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从“卖车”到“卖品牌”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吉利,汽车,李书福
  • 发布时间:2015-12-09 13:54

  经过近10年对海外市场的探索和培育,目前吉利汽车已出口至30多个国家,在全球市场,实现了从“卖车”到“卖品牌”的成功转型

  从“卖车”成功转型“卖品牌”,在今天的全球新兴市场,“吉利汽车”与日韩汽车同台竞技。收购沃尔沃,让吉利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车企,也让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成为众多地方政府最为看重的座上宾之一。

  经过近10年对海外市场的探索和培育,目前吉利汽车已出口至30多个国家,产品进入南美、东南亚、中东、非洲和东欧等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著名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发表报告指出,未来四至五年,吉利有潜力成为中国的“现代汽车”。

  从摩托车到汽车

  熟悉李书福的人都知道,早年他曾开办过摩托车厂。1997年,李书福决定要造汽车,他的员工们都被他的激情所感染,都愿意为了汽车梦“赌一把”。于是,他买来几辆奔驰新车,供设计参考;又跑到一汽,买来了红旗的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1998年,第一辆吉利“豪情”轿车完成下线。吉利也正式驶上了“造车”的快车道。

  2001年前,汽车产业是目录准入制,国家不允许私营企业生产轿车。没有目录,生产了也不能上牌。“国家不承认你的产品,车造得再好、质量再高,没有生产资格,也只是个‘黑孩子’。”吉利集团的老员工杨开华说,当时李书福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他的“黑孩子”上个户口。

  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领导到台州调研,专程去吉利视察。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2001年9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但是公告中依然没有“吉利”的名字。

  而此时,李书福造车已没有退路。从1998年到2001年,在浙江临海和宁波两地,光是买地建厂,李书福已经投入十几个亿。

  2001年11月,已经调去吉利宁波生产基地市场部的杨开华,从同事口中得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吉利拿到了“准生证”!这一天,有关部门突然增发一批汽车许可公告,“豪情”赫然在列,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吉利人太幸运了,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李书福对员工们说。

  从国际化到全球化

  李书福坚信,自主品牌的出路在于创新与全球化战略,要有核心技术,善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民企造车的唯一出路是国际化和出口。”早在2003年,刚拿到轿车“准生证”不久的李书福,就已经开始谋划走向国际化。

  2003年2月,40辆美日轿车驶离宁波港前往美国,这是吉利向美国出口的第一批汽车。不过,这种四开门小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日子一天也没美过,最终一败涂地。那刻,吉利意识到自己在国际化上犯了激进的错误。

  于是,李书福转变思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收购车企。他最初联手当时的华晨汽车掌门人仰融收编英国罗孚汽车,后因华晨内乱,仰融出局而告吹。2006年,李书福又找到了一个对象:英国锰铜。吉利最终成为锰铜的单一最大股东。英国锰铜是与劳斯莱斯并列的英国四大品牌之一,多年前曾由同一个董事会管理,锰铜也曾长期代工劳斯莱斯的车身及零部件。持股锰铜后,吉利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了伦敦经典出租车的国产,由其派生的上海英伦现已成为吉利多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

  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的自动变速器公司DSI是李书福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自动变速器一直是国内自主品牌的技术难关,通过收购DSI,吉利得以在全系列匹配自动变速器。

  2007年,获得深厚技术积淀的吉利宣布与低价告别,李书福说的“要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成为一时名言。2010年,吉利用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购得沃尔沃100%的股权,完成了中国汽车业最壮观的海外收购案例。

  和沃尔沃融合3年后,2014年,吉利开始由国际化公司向全球型公司转型。吉利和沃尔沃在瑞典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打造双方共用的模块化基础架构,实现共同开发。同年,吉利完成了中国上海、瑞典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罗那和美国南加州4个造型设计中心的全球布局。

  作为中国首家民营轿车企业,吉利这几年的发展令人振奋,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资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但最大和最强是两码事,我们在核心技术和品牌方面还有差距。”李书福想到的是调配和整合全球资源,突出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细分合作,这是全球型企业的精髓。他的心愿是“中国汽车工业得到世人更大的尊重”,而“这需要依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严红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