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崛起启示录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美国,工业
  • 发布时间:2015-12-09 11:54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美国的工业崛起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美国工业崛起的背景和动因

  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霸主。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制造业利润率下降等因素影响,美国将大量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从而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0年代末的22%下降到目前的12%左右,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从70年代末的20%下降到目前的8.4%左右。

  去工业化给美国经济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首先,制造业的衰落,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工人收入水平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些工业城市走向衰落。其次,去工业化使制造业产品的进口超过出口,产生大量贸易逆差。再次,去工业化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和房地产业过度扩张,诱发金融动荡。最后,制造业的过度收缩与服务业的过度扩张意味着生产要素由高效率部门向低效率部门转移,造成效率损失。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促使奥巴马总统在美国推行新一轮“再工业化”战略。

  美国工业崛起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为有力促进制造业复兴,自2009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相继出台了《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复兴美国制造业框架》、《出口倍增计划》、《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规划》等法律政策,为实施工业崛起搭建有力的制度框架。主要政策内容包括:降低制造业成本,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将清洁能源、医疗健康、生物工程、纳米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作为未来着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通过税收激励、金融支持、简化行政程序等措施扩大出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优化商业环境,吸引外国投资并鼓励制造业回归本土,以创造就业,刺激增长;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公共服务,扩大融资机会,确保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大对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工人的培训,培育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总之,从短期看,美国希望借助工业崛起扩大就业、促进增长,使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从长期看,美国试图抓住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契机,在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导地位。

  美国的工业崛起初见成效。第一,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显著下降,缓解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失业压力。第二,制造业增加值触底反弹,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为经济复苏做出重要贡献。第三,出口竞争力提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制造业对外贸易逆差有所缩小。第四,优越的市场环境和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增强了美国对投资的吸引力,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回流,通用电气、福特、惠普、苹果、卡特彼勒等大型企业已打算把一些生产基地从海外迁回本土。

  美国工业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生产效率、产业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美国的工业崛起为我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高度重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制造业可以为一国经济发展创造多重福利:制造业创造大量附加的经济活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生产率水平;制造业可以为工人带来更高的报酬和福利,并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增加制造业出口可以改善对外贸易状况,促进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制造业为维护国家的公共安全和产业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对中国而言,制造业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支撑。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挑战。只有不断提升制造业的质量效益,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才能为实体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并防止出现类似西方国家的产业空洞化和虚拟化的问题。

  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携手并进美国工业崛起将改造传统制造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中国同样需要坚持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对于传统产业,关键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要降低制造业发展的制度成本——由于不适宜的制度和政策导致的要素成本上涨和效率损失。例如,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城镇化,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革税收体制,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制造业的流通成本;推进政府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降低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易成本。同时,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十分巨大,这为中国提供了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和附加值,最终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发挥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关键驱动作用持续的创新构成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一定要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宽容的制度环境。特别是当某些创新因改变原有利益格局,遭到行业利益集团抵制并对政府施压时,政府应采取“等等看”的态度,避免采取过度规制,将创新扼杀在摇篮里。要坚持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筛选出最具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尖端技术研究的资助力度。要协调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相互合作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美国政府围绕重振制造业的目标,提出一套包括支持学龄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政策框架,促进创新性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这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要将原有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力量美国工业崛起的历程表明,制造业的转型需要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企业经营决策、创新驱动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可以使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更加平滑,使市场力量更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可以着力营造一个友好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通过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通过必要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化消费环境;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为工人提供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降低产业转型的社会成本;对极端困难的行业采取特定救助措施,加速这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

  张慧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