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抒写岁月年轮——记油画家孙景波的艺术人生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孙景波,油画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57

  孙景波与绘画结缘,一往六十年!他可以为了一个绘画命题,不分昼夜地研究史实资料,跑遍能够找到的资料室和图书馆;他可以因为一个忽现的灵感,乘兴画到凌晨两三点钟而忘记自己年过半百;他的大半生都在拿着画笔抒写岁月的年轮……

  1945年,孙景波生于山东烟台牟平。母亲十二岁到绣花厂做童工,闲时以绣艺传于乡邻。孙景波常常跟着妈妈学习描画,从小就喜欢在墙上、地上乱画。孙景波回忆说,自己的画家之梦,就是从那时萌芽的。

  1972年,孙景波的油画《阿细新歌》入选全国美展。后来到北京加入“改画组”,得以结识一批名家,受益匪浅。1986年,孙景波赴巴黎美术学院进修期间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回国后至今,孙景波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景波其人,才思敏捷且善辩,好学问、勤笔耕,是个吃得了苦、受得住怨、经得起磨难的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朱乃正如此评价孙景波。

  生命是多彩的,艺术也因此多样。孙景波在艺术的领域里,大胆地转换主题,开拓思想境界,同行称他为“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博学多才,具有深邃的哲理思维,又饱含着诗人的灵感,还具备史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大地上的民众无比热爱。现代中国艺术家、教育家张仃先生曾录司空图语题赠孙景波:“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确,孙景波于绘画的兴趣十分广泛,他说自己“于绘画而言,什么工具都想试试看,什么画法都想学学看,什么题材都想碰碰看,古今、东西,心无时空界限,兴因境生,情不自禁——人物、风景、历史、风俗、文学插图,见异思迁,触类生变。”他的好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鹏说:“平日里,他喜欢用油画材料和工具进行写生或者创作,但骨子里却掩饰不住或者说常常显露出来的是,得自中国传统绘画骨法用笔——线、造型、气韵生动——诗性思维的陶冶。”

  2009年,孙景波创作了长近10米的《西北望秦川》,拟以秦川的自然“意象”直抒胸臆,有远望之势、近望之色、细望之物、极望之景,汇聚了广袤大地之意象群,是自然的感发,是隽永的情思,是综合酝酿后艺术化了的情意,是“荡胸生层云”的人格与意志的自然流露,形成了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在这里,孙景波不是一个作形而上学玄思的哲学家,而是直面可见、可度量、可捉摸的由形色光影所构成的世界。

  从《阿佤山人》“类壁画”的毕业创作,到《黄鹤楼史话》的“言犹未尽”;从《孔迹图》的意外之意外,到《与日月齐光》、《与天地同辉》的珠联璧成;从《凝韵图》的盛唐气象,到《神州灵韵》的“线”象万千,直至《华夏脉魂》和成吉思汗陵壁画的亘古史话,孙景波在壁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举大纲,同时兼细务,事事必加详慎,处处可见其惓惓叮咛反复之苦衷,以实心行实政,真可谓披肝露胆,罄尽五内。

  “作画的时候,不觉时光流逝,如同走路聊天的人不觉路远一样。”回望求艺途中的自己,孙景波感慨万千,“只要不失对艺术爱恋的真诚,走你的路,就能苦也其中、乐也其中,不必想远近曲直,但一心向上、向前,迈出一步,就是一步,舍此何求?”

  朱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