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卖手机不再是一门生意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APP,刚需
  • 发布时间:2015-09-14 09:44

  在选择丰富多样的情况下,让用户形成对产品的认知,能说出愿意花真金白银购买的理由,这是营销定位理论的核心。

  在PC互联网时代,只要能做出个小软件装在用户电脑里,基本都能干出点成绩,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做工具。但是到了现在,很多手机APP无法让用户形成品牌认知,即使想办法诱导用户点击,或是通过预装来推广,到最后效果都很不理想。

  智能硬件更加典型,因为智能硬件再怎么好,也需要用户花掏钱买回家,再牛的智能硬件公司也不可能一天卖出一百万个硬件,软件倒是可能一炮走红。像足记、脸萌这样的APP,一天能有一两百万的下载量。

  在这种情况下,定位理论的重要性又重新凸显。

  做智能硬件,最大的机会不在于竞争,而在于找到一个小众市场,准确定位,建立起用户认知。

  比如万能遥控器,乍一听让人很兴奋,但它绝不是刚需,而且就算能解决一些小问题和需求,人们也未必愿意为此花上400元(如果免费的话可能还会试一试)。很多创业者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做硬件而做硬件,从而把某些需求无限放大,甚至声称要创造需求。

  很多智能硬件犯的错误是什么?就是把一些在特殊条件和特殊场景下的需求,放大成了广义的、普适的、大众的需求,而做了一个产品。这是以己度人。

  什么是刚需?如果我现在把大家的运动手环都拿掉,你会跟我急吗?不一定吧。如果今天空气不错,家里的污染没有那么严重,你没有开净化器,你也不会着急。但如果我现在让大家把手机交上来,只要20分钟,很多人不能刷微信、微博,肯定就着急了。判断刚需特别简单。

  智能硬件产品一定要满足用户的刚需和痛点。我认为智能硬件分两种,一种是能解决刚需、并且也有痛点的。它不一定是大众产品,更可能是瞄准一个特定的人群来提供服务的。这类硬件完全没有必要打价格战,因为哪怕把价格降到最低,不需要的人还是不需要,即使你免费送,有的人还嫌家里没地方放。你只需要想办法做好体验并提供合理价格,确保良性循环,后续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就可以了。

  而另外一类硬件产品,实际上很难独立成为一个业务,因为卖这样的硬件不再是一门生意。我认为在未来,手机、电视、盒子,甚至手表都可能是这一类产品,它们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用户,是一种广义大众型产品。这样的产品本身会越来越没有利润,但是能变成你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比如乐视通过各种补贴,把电视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你,你一开机就发现,乐视跟你的关系才刚刚开始——从开机广告到乐视的节目单,电视只不过变成了乐视跟你之间的桥梁,这跟你在手机里装一个乐视APP的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控制力会更强。

  关于后一类硬件的价格。当年我让杀毒软件免费时说,我不光动了金山、瑞星的奶酪,我还有2500万元的收入。而最近我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大家做生意都换了一种做法,不是免费的问题了,都在倒贴。有人说最近北上广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了很多,因为全世界的VC投了几百亿美金,基本都补贴给北上广人民了。既然这是革命的风潮,那么,硬件免费的观点是不是也已经落伍了。

  周鸿祎(360公司创始人、CEO)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