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90后”争夺新入口 一大波社交炒股APP来了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炒股,APP
  • 发布时间:2015-09-14 12:15

  “还好当时我没全仓,不然盈利肯定会大打折扣,在高手榜的排名也会下降。”虽然两个多月过去了,但谈及始于6月底到7月初的那轮大跌,入行九年的刘波还是心有余悸。

  2014年5月,刘波从证券行业离职,现在是“股票雷达”(国内一家网络社交投资平台)上的一名炒股高手。截至记者发稿时,刘波在平台上共有50多次操作,年收益超过150%,虽然离榜首超300%盈利率的高手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一数据足以让刘波常坐高手“前二十”宝座,他身后追随着一批数量不小的刚入市的小散户。

  现在流行“跟随高手炒股”

  “离开证券行业虽然收获了一些‘自由’,但炒股高手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刘波对《支点》记者坦言,他必须对自己的每一次投资决策负责,因为这事关追随者的投资收益。

  根据“股票雷达”的规则,平台上所有用户的业绩都是公开的,任何操作都会被列入历史记录。“股票雷达”是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炒股App之一,国内首创“跟随高手炒股”模式,目前已与广发证券、东莞证券和财富证券等三家券商实现对接,用户可以直接跟单。创办至今四年间,“股票雷达”已吸引了超过700万用户,相当于一个中等券商体量。

  刘波说,随着股市走强,他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炒股高手行列。

  “我需要更多人认可我的操作能力。”谈起初衷,刘波认为“股票雷达”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对真实操作数据的曝光,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职业荣誉。

  不过,在“股票雷达”CEO冯月看来,社交平台联合券商举办的各种炒股大赛的可观奖金,也是吸引高手们入驻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平台给高手们提供的技能切磋场所,也是传统股票论坛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对投资者而言,获利是最大诉求。

  根据公开数据,在7月20日至8月19日,大盘波动极大的一个月间,“股票雷达”上的高手最高盈利达138.46%,排名前10的高手盈利均超过100%,这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对于非高手级别且没有跟随高手选股的普通用户,只有不超过10%的人实现了盈利。

  一时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跟随高手炒股”作为一种新的炒股方式,正在切切实实地颠覆传统交易模式。

  “小鲜肉”手机里装14款炒股软件

  对于极度依赖互联网社交、金融知识又相对欠缺的“90后”新生代股民来说,炒股App成为了他们投资选股的必备神器。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准大学生刘安凡,是一名典型的股市“小白”。6月底,她带着向父母预支的2万元大学生活费杀入股市。由于对股票知之甚少,不敢轻举妄动的她选择了“牛股王”(国内另一家网络社交投资平台)作为自己的向导。

  通过追随“牛股王”里“蓝天935”、“sadlove”等几位牛人的操作,至今为止,刘安凡已经完成了20%左右的盈利,比很多资深股民的记录还漂亮。

  “我最喜欢这个软件的‘跟买’功能,有时候我不一定有空看盘,‘跟买’能让我跟紧牛人的步伐一起下单。”刘安凡坦言,至今为止13次买卖,全部都是跟着牛人操作的。

  刘安凡介绍,受父母影响,身边已经有五六位同学踏入“股坛”,大家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炒股App,比如她自己的手机里就安装了14款类似软件。

  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发布的《深市新开户个人投资者学历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初至2015年3月31日之间新开户的投资者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高达37.7%。互联网土壤上生长起来的“90后”们,对移动App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和使用习惯。

  “能赚到当然好了,就当多了一笔零花钱。亏了也不要紧,反正生活费父母会再给的。”谈到风险,刘安凡表现得云淡风轻。她认为炒股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增加社会经验”和“锻炼理财能力”。

  类似“炒股不为赚钱”的思想,在“90后”里并不少见,操作的便捷性、交互性成为他们更看重的东西。

  炒股App的“烧钱比赛”

  有需求就有供给。

  《支点》记者随意打开苹果App商城,输入“炒股软件”,得到了多达115项的搜索结果,比如“金贝塔”、“优顾炒股”、“公牛炒股”、“牛股王”等等,其中“金贝塔”、“买卖时机”等热门应用,光用户评论就超过一万条。安卓市场的炒股App也具有同等规模。百度指数显示,近一个月内关键词“炒股软件”的搜索指数同比上升了118%,移动端同比上升138%。

  从业务类型上来看,“股票雷达”和它的一些后来者,代表了“跟随高手炒股”的模式。

  而以“雪球”为代表的“投资组合”模式,在“高手”的基础上,解决了用户“买什么股、什么时候买、什么价格买”等一系列最“简单粗暴”的需求,最新推出的“一键飞单”功能,可以让用户在1秒内买入20只股票。

  还有一些专门定位于“90后”的“深度社交”模式。比如“淘金路”,一切功能都围绕社交,第一层是搭建资讯交流平台,在推送的有效信息里,用户可以即时跟帖。第二层是用户之间的社交圈,平台会按照用户的兴趣把他们分门别类,达到“大圈子里面还有小圈子”的效果。而另外一层则是引入游戏和互动,增强用户体验。

  不过,总体而言,所有这些炒股App,都不约而同地将“跟投+社交+交易”的理念引入其中。

  一位刚从百度离职的IT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他和他的团队就是瞄准了股市大热带来的机遇,想投身炒股App市场,因市场需求大但行业准入门槛低,才在风口上诞生了如此众多的App。

  像“股票雷达”和“雪球”这样已经摸爬滚打三四年的软件只是少数,大多数炒股App还是这个行业的“新生儿”。据《支点》记者粗略统计,超过70%的炒股App都是本轮牛市(2014年7月以后)后的产物。

  “雪球”CEO方三文介绍,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本轮牛市行情的持续高涨,“雪球”用户进入爆发期。目前“雪球”日活跃用户接近100万,月活跃用户接近500万,主要为普通投资者。

  生存下来是第一要务。但对于盈利渠道,几家炒股App的回答都很模糊,毕竟仅靠佣金分成、举办比赛等微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互联网界的“烧钱比赛”。

  不过,繁华背后是资本的“暗流涌动”,在持续的盈利模式尚未明晰的时候,许多炒股App就已经收获了资本的青睐。“雪球”至今已完成三轮融资,共获得2000万元人民币和5000万美元的资金;“股票雷达”已完成新一轮3500万美元融资,高盛、启明创投等多家机构参与其中;“牛股王”早在2014年2月就获得险峰华兴数百万元天使投资;“淘金路”在今年5月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融资……

  都想在风口上赚快钱

  有了“金主”支持,暂时的生存似乎不成问题。但随着本轮牛市逐步走向理性,一系列问题正在考验这个行业。

  在牛市中崛起的炒股App,会不会随着大盘走低而失去活力?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出现,用户抢夺是否进入白热化?持续的盈利模式如何才能找到?

  “信息不对称,大盘越动荡,投资者就越需要我们的指引。”一位不愿具名的股票App策略部负责人陈某的观点,透露着无与伦比的自信。

  这一观点与冯月不谋而合。“在大盘最低迷的6月第2周,我们的用户也没有减少,并且资金还处于净流入状态。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客户增量是否会减速,而是如何提高软件的后台运营速度。”冯月说。

  方三文此前也公开表示,“雪球”并不担心市场后期走势对App的影响,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体验的提升上。市场难免波动,“雪球”只要能给用户带来独特价值,潜在用户的增长空间还非常大。

  大批竞争者短时间涌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质量良莠不齐,且同质化问题严重。“牛人榜”、“实时行情”、“收益总榜”、“一键交易”等,似乎成了许多炒股App的共同模板。

  “你推出一个功能,它就跟着推出一个,甚至连图标都懒得改一下,对于这类App,甚至都不能称其为竞争对手。”冯月无奈地表示,“股票雷达”也被山寨过很多次,“虽然在法律上构不成抄袭,但因为毫无创新,它们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经观智库研究员杨国英表示,绝大多数炒股App都是在本轮牛市中仓促开发乃至简单抄袭后上架的,它们存在的目的不是通过持续、优质的服务与股民分享收益,而仅仅是趁股市引人关注之时在股民的餐食中分一杯羹。如果股民选择这样的App炒股,结果令人忧虑。

  “有这么多竞争者,创新已经很难了,但平台至少要做好用户的需求调查,形成自己的定位之后才能更好地把细分服务做好。”刘波对同质化的感受也颇深,“在风口上赚快钱确实是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

  想“赚快钱”的不仅仅是这些炒股App,很多股民的“赚快钱”心理也被利用,从而增加了软件的操作风险。

  2014年11月以来,有犯罪团伙以“金手指”等炒股软件为诱饵,先向股民推荐收益较好的股票,在骗取股民信任后,利用股民对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不熟悉的弱点,促使其频繁交易,从中收取高额交易费。

  很多人会根据软件的下载量,来决定自己是否要下载。记者搜索安卓商城发现,很多炒股App的下载量已经超过千万次,少的也有上百万次。但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每天花几千元到几万元,叫一个第三方公司刷单,比打车软件刷单容易多了。”冯月说,现在业内不刷榜的公司凤毛麟角。

  靠这种方式吸引用户,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如何保持用户黏性是一大难题,券商基本都有自己的App和分析团队,所以很多都不愿意跟我们合作。没有接入口,如果用户不能通过我们的软件直接下单,时间长了,那些嫌麻烦的用户就会跑掉,毕竟股票的买卖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上述陈某向《支点》记者表示。

  目前,就连创始时间较长的“雪球”都仅仅完成了和5家证券公司账户的对接,而全国大大小小的证券公司有119家。

  当然,抛开这些“痛点”不说,炒股App依然是前景被普遍看好的行业。风停下来之后,那些能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帮股市“小白”简化投资程序的App,会真正地站稳脚跟。

  厮杀才刚刚开始

  根据比达网数据中心对手机App用户行为的监测,今年7月主要股票类App的月活跃用户数据显示,虽然同花顺、大智慧、东方财富等老牌炒股软件依然位列前三,但面对虎视眈眈的后起之秀,他们也急了。

  大智慧新近推出的8.0版本,将自选股行情刷新速度提升到3秒;交易融入每个界面,一按即买一按即卖,实现一键切换券商及交易品种,这将传统软件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而针对股市“小白”,大智慧也革新推出“专家自选股”功能,有点类似“炒股高手”;和社交软件的无缝连接也让人眼前一亮,微信好友可以相互看对方的股票池。

  互联网的任何风吹草动,似乎都逃不过“BAT”的法眼。百度今年2月上线“百度股市通”,支付宝中已经内嵌“股票”服务,腾讯早在2012年就推出“自选股”App,它们都已经开始着手对移动炒股市场的布局。

  虽然牛市是否过去尚未可知,但移动炒股确实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传统炒股软件、新生代炒股App以及“BAT”炒股软件之间的厮杀,或许才刚刚开始。

  《支点》记者 李文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