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网络30年:人与人的自由连接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社交网络,本质
  • 发布时间:2015-11-12 15:35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社交网络的价值在于人与人的连接。如今社交网络以全时、全地、全需的特征深刻变革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交应用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竞争态势与格局。

  连接一切的力量

  人是社会性动物,中国人更甚!

  社交网络是人类社交属性的网络延伸,其本质在于关系的建立和促进,当然也包括人脉关系的筛选、疏离。

  社交网络的价值就是实现人与人的连接,以及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前者往往是一个社交网络应用的标配作用,而后者则往往通过群或小组的产品功能得以满足。

  社交网络应用有一个蜂巢模型,揭示了社交网络平台本质上涉及的元素和机制,其以身份为核心,由状态、分享、会话、群组、声誉、关系等六大要素构成。

  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交软件都具有这7个特性,大部分只有其中几项,如微博是个人状态及时更新;豆瓣是音乐、电影和图书的分享;当然也有像facebook这样功能全面的“社交型网络”。

  社交网络的出现和更迭势不可挡,并且全面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等各个方面,主要呈现六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往往同时存在,共同发展。

  史前时代:

  以邮件为代表(1987年始)

  关键词:非即时交互 功能有限

  社交网络的史前时代,受限于当时的网络条件,交互仅限于一对一或群组,而且非即时,社交功能相当有限。

  发展历程:连接世界的第一步

  1987年9月14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其对中国网民的意义相当于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的第一步。正式标志着中国与全世界相连。第一个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电子邮箱是163.net,创始人之一是网易CEO丁磊,其当年年底就拥有了40万用户。之后更是随着门户战争邮箱得以广泛普及,成为网民的标配。

  传播特点:效率较低、非即时交互

  邮件是网络社交的初始,只是效率没那么高。邮件组是在邮件基础上提高效率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建立组便于群体发送邮件,发一封邮件让很多人收到。

  商业模式:免费是主流

  2001年到2002年间爆发了电子邮箱收费门事件,新浪和263发起的邮件收费引发广泛争议和抗议。之后网易、腾讯、雅虎、谷歌在内的主要公司共同分割了中国电子邮件市场,同时也确立了电子邮箱服务市场的现状,即除企业邮箱、VIP客户等特殊服务外,主流的个人电子邮箱服务基本免费。

  WEB1.0时代:

  以BBS为代表(1991年始)

  关键词:网络力量 初步彰显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基于WEB1.0时代的网络,是网络社交形态的起始,显示为以点对面,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网络特性,用户集聚成圈子或群落,至今仍是重要舆论阵地。

  发展历程:传播力量初显

  我国第一个论坛发韧于1991年,1994年中国大陆第一个互联网BBS站“曙光”上线,之后BBS成为PC时代人们表达思想、展示自我、获取信息的主要网络社交平台。1997年老榕在四方利通论坛(新浪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并被《南方周末》整版转载,显示出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之后直到2005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的论坛之外,天涯、西祠胡同、猫扑等兴起,出现了文学领域的榕树下及细袖添香、IT领域DoNews、手机领域手机之家等细分论坛。

  2005年以后,随着宽带入户,BBS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时间出现了很多网络名人,如芙蓉姐姐、天仙MM、雅阁女、虐猫事件等引爆论坛,成为人们生活中热议话题。而今论坛已日薄西山,只剩下水木清华、天涯、猫扑、强国论坛、百度贴吧、西祠胡同等少数“长寿”产品。

  传播特点:社群差异化、细分化

  早期BBS界面简陋而操作繁琐,使用者主要为行业精英。2001年以后Discuz软件先后推出简化、开源、免费等举措,各种主题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用户按兴趣和价值观聚集成不同社群。BBS信息丰富,互动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很强,利用CTerm之类的BBS客户端工具,消息的提醒和聊天也几乎跟IM一样方便。

  盈利模式:流量难变现

  论坛的流量、知名度和用户活跃性指标都是判断其价值的要素。论坛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1.宣传推广。包括广告或软文推广,由于BBS人群价值取向和爱好较为聚集,宣传也较为精准。2.会员费或付费阅读。特定内容限制阅读,需要成为会员或单独付费才开放。3.线下商业活动。线上发布消息、聚集人气,线下组织活动,并从合作商家处赚取费用。但是,由于论坛的特质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即使重新规划产品和模式,仍是变现困难。

  WEB2.0时代:

  以博客为代表(2002年始)

  关键词:自媒体开端 注重分享

  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它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社交以“人”为核心的时代开始,也是自媒体的开端。这一阶段,也出现如豆瓣、问答、百科、小组、活动类Web2.0应用,同样强调用户产生内容,强调互动,具备了主题导向和交互功能导向的社交价值。

  发展历程:自媒体时代开启

  博客发展始于2002年。当年,方兴东、王俊秀开通博客中国(blogchina)网站,之后很多网络运营商开辟博客空间,而宽带技术的普及更助推了这一进程,也形成了三大独立博客平台,包括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大巴。2005年,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2005年底,新浪凭借其技术优势及名人博客号召力迅速奠定了江湖地位,也让博客更加普及。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全盛时期更是有1亿博客之巨。但是好景不长,2008年之后博客平台开始陨落。

  传播特点:内容泛滥,价值没落

  博客由用户生产内容,但是开放性、连通性不足,限制了博客内容的传播,可以说,成在“博”,败也在“博”。一方面,门槛低、话题多,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另一方面,内容缺乏梳理和推送传播,有价值信息被淹没,平台价值降低。但是后来由于即时通信、SNS等置入,提升了社交性,但仍免不了在新鲜感散尽之后很快被遗忘。

  同期出现的豆瓣也是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功能,其读书、电影、音乐等优秀内容和交流功能一直吸引着用户使用。

  盈利模式:商业失败,融资不力

  博客的用户蜂拥而至,但盈利始终是难题,曾经探索与游戏、活动等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但均不成功,而且融资也不佳,在前期投资用完之后,独立博客平台很快被门户击溃,整体博客的发展日渐没落。

  娱乐化社交时代:

  以SNS为代表(2005年始)

  关键词:实名制、熟人式社交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iv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概念起源于社会网络研究者提出的“六度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平台以熟人圈、娱乐化社交方式切入,迅速聚集人气。

  发展历程:快速兴起与陨落

  SNS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搬到了互联网上,通过“熟人的熟人”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搜狐白社会、QQ空间等。成立于2008年的开心网是国内创立较早、规模比较大的SNS社交网站。最有名的是2009年成立的人人网,其前身是由王兴等在2005年创办的校内网,是中国比较领先的实名制社交网络平台,并且于2011年成功在美国上市。这两家社交网站在当时几乎瓜分了国内的SNS社交市场。而根据最新的中文网站排名,人人网已经滑落至60名开外。

  传播特点:现实社交的有力补充

  SNS是以用户间的互动社交为核心,信息排列以时间轴方式展现,而信息内容则以个人生活状态为重点,一般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形成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

  SNS平台大多属于实名制,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得虚拟网络的社交成为真实社交的有力补充。但是却没有及时对接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浪潮,无法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沟通需求,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盈利模式:缺乏有效模式

  SNS模式注重资本运营,2011年5月4日,人人网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但是SNS应用注意力多集中在追求访问量、用户数和活跃度以及构建下一代应用上,始终没找到强大商业模式作为支撑,基本上仍是采用广告、增值服务、游戏、会员和开放平台第三方应用等模式。2015年3月27日,人人网市值缩水近80%,如今市值仅为13亿美元,热潮已过。

  微信息时代:

  以微博为代表(2006年始)

  关键词:媒体属性强 社交价值弱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即时分享和自我展示,成为众多网民的选择。

  发展历程:新浪微博一家独大

  2006年,Twitter出现并成为效仿对象,王兴于2007年建立饭否网,开启了中国微博时代。之后叽歪网、嘀咕网、即时客等跟风而起。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并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的互联网应用,在其带动下,综合门户网站微博、垂直门户微博、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SNS微博、独立微博客网站纷纷成立,甚至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微博业务,中国真正进入微博时代。而后经历了大浪淘沙,新浪微博如今一家独大。

  微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浪微博顺时而动成为全平台媒体,包括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等界面。中国微博活跃用户数经历了2010-2011年爆发式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平稳增长期,到2014年第四季度微博月活跃用户1.76亿,全年净增4700万,为推出以来的最高纪录,但仍难掩衰落之势,不复昔日辉煌。

  传播特点:资讯+社交双重属性

  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微博具有强大的媒体属性,改变了传统媒体生态系统,也变革了传统信息传播路径,让信息流动从单级向多级化方向发展。微博社交关系较弱,并没有建成强相关的社交圈子,用户社交需求并未根本满足。但是呈现信息碎片化、领域细分化的特点,内容由社会热点延伸到生活兴趣细分领域,诸如电影、旅游、电视、汽车等。大V名人效应也转向于细分专家,以专业自媒体和细分兴趣内容的建设来吸引用户。另外,微博满足了人们在碎片时间内弱关系、低强度的上网沟通需求,吸引了大批重度用户,信息数量和刷新速度均大幅增加。

  商业模式:盈利仍困难

  微博平台的商业化主要依靠广告营销、增值应用、实时搜索、交叉捆绑销售、第三方网站流量分成等。新浪微博在2013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收入达7140万美元,营业利润300万美元。其中,来自阿里集团的微博收入约2850万美元,占总收入四成左右。2014年3月,新浪微博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后更加注重移动战略,也带动了移动端收入增长。

  多元社交时代:

  以微信、陌陌为代表(2011年始)

  关键词:多元发展 齐头并进

  当前互联网社交已经演进至多元化社交时期,各种社交形式齐头并进,并且自身形态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包括注重熟人社交的微信、半熟泛社交基于LBS的陌陌、情境化社交的脉脉(移动端职场社交)等。

  发展历程:各种移动应用齐头并进

  《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88.9%。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动移动端社交应用的发展繁荣。

  微信基于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其发端起源于2010年12月米聊的发布,在米聊发布一个月后继承了QQ用户关系的微信迅速推出,并迅速超越米聊,并甩开其他跟风者如新浪微友、移动飞聊、360口信、友信等。微信服务包括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等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遍及200多个国家。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伴随着移动端LBS的日益完善,基于位置的社交应用不断成熟,陌陌即是基于用户附近陌生人流信息,把陌生关系转换为部分成熟,因此是半熟泛社交。类似也有楼楼社交、叮咚小区等泛邻里关系的半熟人式的关联。

  而脉脉等是基于不同场景而生发出来的社交行为,包括地点、时间、对象、职业等,也是一种独立化的、立体化的社交行为。

  传播特点:随时随地随身沟通

  这一阶段的社交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庞大的移动红利和社交红利,传播特点包括:强大的黏性,用户会随时查看手机社交应用;丰富的即时情境感知能力,特别是LBS应用以后;社交网络中建立动态关联和兴趣兴联等。

  以微信而言,它是一个超级社交平台和生态,基于频次经济规律,微信平台如同巨大黑洞吸纳着大量用户时间,其他平台很难以与之比肩。自媒体也借助微信平台崛起,80%的用户通过朋友圈进行阅读,微信还有强大的人际传播场景(点对点通讯),群体传播场景(群),这都助长了公众账号文章的阅读量升级,让自媒体发展如鱼得水。自媒体成为一个趋势性的潮流,甚至改变了传统媒体观念和生态。

  商业模式:商业潜力巨大

  移动时代的商业模式更为丰富,比如会员增值服务、LBS商家推荐、流量引导、广告展示等。比如微信具有众多收费价值,公众账号绑定的企业垂直应用,比如滴滴出行、爱鲜蜂等,成为最佳广告和服务平台;微支付切入众多应用场景,商业价值不可限量;腾讯社交广告平台“广点通”,也在整合微信、QQ空间、移动广告网络和O2O业务等板块的社交广告产品,形成合力,总体而言,前景广阔。

  互联网+社交的未来

  移动化、平台化、垂直化发展浪潮。当前显现出移动端迁移的大趋势,传统社交网络和软件中,微博、SNS和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在PC端发展成熟后,集体向移动端迁移,推出全平台移动端应用,抢占移动端的用户和市场。同时,社交应用也日渐垂直细分化,以差异化的应用切入,与用户建立强关联。

  实时生活服务平台方向。移动社交如今走入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大量结合移动互联网LBS服务的实时在线生活服务出现,融合创新更为快速、丰富。未来用户在社交上的关注度将不再集中于综合类社交工具,而是针对自身兴趣爱好,同时维护几个社交圈,垂直类移动社交应用将赢得长足发展。

  电商将成为移动社交盈利的突破口。社交网络仍然面临盈利模式不清问题,而微信以为京东开放一级入口、推出微商等方式开启了更新的盈利模式,也威胁到阿里巴巴的领军地位。伴随着大量小微企业和传统零售企业与微信公众平台牵手,所隐藏的内在合力正在爆发。

  大数据成为用户行为的有力武器。一方面,移动社交时代,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热点,制造话题,引流用户,有利于企业在营销互动中占据优势,增强粉丝黏度,积累用户数量。另一方面,精准海量数据的收集和挖掘,也让企业能够深入攫取和分析数据的内在价值,助力市场决策。

  LBS技术提供发展机遇。基于位置的服务方式(LBS)将以网络、时间、物理空间三重维度对移动社交进行重构。而LBS也渗透进入了移动社交各领域,包括兴趣社交、聚会活动、交友相亲和社区生活等各类应用。LBS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定位用户当前所在位置以及帮助用户挖掘周边用户而黏住社交爱好者。从长期来看,移动社交应用将与生活服务类应用融合发展。

  总之,社交平台以其随时、随地、随需的特征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社交理念和社交方式,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社交平台自由、平等、协作的特性,也推动着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从人与人的连接转变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大量自媒体和自媒体工作者产生。社交平台也在加速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设备、商品和服务的连接更为有效,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

  文/骆永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