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就了BAT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汉语,三聚氰胺,巴氏奶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52

  前段时间,去内蒙古西乌旗跑草原马拉松。经过锡林浩特时,看见广阔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我忽然明白了伊利和蒙牛商业模式的来由。

  当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我曾分析过伊利、蒙牛、三鹿等乳企的商业模式。它们以常温奶而不是以巴氏奶为主打产品,通过生产保质期更长的牛奶,建立了快速扩张、占领全国市场的商业模式。但是,快速扩张之下,则是奶源建设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

  所谓的常温奶就是利乐包装的牛奶,采用高温灭菌,能让牛奶保质期延长至1个月。而巴氏奶采取低温灭菌,在冷藏状态下保存,最多也不过一周。

  时间就是市场。凭着更长的保质期,三鹿们的牛奶可以卖到全国各地,快速占领市场,而主打巴氏奶的北京三元只能长期固守北京市场。三元当时没有做大,但是,也没有在三聚氰胺问题上翻船。

  此次草原之行让我明白,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天然的资源禀赋是伊利和蒙牛的“基因”,它是在草原上进化形成的。草原奶源丰沛,但是地广人稀,一方面交通运输不便,一方面则远离消费市场。尽管现在的交通运输非常便利,但是内蒙古以外的市民是不可能每天喝到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新鲜牛奶的。从保质期上很难做到,再加上运费,就更没有竞争力可言了。

  靠近奶源而远离市场,势必需要伊利和蒙牛将牛奶做成更加易于保存的产品,比如常温奶和奶粉等。这些天然的资源禀赋,让伊利和蒙牛找到了一个模式,让它们从内蒙古出发,走向全国。

  当然,企业的基因不只包括地利、资源,甚至也包括种族、语言、文化等等。这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亦能够以此为框架,对一些行业与地区经济的兴衰进行解释。

  从语言的视角来看,现在的世界IT业,也是很有规律的。目前,全球市值10强的互联网公司,除了美国公司,就是中国的BAT三大巨头。为何世界IT业的格局变成了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决定了市场。

  美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不仅仅是因为其技术和资本市场发达,更是因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

  互联网让世界互联互通,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语言障碍使得互联网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实现互联互通,语言造成了天然的市场分隔和壁垒。语言使用人群的多寡,也决定了IT行业的格局。一种语言的使用人群越多,意味着在这个人群中产生的互联网应用天然地拥有更大的市场和用户规模,也有利于企业成为超级巨无霸。

  为什么这些年日本没有诞生伟大的IT巨头企业?为什么德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化强国,也没有产生伟大的互联网企业?答案还是语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两年德国和日本的企业还是在制造业方面发力。毕竟机器和产品相对不太需要语言作为媒介,其重点是功能。

  过去,我们在做微观经济观察和研究谈到企业基因时,往往过于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资本构成和企业文化,虽然这些很重要,但这只是一种狭隘的“企业基因论”。如果我们能够从资源禀赋、语言、种族、时代背景等更宏观视角切入,或许,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正如,草原产生了伊利、蒙牛,汉语成就了BAT。

  于德清(媒体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