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战略优势分析(下)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信息经济
  • 发布时间:2015-10-21 09:59

  信息经济的强弱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信息经济是信息时代的经济活动,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而产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扩散,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信息经济的强弱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根据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的研究测算,2013年中国的信息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23.7%,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国。但是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信息经济比重较低。我们落后于美国(44.68%)21个百分点,落后日本(32.29%)8.6个百分点,落后英国(30.29%)6.6个百分点。同时,从信息经济内部要素看,我们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信息技术,地区和城乡之间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数量少,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弱。

  根据笔者研究的结果,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可以分为三类:大国优势、新型优势和潜在优势。这些优势是在宏观层面和全局上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在较长时期内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在深层次范畴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此前一篇已经详细分析了大国优势和新型优势,本文将继续分析组成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十大战略优势的第三方面——潜在优势。

  潜在优势

  潜在优势是中国信息经济已经蕴含但尚待进一步增强和释放力量的优势因素。潜在优势包含三项主要内容。

  首先是青年一代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据百度对中国“90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进行的调查,600位问卷受访者中,有35%的人在18至22岁期间就开始尝试第一次创业。另据国际知名大学生创业联盟Enactus统计,截至2015年5月,其在中国的24个省份242个高校拥有创业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985和211高校。虽然我们非常认同像华为任正非、联想柳传志、BAT的李彦宏、马云、马化腾等一批如日中天、明星般的一流企业家对中国信息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还是应把发掘未来优势的眼光放在现在尚属无名、正在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创业者身上。无论从创业者的数量还是创业才智上看,中国创业者都不输与其他任何国家。但是,真正构成国家潜优势的是创业者毫无反顾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在年轻人身上才具备。在榜样作用的带动下,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在中华复兴梦想的感召下,这种精神虽然还不显眼夺目,但从总体上讲已经逐步在中国年轻创业者中得到培育。使这种潜在优势在未来10~20年当中不断壮大和充分释放,是关系到信息经济发展后劲的大事。

  其次是中国信息经济进一步“走出去”和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化所形成的潜在优势。

  目前,以华为、联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信息技术企业在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海外业务本土化、海外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开启,海外经营收入比例逐步上升。在未来新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将会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企业投身海外市场,并且能借助更加对我有利的新规则。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以实行负面清单为突破口的新一轮更高水平的投资领域对外开放,信息领域将在现有开放基础上更加与国际接轨,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坚定地走“在全球化中获益”的路子,既符合时代潮流,也能够推动信息经济潜在优势迈上新台阶。

  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潜在优势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所能释放的巨大红利。

  目前,中国信息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前些年相比,各级政府对信息经济发展的认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互联网+行动的触动下,发展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引人关注的现象。

  一是政府发展信息经济的热情与企业的期待出现反差。政府规划的发展方向与企业投入的方向不一致。企业“希望政府给予的最大支持就是对企业少管、不管”的呼声仍然较高,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一些先行地区也是如此。

  二是新兴事物求救无助与野蛮生长现象共存。在一些领域,如智慧医疗、网络教育领域,初创企业遇到规则不清、标准障碍等许多问题,求助无门而踌躇不前。而在另一些领域,如出租车行业,新兴企业不断扩展市场,与现行管理产生激烈冲突。

  三是政府直接投资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获得显著边际效益与在另一些领域的完全失败现象并存。政府在某种意义上直接扮演风险投资人角色的行为引起争议。

  四是政府在一些领域(如集成电路产业)主动调整定位和行为方式与在另一些领域(如互联网金融)被倒逼改革的现象并存。

  五是政府在一些问题上与企业站在了严重的对立面上,缺乏理性判断,给社会公众带来思想混乱(如阿里公司与国家工商总局发生的冲突)。这些问题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政府部门疲于应付。

  这些问题有些是属于表层的,但大部分反映了带有共性的基本问题,即在信息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面前,哪些事情是政府应该做的,政府应该怎样做得更有效。就其本质来说,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解决好上述信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依据,也抓住了促进信息经济发展的要害。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和重大利好,既是现实的,也是不远可期的。

  信息化发展蓝图必备

  以上从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十大战略优势。总结分析这些优势,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

  第一,尽快绘就国家信息化发展蓝图。蓝图就是国家战略。信息化是全球范围的竞争,是国家间的竞争,信息化的落后就是国家整体落后、未来落后。信息化与方方面面的联系千丝万缕,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相互交融,信息化服务于现代化的总目标;同时,信息化又有它自身发展的要求,因为它是新生的力量,代表新的生产力,是引领的力量、促发变革的力量。因此,要有信息化发展蓝图,靠其他战略是不能替代的。总之,在国家战略布局上,要体现总体观、信息观。

  第二,精心施策、对症施策。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信息化这样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上,要把握好“时、度、效”。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应认真权衡利弊,知己知彼。在内部改革问题上,应坚持基本原则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好优势和潜力。在国际合作上,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利用好每一个时机发展自己。

  第三,不断推动法治建设。从长远看,法治是信息化发展依赖的根本。信息化带来的是整个社会变革,有受益者也有不适应人群,新的法治体系的建立是不可避免的。分散化的创新对明确的个体权益有较强的依赖,新的生产力有新的利益诉求,信息社会的性质决定法治的重要性。应将各种权益和诉求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持续地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复杂矛盾冲突的法治体系。

  中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信息经济强国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经济的发展将引领中国经济的未来。充分认识信息经济发展所具备的战略优势,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文/徐愈

  (本文作者系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