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跑步进入IP时代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电影,IP,导演,俞飞鸿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12

  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IP概念”满天飞。

  作为中国最专业的电影交易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最新走向。IP在电影节上的热议,多少说明中国电影迎来了IP时代。

  IP一词,此前一直混迹于互联网江湖,去年跑到中国电影圈,居然能让人趋之若鹜。

  电影圈中的IP,指的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电影改编的素材。如今,中国电影圈人士都打趣,不再说“拍电影”,而改说“IP开发”了。

  《新华字典》也IP成电影了

  IP开发,说到底就是将素材改编为电影。最常见的改编形式就是将小说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在IP盛行的今天,可改编的类型和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一本小说、一首歌、一台话剧、一部广播剧、一个漫画形象等等,都可以成为电影改编素材,甚至连“新华字典”、“俄罗斯方块”等专有名词,都加入了IP行列。

  IP开发不仅种类丰富多样,其开发成果的市场表现亦为不俗。IP电影热,最明显的体现在它们的高票房。

  20年前,高晓松创作出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经老狼传唱,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20年后,高晓松作为监制,将《同桌的你》搬上大银幕,票房轻松过4亿元。有人开玩笑说,“同桌的你”每个字值1亿元,为此高晓松忙着到全国各地感谢观众。

  主持人何炅也跟风,将他的首次导演电影献给了《栀子花开》——同名歌曲已由他唱成了经典。电影《栀子花开》票房表现可观,上映5天便吸金3.2亿元。

  细数中国IP电影,绝大多数都迈入了亿元票房俱乐部。像《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做的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受到IP电影高票房吸引,趋利性将资本引向IP电影项目,各大投资人纷纷囤积IP资源。

  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电影制片部负责人萨支磊就向《支点》记者表示:“阿里影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进行了超级IP和热门IP的大量采购和储备。同时,基于我们国际化的开发思路,对于IP开发并不只限于中国,事实上我们已经和一些在全球范围内知名的超级IP进行合作洽谈。”

  不过,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编剧余飞看来,中国目前火热的IP电影,烧的其实是一把虚火。“现在电影圈都在炒IP这个概念,IP价格越炒越高。有时候一个很差的IP都能卖出很离谱的价格。”余飞向《支点》记者表示,“尽管有些IP电影市场票房很高,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它们几乎没有什么价值。”

  “黄晓明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

  今年4月,中国光谷国际微电影节执行主席、武汉光之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开,受邀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的“互联网+电影”论坛活动,会上IP电影成为热议的焦点。

  “如果不是我与他同台演讲,我甚至不知道黄斌就是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导演。”姜开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确实,如今许多IP电影,为观众所熟知的是电影名和情节,至于导演是谁,则无关紧要。IP电影需要的只是这个IP项目事先所积累的粉丝基础。

  其实,改编电影早已有之,不过姜开认为,现在的IP电影,跟以前的改编电影还是有一些区别。

  “以前的改编电影并没有迎合观众口味,编剧、导演的主动性很强。而现在的IP电影,编剧、导演的力量弱化了,所要开发的IP本身有粉丝基础,有人爱,有人骂,但不管怎样总有人关注。”姜开认为,IP的粉丝基础降低了IP开发的投资风险,保证了收视率,而这是投资人所乐意看到的。

  姜开向记者回忆,黄斌在会上曾表示,“黄晓明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对此,姜开不置可否。如果说IP电影的本质是粉丝经济,那么说黄晓明本身就是一个IP倒也无妨,毕竟演员的粉丝效应也为其参演的IP电影增加了砝码。

  比如筷子兄弟,其参演的微电影《11度青春之老男孩》,在优酷上创下了8000余万次点播量,聚集了一大批粉丝而声名鹊起。2014年优酷顺势推出电影长片《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其宣传曲《小苹果》被筷子兄弟唱成了“年度第一神曲”,最终影片收获了可观的2亿多元票房,而《小苹果》本身已成长为一个超级IP等待开发。

  粉丝经济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如今中国电影IP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互联网对中国电影圈的渗透。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纷纷入局电影产业,进入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融资、制作、发行和版权开发等,而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等也不满足于互联网播放平台的角色,纷纷涉足影视制作深水区。此前,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就有点悲凉地喊道:“未来电影公司都将给BAT打工。”

  “IP热绝对要感谢移动互联网,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IP热。”姜开向《支点》记者明确表示,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能力,让IP项目更加具有话题性。

  目前阿里影业正在筹拍的IP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改编自唐七公子的同名网络小说,当初是粉丝通过微博向阿里影业CEO张强推荐的。

  作为该电影的制片人,萨支磊向《支点》记者表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拥有的一系列非常优秀的数据,已经充分证明了这部作品的优秀程度。换句话说,优质的作品和广泛的读者基础是它非常重要的优势。”

  比如,该小说的各版本销量已突破110万册,是行业平均销量的183倍;百度搜索有1.9亿条结果;新浪话题的阅读量是同类IP的174倍等等,这很符合阿里影业对超级IP的期望。另外阿里影业还通过微博与网友互动,由网友选择卡司阵容,则是典型的互联网做派。

  萨支磊认为,中国电影IP热潮的兴起,除了由于IP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外,更主要的是互联网对传统电影行业的颠覆,“随着互联网和金融资本迅速涌入电影行业,知名IP在当下拥有更广泛的话题性、参与度和群众基础。”

  是资本傻,还是观众傻

  细数2015年至今上映的国产电影,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IP电影,真正原创的电影少之又少。因此有人开始质疑,IP电影热其实是中国电影原创能力大衰退的体现。

  作为编剧,余飞向《支点》记者坦言,IP电影热潮对编剧的原创能力是个打击。他说:“一些IP,比如网络小说IP,绝大部分质量很差。一个编剧改编这些IP,就消耗了他的创造力和精力。”

  其实余飞并不否定IP这个词,毕竟以前的改编电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IP电影”,他否定的是目前中国电影圈中“唯IP论”的态度。

  “IP电影的危害性在于我们把好的、坏的混为一谈,都冠以IP电影的称号,事实上其中90%的作品质量都不高,口碑很一般。”因此余飞认为,IP电影具有一种误导性,误导资本流向垃圾IP,而忽视了原创剧本。

  在余飞看来,IP电影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就在于“非专业人士要做专业事”。

  余飞口中的“非专业人士”,指的就是互联网公司。中国互联网公司看中了中国电影市场这个金矿,纷纷涉足影视制作。许多IP电影就是互联网产品,打上的是互联网的烙印,而不是导演的烙印,追求的是快速变现,而不是电影艺术。

  法国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历来推崇“电影作者论”,将导演看作是一部电影的作者,导演在电影制作中占据主动权。因此法国诞生了无数质量颇高的文艺电影,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

  在美国好莱坞,制片人占据着主导地位。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以及迪士尼等影视公司对电影有控制权,而鲜有谷歌、亚马逊、苹果等互联网公司主导电影制作的。

  而目前中国,电影业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互联网力量渗透到电影圈,且力量强大,对电影制作有了控制权,IP成了首选电影项目,原创则遭到冷落。

  姜开也认为,IP电影热让中国电影圈变得浮躁了,拍赚钱的电影成了主流。

  电影科班出身的姜开,很喜欢俞飞鸿导演的电影《爱有来生》。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银杏银杏》,也算是IP电影。自从小说打动了俞飞鸿后,她花了十多年时间才最终将其搬上银幕。而在姜开看来,那些综艺IP电影,则压根就不能算是电影。

  “现在许多导演把自己当商人,很少有导演把自己当艺术家。”姜开认为,不论是不是IP,一部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始终需要时间打磨。

  不过,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流行着一种怪现象:影片口碑不佳,但票房不俗。从专业角度看,姜开认为电影版《何以笙箫默》拍得很一般,但票房却不错。

  “如果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充斥着质量不高的IP电影,那就是伪繁荣。观众不是傻子,最后不会买账的。”姜开说。

  IP开发,好事还是坏事

  尽管IP热让中国电影圈显得有点浮躁,但姜开认为,目前IP热对中国电影发展也有一定好处。姜开对IP持一种“工具论”立场。作为工具,IP能发挥整合资源的效果。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产业,制作成本日益高企,急需资本支持。

  “IP电影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电影市场,这能助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姜开向《支点》记者表示。

  有时候,一些电影请来大牌演员,可最终电影质量却很一般。“有些电影,演员片酬就占到了其预算的一半多,后期制作资金捉襟见肘,这就影响了电影质量。”姜开认为,由于IP电影的火热效应,有些演员会自降身价参演,“演员也知道,火热的IP会让他们更加火热。”

  IP电影就像磁铁一般,能吸引众多资源为其所用,大量资金、优秀演员,甚至拍摄地景区都会自降身价为其服务。而IP电影与生俱来的粉丝基础,则让电影前期宣传事半功倍。

  IP就像已经预见了电影一定会火,这也让许多唯IP论者认为,得IP者得天下,于是大肆囤积IP。可在姜开看来,这是极大的错误。

  “既然IP只是一个工具,就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它。利用不好,开发不成功,就把IP用废了。”姜开认为,“只有把IP开发成一个品牌才有意义,才能使IP价值最大化。”

  萨支磊也认为,优质IP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非常重视IP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就在于原著的精髓上。因此我们在进行开发时,充分尊重原著以及原作者,在改编成电影的同时,保证它的原汁原味,这才是IP改编中最重要的。”

  比如正在开发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萨支磊就表示,“希望尽可能还原小说内容,渴望它将成为中国特效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锋”。为此,阿里影业请来视觉大师赵小丁和安东尼·拉默里纳拉联合执导,又请来有“爱情大师”和“营销大师”之称的张一白担任影片监制。

  据萨支磊介绍,围绕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一IP,包括相关衍生品、游戏及舞台剧等全产业链的开发,阿里影业也在推进当中。

  中国IP电影热潮源于2014年,目前还处于爆发期。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姜开和萨支磊均表示,IP电影热将在中国电影圈持续发酵。

  “现阶段,IP电影热肯定会持续下去,甚至会更热。”在姜开的眼中,只要是对电影产业发展有利的工具都可以鼓励发展。现阶段,IP就是这样的工具。

  萨支磊也认为,IP电影将成为常态。不过他认为,真正成熟的电影市场是IP开发和原创并举的,“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和日渐成熟,IP开发和原创将保持相对平衡,这才是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影行业应有的状态。”

  《支点》记者 倪伟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