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发展现状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智能硬件,无人机
  • 发布时间:2015-11-12 14:53

  对我国而言,当前正处于智能硬件产业的孕育突破期。智能硬件产品在大众市场、公共服务领域及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正不断拓展,将有力地带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并释放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智能硬件是以平台性底层软硬件为基础,以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及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以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硬件为载体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

  从产业规模看,我国消费级智能硬件产销量增长迅速。根据IDC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环出货量280万件,占据了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24.6%的份额。智能无人机方面,据海关数据,2015年前5个月,占全国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出口99.9%的深圳口岸出口的无人机为16万台。深圳大疆已经占据了全球无人机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从产业链条看,上下游、软硬件各环节整合协同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智能硬件产业链涉及上游芯片(通用芯片、MCU等)、传感器件、操作系统,中游各种整机、终端制造,下游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具有软硬融合、跨界应用等特征。目前产业链环节相对独立、协作较少,缺乏系统整合,在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竞争力较弱或缺失。

  从应用情况看,各领域智能化渗透率不高,产品功能相对单一。部分领域尚处于研发阶段,离产业化推广还有较长距离。如智能网联汽车目前推出的产品仅为入门级,功能局限于自动泊车、远程控制、车道偏离预警等辅助驾驶操作;智能家居产品目前多为简单加入WiFi功能或嵌入芯片进行硬件改造,并未实现真正智能学习、互联互通等功能。

  积极布局 蓄势待发

  传统制造企业亟须新技术新产品以刺激新的业务增长点。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大部分汽车企业推出了智能汽车系统,包括一汽“D-Partner”系统、上汽INKANET系统、比亚迪“i”系统等。在智能家居领域,传统家电巨头也纷纷推出智能化家电产品,美菱、博西和海信分别推出智能冰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热水器等产品;海尔则将大家电智能化的同时,推出了ISee mini智能投影、智能路由器、空气盒子、醛知道等产品,并依托其U+平台推出了大量第三方的产品,如GE智慧照明、蓝信康血压计、土曼智能手表、Risco安防套装、Power-tech智能插座、Picooc体脂仪等,合作企业有40多家。传统家居厂商也在尝试相应产品的智能化,如喜临门推出智能床垫、索菲亚推出智能衣柜等。

  互联网企业也期望通过实现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在市场中分一杯羹。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BAT早已开始布局,百度已进行Carnet车载智能平台的研发,可实现“人、车、手机”之间的互联互通。阿里巴巴则与上汽集团合作打造“互联网汽车”。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小米、奇虎、百度等均推出了其智能手环产品。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推出了智能电视、智能路由器、智能插座等产品以抢占智能家居入口;腾讯依托其微信、QQ打造智能家居开放平台,京东则依托其渠道优势发布了JD+计划,完善智能家居平台化建设。

  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智能硬件行业属于新兴领域,发展机会多、进入壁垒少,能实现快速增长。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创新型企业发布的相关产品相继上市,如果壳电子的GEAK手表、映趣科技的inWatch、优美通讯的Omate手表、智器电子的Z-Watch等。在智能家居领域,BroadLink在推出智能插座的同时,打造了名为BroadLink DNA的WiFi解决方案,已被80多家家电企业采用。

  创新环境初步成型

  随着智能硬件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热点,在政府引导、市场拉动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业者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智能硬件产业创新环境。

  一是产学研用各界高度关注,并在智能硬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清华大学联合一汽、东风、长安等,在面向现阶段可实用化的智能汽车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原理样机的研制、实车路试,部分技术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行驶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行驶前向预警系统(FCW)等正在进行产业化。

  二是初步形成了以深圳为核心的创客集聚区,集聚区内创客群体不断扩大、机构蓬勃发展、文化渐入人心,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全球优秀人才,建设有创客机构10余家,创业项目超百个。

  三是部分企业已经在初步尝试为智能硬件初创企业提供包括融资孵化、产业链整合、销售推广等服务,降低创新门槛。以京东实施的JD+项目为例,其能为智能硬件企业提供从创意孵化、资金支持、工业设计、设计方案指导、元器件供应、芯片模组供应、操作系统适配、软件App开发、云接入及云服务、宣传推广、销售等环节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目前JD+已经吸引了几十家中小创业企业入驻。

  四大挑战亟待突破

  同质竞争端倪初现

  虽然智能硬件产业尚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由于关注度高,包括传统制造业、互联网企业、初创型企业等参与厂商众多。然而目前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产品应用服务开发滞后,功能单一,造成国内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端倪初显。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我国已有众多科技型企业发布了各自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但智能手表多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使用,娱乐化功能也不外乎运动、睡眠监测等,产品差异性小;而智能手环多提供健身、健康及睡眠管理,产品之间差异性也不大。

  跨界协同合作存在壁垒

  智能硬件产业是以互联网、半导体、智能控制等技术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具有软硬融合、跨界应用等特征。但在企业跨界合作中,存在部分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与传统厂商的合作存在壁垒。以智能汽车行业为例,一方面,互联网等科技型企业由于政府管控、投资巨大等壁垒很难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环节;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厂商不愿意与科技型企业合作,而是自己开发相关智能控制或车载系统。

  二是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存在壁垒。这一问题在提供医疗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上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开发的心率、血糖检测等功能,检测结果不精确,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医学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所搜集的大量人体生命体征数据,经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处理后,需专业的医疗人员给出相应诊疗建议,但由于行业壁垒较高,可穿戴设备与医疗领域的合作较少,降低了数据价值。

  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尽管我国在智能硬件产品研发与生产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明显,但在关键核心零部件环节,受支撑产业的影响,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如在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我国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我国在柔性显示技术、小尺寸柔性储能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由于国内企业在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支撑能力较弱,制约了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芯片等感知层关键环节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我国传感器基础薄弱,尤其在制造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全球专利布局与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全球科技变革速度的加快,智能硬件将成为下一个全球竞争的战略要地。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纷纷将知识产权保护当成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非常重视专利布局。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例,波士顿勒克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三星已经成为该领域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2010年到2015年5月止,在可穿戴电子设备41301份专利中,三星占了4%,高通和苹果分别以3%和2.2%位居第二、三位。微软甚至在未发布任何可穿戴产品的情况下耗资2亿美元从美国Osterhout设计集团收购了一批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关的资产和专利。市场尚未成熟,国际巨头就已经开始了“专利装备竞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外针对我国的专利保护战争将会越来越频繁。因此,国内企业在不断探索、完善智能硬件相关技术的同时,还需提高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布局。

  协同推动产业发展

  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掌握主导权

  加快智能硬件核心芯片产品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大对小型化、低功耗应用处理芯片、多模通信芯片、短距离连接型芯片等的研发力度,鼓励芯片企业基于智能硬件需求优化已有移动芯片产品并快速投入市场。通过产业基金加大投入,推动高校院所、芯片企业在新兴传感器领域相关技术成果的快速市场化。依托智能硬件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立足国内智能硬件市场发展动态,实现产业上下游对核心芯片产品在功能、低功耗、高集成等特定需求的对接,加快产业化进程。鼓励北京、深圳、上海围绕智能硬件核心芯片需求加强协作,促进模拟、低功耗等特殊制造及封测技术创新。

  发展繁荣自主的应用开发环境。依托国家科技专项,通过地方产业基金聚拢社会投资,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收购,基于泛终端差异化应用场景、技术及形态,积极推动新型操作系统研发,带动繁荣自主的应用开发环境。鼓励产业各方,面向功能简单、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智能硬件产品,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突出对人机交互和传感应用能力的实现。

  逐步提升国产化技术产业生态。集中国家科技专项、财政支持和政府集采多种资源,重点投向具有自研软硬件平台与国产化芯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采用该解决方案的终端设备入网、云端服务运营提供绿色通道,对于该类终端产品销售实行后补贴激励,对于该类终端产品使用国家与地方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优惠政策。

  强化创新合作,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

  建设跨区域协同的先进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明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区域在发展智能硬件产业中的定位,完善区域分工,按照产业链需求形成新型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产业示范作用,打造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一批领先的智能硬件产业示范区,对入驻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场地租赁等优惠。鼓励产业园区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芯片、传感器等重要元器件行业以及智能硬件整机行业,对关键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解决方案、优秀产品和国产化示范产品进行评选并予以支持。对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产业园区给予表彰并示范推广。健全跨省市的产业合作机制,以飞地、对口支援等跨区域合作政策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对依托此类政策形成的基地根据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予以资金、贷款扶持。

  发挥全产业链的合作创新作用。推动智能硬件制造、数据运营、电信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跨行业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技术入股、资源交换、股权投资等方式与智能硬件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依托龙头企业,引导智能硬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产业标准、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组建产业联盟,支持产业通用的软硬件开发环境、技术标准、业务模式的建设。鼓励大企业为智能硬件企业提供软硬件技术开发平台和加工设计平台,根据平台服务规模和效果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地方政府和大企业建立在线技术服务、众创/众包研发、协同制造、网络实时服务等新型产业链合作模式的服务平台。

  建立智能硬件联盟,支持创新创业

  打造中国智能硬件产业联盟。组织区域经济主管部门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建设中国智能硬件产业联盟,帮助各经济区域政策制定与跨区合作,帮助企业快速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提升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模式创新能力。组织开展针对智能硬件安全、性能优化等方面技术合作,寻找技术瓶颈,寻求技术突破。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智能硬件产业政策交流与制定。支持各经济区域的智能硬件创新聚集区建设,搭建智能硬件体验的展示与交易平台。

  支持智能硬件小微团队创新创业。政府补贴资金用于房租补贴、购置设备、团队建设和技术研发。对于优秀智能硬件创业企业优先提供选址和空间拓展服务、创业辅导和投融资服务。支持全球智能硬件领域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回国创业,并给予政府补贴支持,同时降低智能硬件企业贷款成本。支持智能硬件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硬件研发所需的设备,对企业融资租赁而发生的融资费用给予政府补贴。

  加大对智能硬件企业股权投资支持。采用跟进投资、联合投资、与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对智能硬件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鼓励智能硬件企业开展并购。鼓励设立智能硬件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智能硬件领军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设立智能硬件产业投资基金,采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方式投资孵化企业,构建上下游产业生态链。

  总之,随着技术升级、关联基础设施完善和应用服务市场的不断成熟,智能硬件的产品形态从智能手机延伸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医疗健康、智能无人系统等,将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交汇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效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安晖 温晓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