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之变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智能电网,电力
  • 发布时间:2015-10-21 09:49

  拜信息技术所赐,与电有关的各个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变革。

  郑华(化名)是山东一家水泥厂的负责人,每天上午他总会抽个时间,打开手机里一个叫“变频管家”的APP,看看工厂里所有的高压变频系统是不是有报警信号。他也可能看到某台高压变频器的柜门没有关,这个信息他通过一条短信就可以提醒当地的运营经理。

  这样的工作经历早已和10年前的郑华们迥然不同,很多迹象表明,信息技术正在推动能源产业进入以应用创新为特点的新一轮变革。

  无论是已经足够多样化的软件,还是已经足够智能化的硬件,亦或是新型的商业模式,都已经开始让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能源产业从原来的集中化、中心化向分布式、多样式转变。在互联网将全世界数十亿计的人们连接起来的同时,也将各种消耗能源电力的设备连接了起来。

  有数据预测,从现在到2040年,用电需求的年增长率将低于1%。这就为那些靠电“吃饭”的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它是电力供给公司,还是电力管理公司。无论是工业用户还是个人消费者,他们购买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但这些产品的耗电量却在快速下降。在这一轮革命性挑战中,或许还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能源公司。

  能效新观:“软硬”兼施

  类似于郑华手机里安装的“变频管家”APP这样的小而轻的方法,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看来,不失“聪明、灵巧”,也是施耐德电气正在努力尝试的更智能的、效率更高的服务,让客户和施耐德电气自身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大时代里游刃有余。作为一家能效管理领域的老牌公司,施耐德电气也正走在转型路上:从过去单纯的硬件售卖向融合云服务、分布式能源等新技术在内的“软+硬”这样的方向过渡。

  在转型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并购了数家很有代表性的软件公司,包括用去年一年时间完成了与英维思(Invensys)的全面整合,后者是一家从事生产技术与能源管理的国际化公司,专门致力于帮助各企业改善效率、提高效能及增加收益,行业客户涉及石油、天然气及化工行业,食品、饮料及个人护理市场等。

  借用马跃的话,施耐德电气希望与合作伙伴,以及生产类企业、工程类企业客户一起,来完成“最后一公里定制”,“提供一个全球化的、信息化的平台”,“尽量善用我们提供的远程诊断、远程网络,利用我们的工业云,为我们客户提供真正高附加值的服务”。马跃说,在完成对英维思的整合后,施耐德电气在既有的能源输配电解决方案和IT解决方案之外,将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强有力的自动化和安全方面的解决方案”。

  比如旧的工厂如何才能够实现高效的节能减排改造?施耐德电气服务过一家石油行业客户,对方在中国某一个省里就有10个油港,其中八成是多年前建成的,施耐德电气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先在旧油港里增设一些比较基础的自动化设施,动态掌握油港的储油量,之后再逐步和新的油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联动起来,原则是帮助客户“最大化地利用现有的工厂设施,同时做到节能减排”。

  再比如,过去企业的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更多的是散落在企业的不同部门当中的,很少有一个统一的安排。比如电控、仪表控制、供电、信息、安全等,在一个工业企业里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些部门之间没有互联互通,企业在整体的效率和整合方面相对考虑得较少。“我们在整个工业领域里面,希望推动我们的客户开始考虑这件事。”马跃建议说,在企业没有大量新建的工厂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在企业的后台的运营管理、维护上做一些通盘的考虑,把企业的信息安全、过程安全、能效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放在一起来通盘考虑。“集成”是希望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减少企业在节能降耗、绿色发展上的整体投资。

  施耐德电气在今年年初提出了“能·效+ 启动未来”,积极尝试推动在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创新,以期实现互联互通的全能效管理。借用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韩玫的比喻,施耐德电气在“软+硬”方向上的转型,就好比,“人有了肉和骨,也需要神经。如果没有神经系统,人的整个协动能力是没有的;但是如果只有神经,没有肉和骨,人也不可能有任何实际的动作。”

  这种软硬结合的能力,无论对于施耐德电气自己还是它服务的客户,都是在新的产业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一轮产业革命——所需要具备的。

  电网上的SaaS

  智能电网是电力产业热衷探讨的另一个“新命题”,并且已经有公司开始动手创建。它实际上也是一个“互联网”,是一个数字化连接的电力网,它的“智能化”体现在会自动监测和平衡用电的波峰与波谷,以解决用电不均衡问题。智能电网需要单个的发电企业铺设最新的控制系统,并安装智能电表来监测用电量,以此来管理用电需求,提升发电、输电的效率,并且还可以让风、太阳能等新能源电力得以并网供电。

  其实还有一种“软性”的智能电网,即分布式自带发电能力的微型电网。微型电网能提供较国家级电网无法提供的更可靠的电力,供一些对需求“苛责”的工业用户来使用,比如高校、高端制造业工厂,甚至还包括军事基地。

  微型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非常高,不是一般的电力公司所能承担的,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些电力公司借鉴了计算机行业的SaaS模式,把微型电网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电力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微型电网,并提供相应的运营服务,但这些之外的额外费用就交由用户来支付了。实际上,微型电网为老牌的电力企业提供了获得更高利润的一次绝佳机会,让它们从那些迄今为止除了建设、运维自己的发电设备之外别无选择的用户手中,重新获得更高的销售利润。而这样的电力企业一旦凭借微型电网获得规模优势,就既有可能为用户以更便宜的途径摆脱现在依赖的、日益老化的电网。

  储能创新

  人们已经想出了各种方法来发电,无论是足够传统的水、煤炭,还是新型的核能、风能、太阳能,甚至是海洋里的波浪动能;大公司也为用户配备了各种输电、配电的方案和设备;但电力储存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只能靠电池来解决。而难题的另一面正是商机,电池技术或许会造就新型的能源公司,比如特斯拉。

  特斯拉的身份除了是一家电动汽车生产商外,更把自己定义成一家能源创新公司,它相信自己正成为影响电网储能市场和电动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用于驱动电动汽车的电池,还可以在日落或风力平息之后储存可再生能源,使得“新能源”随时可用。而随着电池储能技术的提高以及成本的下降,电能就能输出价格比传统电厂更便宜的、更稳定的电流。用特斯拉汽车CTO JB·施特劳贝尔的话说:“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美国已经有传统的电力公司正在花钱购买储能服务。

  特斯拉计划在美国内华达州兴建大型锂电池工厂,定于明年开始投产。该工厂旨在到2020年时将年产能提高到50千兆瓦时,满足50万辆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需要。特斯拉在今年5月份推出了一款适合商业和公共事业用户大规模安装、采用的电池。公司计划对这款电池按每千瓦时250美元的价格进行收费,对包含了动力电子设备、热控装置和软件的一整套系统按每千瓦时500美元的标准进行收费。而等到2020年新工厂全面投入生产时,整套系统的价格应该会降到每千瓦时300美元以下。

  凭借着自己的储能电池,特斯拉或许在让自家电动汽车开遍大街小巷之前,成为一家可以提供廉价电力的能源创新公司——这或许比它的新型车交付更靠谱一些。

  文/赵建凯、贺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