个冠军的问题,更多的关注是自身的健康,这也是一种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建立在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做出的战略,在“一带一路”中,体育如何拓展非常值得思考。
“走出去”应做好风险防范
孙宪法:一带一路”以前叫“走出去”,在当下,“走出去”的方式非常重要,是销售商品还是输出资本?还是输出技术?这个问题我们要想清楚。“走出去”靠什么来赚钱,海外资产安全怎么保证?如果没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企业“走出去”以后很难权益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出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过去中国经济向外走,主要是产品的输出,通过贸易的方式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向外输出。而此次提出的产能合作则是产业的输出,是能力的输出。另一方面,产业输出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本着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国的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去,同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制造能力。
苏惠娟:“一带一路”是全球跨国公司国际竞争最薄弱的地区,正是因为具有高风险,国外的大企业不愿意去,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完成脱胎换骨转型的机遇。我们担心央企“走出去”国有资产怎么保护好,怎么“走出去”是一回事,“走出去”后资产怎么保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怎么管控好这些国有资产?把资产做好做大,也是一个问题。“走出去”企业应做好风险防范,比如通过和当地融合方式,用本土化方式回避政治风险带来的危害;配备深知当地法律的工作团队,应对可能面临各种法律问题;及时关注各地的有关安全形势信息,及时对产业布局和区域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由于各种各样的安全因素,可能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借助重要的避险工具回避企业之间商业信用问题带来的损害。
从故事开始更容易打动人心
李志军:海外传播的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参与实施的成效,“一带一路”要实现愿景到行动,首先愿景就是一个故事,从故事开始更容易打动人心。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智库、政府、企业、媒体这四大主体缺一不可。政府与企业是“一带一路”之两轮,专家学者和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撑,而媒体则为“一带一路”插上翅膀。然而,目前这四大主体资源呈现碎片化状态,无法形成合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如何统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力量是攸关全局的一大关键问题。
傅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目前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仍心存疑虑和误解,国际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关键点。与中国过去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强调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如果没有民心、政策沟通的软联通作为支撑,硬件联通、重资产的“走出去”都会面临很大问题。
我们注意到,在“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的文件发布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观。就是说,我们理解广义的文化,一方面要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文化如何去共生共荣。
“共有”的心态很重要
李徽:所有长期稳定的协作,都是以共同的价值观、相通的文化背景作为基础。由于沿线国家条件不一,利益诉求或有不一致,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具备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把平等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为其不可动摇的存在基础和生命线。构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稳定的经济命脉,在做好经济合作的同时,能不能够在沿途地域去构建共同的文化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还只是看到丝绸之路历史上辉煌的东西,对于我们的价值还不是很明显,应该从整个人类历史上去借鉴经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未来更多地要面对年轻人群的需求。
朱海东:“一带一路”战略要有基石,心胸要包容,要有“共有”的心态,没有“共有”的心态跟别人团结无从谈起。“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定位,不但是探索国与国合作的新模式,也是探索全球治理、塑造另一国际秩序的新模式。因此,中国国民更须有心怀天下、同舟共济的胸襟,在寻求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沿线国家共同利益,以“是中国人,也是地球人”的气度和包容,更多参与全球性的议题,并为此作出应有的、力所能及的贡献。
张小岩:丹麦一家家族企业公司70年一直专注做水泵,从爷爷开始做,到孙子一直在做。他们不做别的,70年把这个产品做到了全球第一。这种企业在中国太少了,因为在中国发展机会太多了。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中国企业也应该有这样的长远的眼光和静气。
“一带一路”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
王珏:听了冯老的讲述,看到这本书,有些惊喜。我们在做云海桥系统的时候只想到在国家工业领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在通过了解“一带一路”战略,打开了视界。如果能借助“一带一路”,在进入互联网领域,我们的这套系统的意义就更大了。也就是说借助文化、科技、工业结合,融合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可想象的空间也更大。
我们现在做的软件是工业云服务平台,而服务是无国界的,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天飚:我对中小企业关注比较多,8年前回国创业,搭建了一个中小企业创业平台。中小企业在创办的过程中,它的资源是比较狭窄的,但其他方面有优势,需要有个平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我感受很深的是中国中小企业自身生存能力很强,有些事情大企业做不了的,而中小企业可以做,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中小企业伴随大企业“走出去”效果会更好。
杨为民:在“一带一路”中,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探讨和思考。年轻人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能让年轻人在“一带一路”中参与进来并且发挥作用?科技在“一带一路”中怎么发挥出来?互联网在“一带一路”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一带一路”形成的文化理念等等,如何去传播?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如何“走出去”?怎么运营?政府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石松:“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巨大关注,目前相关消息一直是国内舆论的焦点,几乎每时每刻都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出来,百度搜索“一带一路”关键词,显示约有2550万网页。但目前还没有相对深入易读的权威书籍出版,这正是我们出版《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这本书的大背景,其实这本书也是冯并先生多年经济研究成果之一,资料丰富,观点中肯。由于作者长期从事经济类媒体工作,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书中包含最新的具有前瞻性的相关资料,可读性强。在我看来, 相比同类书,本书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对规避和消解“逆向全球化”所起的作用;“一带一路”的几个重要的发展走向;“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等。该书确实是一本能够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中国制定相关国际战略提供有益的参考的好书,值得政策制定者及实施者加以借鉴。
冯宗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中,需要颠覆我们过去的传统思维,比如,用互联网思维、分享经济的模式进行创新。分享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它更不是一个乌托邦,共享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一面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商业模式,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有巨大的能量,它会产生很多的伟大的公司,世界也将因此而不同。
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 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