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收信托成了市场“香饽饽”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股市,国金证券,商业银行
  • 发布时间:2015-10-10 17:25

  近日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倒是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可见即便现在理财手段五花八门,但是一蹶不振的经济环境和险象环生的资本市场已经让拿着钱的人们倍感疲惫。

  现在,楼市半死不活,黄金徘徊低位,股市过山车,债市乏人问津,连银行都在减息中,出自《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现今社会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资产了。”那么除了放进罐子埋入自家后院,钱应该放在哪里呢?

  近期什么产品最安全?

  近期国金证券发布了一项针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报告,解读了近期的安全产品。

  首先是银行的活期和定期存款,这是最安全的一类,但是由于处于双降通道中,所以收益并不理想。目前银行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是0.35%,一年期是2%,三年期才到3.25%。虽然允许银行的利率上浮,但是幅度也普遍不大。四大行的活期存款利率都为基准利率0.35%;有部分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浮的程度基本在10%左右。而四大行的定期存款上浮幅度基本为12.5%;中型的股份制银行上浮力度在25%左右;一些小型的银行却可以上浮30%-50%。

  其次是同业存单,因为发行人为银行,投资主体也多为银行以及部分保险、基金,所以也非常安全。但是同业存单发行的票面利率主要对应Shibor,所以一年期的同业存单,评级为AAA的票面利率为3.72%,AAA以下评级的票面利率也能到4%。

  还有今年新推出的大额存单,发行主体也是银行,所以也算较为安全。但是从现在已经发行的结果来看,大额存单的发行利率基本都在当时基准利率上浮40%的水平,一年期票面利率为3.15%。

  之后是银行理财。曾近辉煌的银行理财业务,这两年每况愈下,进入2015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行幅度达到20-30个基点左右,3个月、6个月、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中枢目前分别在5%、5.1%、5.2%左右。

  最后是货币基金。据国金证券统计分析,386只样本货币基金在2015年二季度的7日年化收益率的中位数为4.25%,与同业存款相近,低于银行理财。而宝宝类更是惨不忍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新华壹诺宝货币基金、国投瑞银货基以及e通宝对接的中海货币A等,最新的万份收益还都不到0.5元;余额宝、汇添富现金宝、华夏财富宝等其万份收益也均不到1元,超九成的“宝宝”已跌破4%。

  类固定收益信托收益高

  这样的情势,人们就将脑筋动到了信托上,8月初,甚至出现了某款类固定收益信托需要摇号购买的现象。

  原因很简单。虽然信托属于理财领域里面的“高大上”,但是今年来,信托公司为了扩大客户范围和影响力,信托产品的门槛不断降低。据了解,目前一般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因为收益并没有那么高,所以门槛也会略低一些,有的和银行合作推出的银信理财产品最低认购额为5万元,当然收益率会更低。

  相比其他产品,信托的收益绝对堪称一大亮点。据了解,一般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依然能保持在8%至12%。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托产品销售阻滞变大,迫使其适当考虑抬升给投资人的收益;另一方面在于目前政信合作的项目收益率在不断地被推高,近期甚至有项目的融资成本到了18%。

  这么高的收益,风险却并没有那么大。虽然固定收益信托没有承诺保本或者保证收益,但是,这类信托产品往往拥有一套严密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资产抵押、股权质押、担保公司、个人连带责任保证等,能使投资风险降为最低,而且能支付给投资人固定的利润和本金。尤其是一些基础产业类信托产品,它的项目多由国家和政府支持,会有土地质押、政府支持、应收账款质押,甚至人大决议都被搬出来为项目增信。据信托业内人士表示,近期的政信合作类产品的收益都普遍较高。

  所以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被大家追捧也就不意外了。

  关注核心风控部分

  说了这么多,恐怕很多人都心动了,但是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并不是风险全无,只是谁也不愿意成为那个打破刚兑,自砸招牌的“第一人”而已。所以有理财师表示,目前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而且门槛不高,对有一定流动性需求且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不过,投资者要选择自己能看懂的产品,因为投资的最大风险,不是产品本身的风险,而是投资自己不明白的产品。

  用益信托网理财分析师雷雯雯也表示,普通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首先要对产品的交易结构和资金投向了解清楚,如还款来源是否可靠、风控措施是否到位等。

  而亲还要关注核心风控部分。尤其是对于初涉信托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单纯地判断项目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投资者不可能深入了解项目的每个细节,即便是非常好的项目,在运转中总会有无法判断的事情发生。投资者可以做的是,本着产品无法兑付的情况下,我们会承担怎样的风险来选择产品。在产品进入之初就考虑当风险发生的时候情况会怎样,而不是仅仅关注会不会兑付之类的问题。毕竟像是政信项目这么坚实的背景之下,也会出现“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负面消息很多,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这样让人纠结不已的消息。

  文_本报记者 刘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