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人才观”
- 来源:互联网经济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企业,专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2 14:46
“互联网+”大潮已不可避免地席卷了中国各类企业,传统企业向移动互联网企业转型才刚刚开始。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学习,需要真正从顶层设计做起,先思考未来的战略目标与商业模式如何匹配,再考虑组织如何设计,并最终构建符合自身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与组织模式的人才队伍。
传统企业需要系统转型
当今,“互联网+”大潮已席卷中国各类企业,传统企业+互联网的势头才刚刚开始,传统企业向移动互联网企业转型也才刚刚开始,而传统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实现“互联网+”呢?借用《与大象共舞:向IBM学转型》作者许正的观点——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也需要从战略转型、商业模型创新、运营模式优化、转型领导力、转型的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级的持续创新六大维度全面展开,形成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战略转型计划,才有可能获得转型的成功,否则只是在局部零敲碎打的话,就可能出现“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悲剧状况。
既然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那我们来看传统企业是如何向“互联网+”转型。
1.企业转型战略:向“互联网+”转型,首先就要从战略上回答转型到哪里去的问题。有些企业制定转型战略目标就是“拍脑袋”,常常几个公司高管封闭几天做“头脑风暴”,一通畅想就把新的战略方向定下来了。这种简单粗暴的决策过程往往不考虑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也不考虑企业所具有的能力特点,更没有详细进行目标市场的调研、摸底,对于“互联网+”也是似懂非懂,这样设定出来的战略目标往往风险极高,经不住残酷的市场与竞争洗礼。
2.商业模式创新:要想实现战略转型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众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市场,归零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而要真正归零的话,往往是单独成立一家完全独立运作的“互联网公司”,其承载的使命要么是开拓全新市场,要么就是在原有传统市场中用创新模式对老业务进行颠覆,自己革自己的命!后一种方式对于已经有多年市场口碑、占有率高的成熟企业来说,是不得不做的残酷选择。
3.运营模式优化:新的战略、新的商业模式,就意味着全新的运营模式。原有的产品是线下运营的要转为线上运营,从产品的客户群定位、销售渠道、业务流程、风险管控模式等都需要发生根本变化,从而适应全新战略与商业模式要求。
4.转型的企业文化:转型会面临各类困难,如新员工如何与老员工融合、新战略是否能被员工所信任且接受、组织调整时是以员工个人利益为先还是组织利益为先等等,体现的就是一家企业的“灵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许多传统企业战略正确,在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上也想得很透,但就是因为过于保守、不合作、官僚的企业文化毁了一场原本可以轰轰烈烈的伟大变革。
5.转型领导力:企业转型需要一个互补且强有力、能独挡一面的创始人团队,聪明且技术一流的技术尖兵,善于统筹与组织团队攻坚的PM型人才,这都是在转型背景下的全新能力要求。企业的战略转型耗费时间最长、成长历程最久的其实就是在这一个领域,即使许多企业一开始就从许多互联网企业大举外招人才,在形成一个团队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是冲突不断,特别是新进人才与创始人(往往具有一些传统思维及做事方法)的冲突,使得新进人才不能很好地融入团队,使企业转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6.企业级的持续创新:企业转型只是起点,持续转型将会是常态,只有不断调整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长存,而一家企业能否建立起“市场探索-客户检验-产品推广-成熟运营”的企业级创业创新机制,往往是识别一家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变化趋势
在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真正具有挑战性的还是在于“基因转换”,这个基因指的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关键岗位人才,团队所遵循、实际运用的企业文化,这才是传统企业需要真正重视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较长的时间、逐步进行转变的地方。
那么,传统企业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互联网企业人才观”,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呢?由于客户市场的需求变化更快、沟通更为快捷、工作协同完全在线等因素,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变化趋势,因为所有的“人才观”都是建立在与战略和商业模式相匹配的组织结构上的,只有把我们的组织设计原则讲清楚了,才能够讲在这样的组织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说到小米公司,大家都知道“雷布斯”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已经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标准配置”了,但要真正做到这些环节,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型企业的组织特征:
1.组织扁平:传统的科层制组织从总经理再到副总经理,再到总监、经理、再到主管和员工,少说也得4-5级,多则十来级。从价值链的横向划分来看,一个个部门是建立在以专业分工,以经济规模的假设为基础之上的,各功能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这样的组织要求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固化,这类组织模式就会有较多的组织层级,自然需要的管理者人数就会更多。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组织将越来越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同业竞争的要求。未来的组织模式一定是扁平化的组织,需要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注意,这里有一个“端到端”的概念出现了,员工直接就连接到了“客户”和“产品”,过多的中间管理层导致了官僚、低效,在讲究“快”的互联网企业中是不可接受的!
2.团队精减:对传统企业来说,需要非常坚决地做一件事情——精减现有团队成员。不要以为人少了就干不了活,尝试团队的总薪酬不变,将人缩减1/3或是一半,还是这些工作,由剩下的人来做,可能客户的满意度更高,工作成果质量更高。原因是将团队中原有“吃大锅饭”的人全部挤出去了,剩下的就是高手之间的合作,工作质量自然更高。再加上每个人的收入有大幅增加,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上团队人员精减之后内部协作与沟通更高效,这样的组织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3.人员精英:与团队精减对应的是“人员精英”,团队中的每个人必须是领域中的“高手”,这是向客户提供极致产品、打造用户口碑的团队基础,特别是在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如软件、咨询、培训、互联网服务等),一个技术“大牛”的价值根本不是100个普通程序员加起来能衡量的,因为在这些领域根本不靠“人海战术”,而是靠“技术领先”来占领制高点的。不过,如果是一家以手机生产线为主要业务形态的传统企业,这时要考虑的“技术领先”反而是是否引入工业机器人实现“先进制造”,从而实现产品品质、成本的领先了。
4.流程敏捷:互联网企业的“流程不再重要”其实有两层涵意,一是在精英人员、精减团队的背景下,简化内部工作流程,取而代之的是依靠于各个小团队之间的“自我协调”;二是互联网企业往往都会定制一个在线的运营、协同系统,所有涉及到需要合作的工作都会通过这个协同系统来完成,真正成了“系统即流程”的模式,对于面访流程的要求自然也就没有这么高了。而这一类系统不一定是要重新开始做一套,类似于微信工作群、有道笔记、阿里钉钉、Tita、网络云盘等免费的社交、协同工具都是初创企业的最好选择,在这个平台中协同工作基本上也是易如反掌。
5.成就共享:所有组织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回报体系”。想让员工能创新、团队内部不扯皮、想找精英、想让一个人干五个人的活……这根本就是对老板的要求。对的,要让员工变成合伙人,大家一起干事业。这就要求老板能够分享企业的成就,甚至在企业初创阶段还要有“风险独挡、利益共享”的决心,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企业、初创型企业中这么流行“合伙人”模式的原因所在!
互联网企业“人才观”
了解了互联网企业的组织特征之后,我们就知道所谓精英人才会在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环境中工作了,这也只是解决了互联网企业人才“选用育留”的外部环境因素,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接下来要谈的就是互联网企业的“人才观”,了解这些之后就能知道: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战略,必须明确的是,人才战略是否能够与整体战略相匹配。以小米公司的组织能力解析为例,来看一下典型互联网企业的人才观是怎么样的。
1.需要T型人才而非简单的专才:在互联网时代走红的是T型人才,所谓T型人才就是“专攻多能”型的人才,从纵向角度来看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有足够的深度:比如当产品经理就能做出“屌炸天”的产品,做咨询顾问就能“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现场、出得了专著、进得了智库”;而横向来看,则是从基本职业素养来看,要求:沟通好、呈现强、多任务并行且不断、善于运用互联网快速学习、善于钻研能创新,这一部分的能力往往都是大学期间通过通识教育、社团实践、自我学习等方式培养的,所以为什么现在许多互联网企业去大学中做校园招聘,往往不太看重专业和现有知识,而更多的是考察综合素质的,因为互联网企业需要的是“IQ高、EQ高”的双高型人才!
2.提倡“杀鸡用牛刀”: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杀鸡用牛刀”,因为对方(人或事)看着是只鸡,搞不好就是一只火凤凰,在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情况下,不知道下一刻会面对什么事、什么人,小心为上策。再有,即便对着的也真是一只“肉鸡”,最好也要用一个快刀手,冲上去三两下搞定,而不要折腾半天弄得自己一身鸡血才算了事。如果有1000只“肉鸡”需要收割的时候,你才慢吞吞撂倒一只鸡,其它999只鸡早就被别人给抢光了,在这个市场比的还是一个“快”字,在这个游戏规则下仍然是输家!
3.引入大神而非培养“小白兔”:过去的企业非常关注员工的敬业度与满意度,从头开始培养新员工,慢慢形成战斗力。但对于处在生死边缘、需要通过快速转型避免企业进入“死亡”陷阱的企业来说,更好的选择是引入各路大神,快速形成战斗力,而不是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培养新人,毕竟时不我待。当然,如果企业在转型成功,又步入业务平衡期,需要进行业务的大规模推广时可以开始自己大规模培养新人,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一个“复制”,而不是讲究“创新”!
4.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O-KR):互联网企业看似很美,但真实运作起来其实很辛苦。因为互联网领域有一个生存法则是,在某个业务领域只有第一和第二,没有第三!在这种环境下竞争基本就是与死亡赛跑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对于员工的所有工作都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过程可能很辛苦,也有可能很轻松,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达成目标,有没有好的结果!看似冷酷无情,但这恰恰是企业在面临着死亡竞争下所爆发出的强大动力源泉所在。
5.市场法则鼓励内部竞争:大家都知道腾讯很强大,所推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秒杀对手,又都说他们的抄袭能力很强。但又有谁知道在腾讯内部同时在进行的项目可能有近2000个,真正能够上市直达用户的可能是50%都不到呢?许多项目都在内部的激烈竞争中被PK掉了,看似极大浪费了企业内部资源,无法实现企业的最高效运作。但反过来想,与其自己的产品被别家的产品PK掉,还不自己内部多培养几个竞争对手,自己PK掉自己,从产品一立项的时候就面临着极大竞争,用市场法则来保证产品做到极致,保证产品能够具有强大生命力!典型的产品我们都知道的,微信就是一个准备PK掉QQ的产品,现在可能谁也没有把谁PK掉,但把其他厂商的移动社交应用基本上给PK掉了。
6.项目化运作易协作(有章法):都说互联网企业运作没章法,某个团队接到什么任务就干什么任务,这个项目干完下个项目还不知道干什么,简直就是游击队的做法。事实上,可能有一些不太有互联网从业背景的初创型企业是游击队的打法,但如果真正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其中真正的玩法是“特种兵”的玩法——装备精良、素质出众的精英团队,运用了成熟的项目管理机制,从项目立项、团队构建、计划协同,再到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都是有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的,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精英化小团队之后,如果要进行大规模作战如何分工与协同的问题,让小部队也能参与到大战役中来。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人才观”,并不只是直接看互联网企业是如何高薪挖人、如何给股权给期权就行的,而是需要真正从顶层设计做起,先思考未来的战略目标与商业模式如何匹配,再考虑组织如何设计,有了这两个整体框架之后,才会谈到如何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用人方法,构建符合自身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与组织模式的的人才队伍,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进入到“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死胡同中去!
文/童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