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硬件时代的企业方法论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智能硬件,BAT
  • 发布时间:2015-11-12 15:00

  “互联网+”时代为智能硬件赋予了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内涵,开创了万物互联的新硬件时代。智能硬件产业亟须从产品定位、用户体验、盈利模式、产业定位等方面自我强化和升级。

  智能硬件百花齐放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20年来,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连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在其互联网趋势报告中都认为“在体量和创新方面,美国和西方已经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互联网+”战略,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变革从最早的零售业到如今的金融、医疗、教育、旅游以及生活服务等各方面。“互联网+”也为智能硬件的发展赋予了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内涵,开创了万物互联的新智能硬件时代,推动着智能硬件在消费级市场和生产级市场的突破,以智能服务和智能制造驱动我国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国智能硬件发展首先在智能手机领域取得突破。以手机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23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50%。而至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新出货手机的智能化比例已高达75%。小米公司更是凭借着智能手机单品逆袭BAT巨头,强硬杀入一线互联网巨头的阵营。

  随后,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硬件设备也如雨后春笋般问世。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在2010年的出货量仅为40万台,2012年出货量为230万台,2014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则达到2260万台,仅仅4年,便增长50多倍,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是7800万台,2018年出货量将达到1.4亿台。而2014年我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已达到66.2亿元规模,随着智能手表作为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代表产品正式登台,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局面,预计2015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35.6亿元,2016年将突破228亿元规模。

  而随着更多领域的成功,如乐视电视、360随身WiFi,使得BAT终于按耐不住,纷纷加入混战。2013年6月,百度与咕咚网联合推出“咕咚手环”;8月与映趣科技联合发布inWatch智能手表;9月又相继发布小度WiFi、小度路由和小度TV;10月发布爱奇艺电视;12月发布高清云摄像头小度i耳目。2014年5月,腾讯推出第一款智能硬件路宝盒子。2013年9月,阿里巴巴推出了第一款智能硬件天猫魔盒。传统制造企业华为、TCL、美的等也相继加入战局。至此,智能硬件领域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体来看,不管是消费总额、消费增速都推动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厂商等加大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布局,智能硬件行业已经形成巨大风口。这也吸引着各方力量跑马圈地,意图在新硬件时代拔得头筹,占据一席之地。

  新时代方法论

  2015年以来,智能硬件领域完成106笔融资。其中,天使轮有44笔,进入B轮的仅13笔,进入C轮仅1笔。可见,大部分智能硬件公司都没能坚持到最后,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智能硬件企业受到来自巨头的挤压,团队对行业理解不到位以及产业链整合能力缺失等,亟须自我强化,提升企业生存率及成功率。

  产品法则:遵循“痛点、刚需、高频”

  现阶段智能硬件市场只是刚刚起步,很多产品还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充分认知,对于硬件产品的需求也正在导入期和教育期,因此,这个时期做智能硬件创业更需要正确的产品法则。智能硬件行业内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360公司开发儿童安全手表,其前后共迭代了三次,每一次都是对痛点、刚需、高频法则的印证和回归。比如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仅仅拥有定位功能,虽然解决了妈妈用户的痛点和刚需,但没有解决真正使用者——孩子的痛点和刚需,孩子们不喜欢用,还有经常电池用完了忘记充电,导致用户黏不住。而到了第三代,360公司改进了电池、外观并加入了双向通话功能,孩子们很喜欢用,提高了使用频次,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不管是行业巨头还是创业公司,不能正确识别用户的痛点,不找到刚需所在,就不可能获取大量用户,而不抓住高频需求,终将黏不住用户。智能硬件产品的开发一定要遵循这一经过不断检验的产品法则,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用户体验:致力于打造自身入口界面

  Qualcomm投资部中国区总经理沈劲认为:“信息终端与人的距离迅速提高了对体验的要求。电视时代,人和硬件的距离在3至5米甚至更远,对于体验的要求相对较低;电脑时代,人与硬件的距离在1米之内,对电脑的体验要求就高了一些;手机时代,人和硬件的距离只在几十公分,体验成为人们不离口的话题;可穿戴设备时代,人与硬件的距离几乎为零,体验的要求更是直线上升”,因此,“唯一的出路在于比‘体验’,而功能简单和垂直整合不失为提升体验感的一种捷径”。这话说得十分到位。但是如果在外观、服务、质量、内容等一系列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中,非要选择一个最重要的,一定是入口界面:现存市面上智能硬件产品大多需要单独下载一个APP,这让很多用户不得不买多款智能产品、安装多个APP,不仅操作繁琐,而且数据之间缺乏关联,用户体验非常差,因此,不解决自身入口界面问题,大多看似很合理的应用场景实其实都是伪需求,用户出于嫌麻烦只能为刚需付费。所以,智能产品如果想取得更大的发展,一定是有去APP化的勇气和能力,脱离手机并最终替代手机,成为手机之外的另一入口。

  盈利逻辑:不能脱离智能看硬件

  智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硬件本身不仅具备了传统硬件以前的功能,还能和人连接,和其他硬件连接,这些连接会产生数据,数据可以拿来分析,分析就会产生价值,这恰恰是智能硬件相比传统硬件能够给人们提供的核心价值。阿里巴巴认为,数据将成为“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并进一步提升为“云、网、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面。智能硬件拥有了作为端的价值,才能充分显示出相较传统硬件产品的优势,有了这个作用,硬件具备了连接的能力,实现了互联网服务的加载,具备了大数据等附加价值。因而,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智能硬件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于人的行为的改变。盈利点的挖掘也更多体现在数据搜集、分析和利用方面,而不能单纯地追求智能硬件本身。

  产业定位:坚守核心技术

  智能硬件涉及的环节非常复杂,艾瑞咨询的研究资料显示,一个智能硬件产品的产业链涵盖概念提炼、资金支持、研发设计、硬件生产、内容及服务供应、宣传推广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因此想将整个产业链整合到位,需要有综合实力和完整团队,这样的要求往往只有巨头才能具备,创业公司很难能够在所有环节上都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创业公司应该如何突围?那就是不求都做大东西,而是从自身最具优势的核心技术入手,找准自己在产业上的定位。比如,在无人机领域,不一定非要做飞机,而是可以围绕飞机里的核心技术进行布局,如自动躲避障碍物算法、传感器、发动机等都可以作为主攻方向。又比如在VR(虚拟现实)领域,不一定非要做VR硬件本身,而是可以围绕着场景内容进行开发,如拍摄内容的设备、后期处理、渲染等软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再比如做机器人项目,不一定非得要做机器人,而是可以选择语义分析等关键技术,这种坚守自身核心技术的选择会显著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总之,在走向万物互联的新智能硬件时代,各方力量跑马圈地,企业亟须从产品定位、用户体验、盈利模式、产业定位等多角度、多层面合理布局,寻求突围,提高成功率,从而在消费级市场和生产级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商业突破。

  文/刘春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