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广东黄颡鱼养殖业的优势和劣势

  据《农财宝典》记者调查了解,近年黄颡鱼的体色变化(俗称“香蕉鱼”)事件陆续增多,不断困扰众多养殖户;由于“香蕉鱼”收购价远低于行情价,甚至无人问津,已经给一线养殖户的正常生产、卖鱼等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作为黄颡鱼主产区,广东地区“香蕉鱼”事件同样数见不鲜,而且往往是重灾区,近几年连续暴发。与此同时,广东黄颡鱼产业也普遍被认为优势越来少,面临内外忧患的局面。

  广东黄颡鱼的优势在哪?哪些方面落后了?《农财宝典》记者从种苗、养殖、饲料、病害、流通等方面对广东养殖黄颡鱼优势和劣势进行剖析。

  广东黄颡鱼优势

  1、养殖亩产量大

  黄颡鱼,广东又称黄骨鱼。广东、湖北、浙江、四川等地成为黄颡鱼的主产地,主要消费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东北等地。其中,广东的供应量为4-5万吨,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广东本地消费三成,另外七成则远销省外等地。

  据了解,广东养殖黄颡鱼于2002年开始在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顺德勒流镇等地率先养殖,至今已经有13年的养殖历史,于2004-2005年开始大规模养殖。养殖区域分布集中在珠三角的南海西樵镇、九江镇,顺德乐从镇、杏坛镇,三水白坭镇,珠海斗门,新会沙堆镇,惠州博罗,广州花都、从化,清远等地,2014年养殖面积扩大至3-4万亩,主要集中于南海和顺德。

  据《农财宝典》综合调查统计,2014年广东黄颡鱼的饲料市场容量达到9万吨左右(包括用于黄颡鱼养殖的塘虱料2-3万吨),其中,南海有5万吨,顺德则有1-2万吨,新会、珠海新会等地约2万吨。

  相比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广东黄颡鱼的亩产量很高,平均5000-6000斤/亩,南海西樵和顺德乐从等地甚至有亩产上万斤的,而外省养殖最高水平的浙江湖州,平均亩产只有3000斤,苏南等地亩产2000多斤,近年兴起的广西、福建、华中地区,亩产只有2000-3000斤,所以亩产量高代表着技术水产高,这是广东黄颡鱼最大的优势。

  2、气候优势明显

  毫无疑问,广东的气候也是很大的优势,高温季节长,且冬季低温不明显,广东的黄颡鱼拥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据了解,一般平均3-4/两(放水花)规格的黄颡鱼只要10个月左右,而华东等地需要13个月左右。而且,冬季下雪,外省往往无法出鱼,所以一般冬季主要是广东供鱼。

  此外,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所以广东的黄颡鱼规格一般相对外省较大,而且分级细化,根据不同消费市场运输。

  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暖冬季节越来越长,北方地区冬季出鱼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对广东产区有不小的影响。

  3、种苗临近产区

  广东南海和四川眉山是全国黄颡鱼苗主要供应地。相比四川种苗主要供应外地,广东种苗除了供应外地市场,还大量满足本地市场,拥有临近主产区的区位优势。

  全雄黄颡鱼苗就率先在广东推广,但是目前广东全雄黄颡鱼苗普及率并不高;据《农财宝典》调查了解,目前黄颡鱼全雄苗接受程度最高的是广西、福建、湖南市场各占6成,湖北市场3-4成,广东市场2成,浙江市场1-2成,四川1成。

  不过,全雄苗在传统的三大主产区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是拥有偌大的市场,种苗厂一直着重开发这个市场;尤其是随着百容水产的大力推广功不可没,养殖户逐渐认识以及黄颡鱼全雄苗的优势,黄颡鱼全雄苗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广东是我们重点开发的市场。”百容水产副总经理蒋恩明表示,广东全雄苗的潜力很大,优势明显,百容水产主要从养殖模式上进行适应,先是找到适当模式,然后先做示范后做推广。

  广东黄颡鱼劣势

  1、远离消费市场

  作为北运鱼,广东黄颡鱼远离消费市场,70%产量销往华中、华东等地,这是广东最大的劣势。

  相对于广西、华中、四川、华东等地,大部分是满足于本地需求,相对来说运输成本就低很多。而且近年黄颡鱼病害增多,比如高温季节,广东鱼大部分只能运输到华中地区,极少能运输到东北、北京等地,因为运输死亡率越来越高,运输的半径不断缩小,逐渐影响黄颡鱼的销量。

  2、塘租高涨推高养殖密度

  南海、顺德等地鱼塘的塘租平均高达4000-5000元/亩,而且还不断增加,而浙江湖州当地的塘租平均只有1000-2000元/亩,而且广东的塘租逐年增加。

  据《农财宝典》记者综合调查,目前南海西樵、九江、沙头,顺德勒流、乐从等地的塘租平均高达5000元/亩,珠海、新会等地塘租稍低,2000-3000元/亩。随着塘租的飙升,养户逐渐增大投苗密度,从早年的1万尾/亩,增加至今3-4万尾/亩,养殖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增氧的难度也加大,病害随之增多,尤其是近年的烂身、烂肉、爆头、出血、肠炎等病害比较普遍,而出现两年的烂身、烂肉等病害至今在业界内仍然无解。

  据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区黄颡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是精养模式,投苗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投苗密度3-5万尾/亩,增氧机为1.5亩/台,养殖周期为10-18个月,亩产量3500-7000斤,高产的可达一万斤。养殖周期10-14个月左右的产量为4000—5000斤/亩,养殖周期为16-18个月的产量则在5000—7000斤/亩。在2005—2006年以前,黄颡鱼的养殖密度为1万尾/亩,病害较少,主要用消毒杀虫药品较多,增氧机为2.5-3亩/台;而如今的养殖密度普遍增加至3-4万尾/亩,增氧机高达1.3-1.5亩/台。因此,塘租上涨,导致投苗密度增大、病害增多是如今黄颡鱼养殖的困局。

  3、外省养殖量增大,冲击广东市场

  近年,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黄颡鱼养殖黄颡鱼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广西、福建等地也不断兴起黄颡鱼养殖,导致主要外销为主的广东鱼受到严重冲击,正如广东的工业面临转型升级困局一样,广东黄颡鱼产业也不例外。

  由于拥有地理气候、养殖技术等优势,广东地区黄颡鱼养殖仍然具有投苗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的优势;但由于养殖黄颡鱼周期长、产量低,效益不明显,加上近年病害增多,成功率下降,所以养殖黄颡鱼对于广东养户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养殖转养泥鳅、生鱼、加州鲈、太阳鱼等品种。

  此外,广东黄颡鱼的价格日益受到外省产区的制约,尤其是冬季。因为随着全球气温变暖,致使省外的暖冬时间逐渐加长,比如这两年12月中旬后,浙江的气温才开始低于0℃,当地出鱼量不断增加,导致当时广东地区黄颡鱼的价格受到外省影响严重。

  可见,外省固有的消费市场为当地黄颡鱼销路提供了保障,而广东鱼的销路主要依靠外地市场,一旦外地生鱼产量增加,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力时,广东鱼的销路将受到影响,开发更多消费市场逐渐成为摆在广东黄颡鱼产业面前的严峻问题。

  《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苏若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